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倍频YAG激光治疗早期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夏信昌 孙飞舟 冯文国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观察倍频YAG激光治疗早期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信频YAG激光治疗 35例、4 2眼头部尚未长入角膜的翼状胬肉。结果 :4 2眼中 39眼经 2~ 3次光凝后 ,胬肉体部血管萎缩 ,观察 6~ 12个月胬肉停止生长 ,部分头部萎缩、变薄。结... 目的 :观察倍频YAG激光治疗早期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信频YAG激光治疗 35例、4 2眼头部尚未长入角膜的翼状胬肉。结果 :4 2眼中 39眼经 2~ 3次光凝后 ,胬肉体部血管萎缩 ,观察 6~ 12个月胬肉停止生长 ,部分头部萎缩、变薄。结论 :激光光凝有明显抑制大部分早期翼状胬肉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激光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玻璃体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夏信昌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卵磷脂络合碘(沃丽汀)治疗玻璃体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5月至2005年5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110例(140只眼)玻璃体出血患者,予沃丽汀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功能及玻璃体出血的变化。结果本组病例中显效74只眼(52... 目的探讨卵磷脂络合碘(沃丽汀)治疗玻璃体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5月至2005年5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110例(140只眼)玻璃体出血患者,予沃丽汀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功能及玻璃体出血的变化。结果本组病例中显效74只眼(52.86%),有效38只眼(27.14%),无效28只眼(20%),总有效率为80%结论口服沃丽汀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出血疗效可靠,副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出血 卵磷脂络合碘 疗效
下载PDF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误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滕克禹 吕丽萍 +3 位作者 张绍光 夏信昌 刘健 王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 误诊 VKH 葡萄膜炎 黑色素细胞
下载PDF
兔眼真菌性角膜炎预后观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旭 张华 +3 位作者 王玉 夏信昌 王峰 温方红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5年第5期284-286,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兔眼角膜在感染真菌后的自然病情转归的特点。方法 10只新西兰白兔(20眼)作成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成模后不用任何抗真菌治疗。每天观察兔眼角膜结膜的改变,分别记录成模后不同时间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和混合充血的情况,同时... 目的探讨兔眼角膜在感染真菌后的自然病情转归的特点。方法 10只新西兰白兔(20眼)作成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成模后不用任何抗真菌治疗。每天观察兔眼角膜结膜的改变,分别记录成模后不同时间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和混合充血的情况,同时行菌丝涂片检查。分别于感染后3、7、15、30d 时行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回顾分析了35例人真菌性角膜炎患病后治疗过程和新生血管形成的时间,并与兔眼进行比较。结果兔眼感染真菌后初期出现角膜溃疡,并伴有前房炎症反应。第7天开始形成角膜新生血管,病情开始转向稳定,15d 后有好转趋势,到第30天时病情明显好转最终达到自愈,仅留下角膜白斑。第30天时真菌菌丝消失。人眼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兔眼(生存率分析,P<0.01)。结论兔眼真菌性角膜炎的转归与人眼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有自愈的趋势,可能与新生血管的长入时间不同,及眼表环境受药物影响有关。从而提示角膜新生血管长人对真菌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在未明确角膜炎症的性质前,应注意慎用激素和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转归 超微结构 兔眼 预后观察 实验研 新生血管形成 角膜新生血管 病情转归 不同时间
下载PDF
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晗 王玉 +1 位作者 夏信昌 连娟娟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76-577,共2页
目的 评价是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方法48例(5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病人在术前及术后1月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下进行计数检查.结果 浅前房下超声对角膜内皮损伤最重(损失率37.6%),前房内超声次之(25%),在稳定的前方下行囊袋内超声对... 目的 评价是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方法48例(5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病人在术前及术后1月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下进行计数检查.结果 浅前房下超声对角膜内皮损伤最重(损失率37.6%),前房内超声次之(25%),在稳定的前方下行囊袋内超声对角膜内皮损伤最轻(14.9%)结论 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损伤除与能量的大小及进行超声的时间有关外,还与进行超声的位置及前房稳定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 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变化 白内障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力预后与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夏信昌 陈璇 +2 位作者 刘建 张绍光 王玉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CSC的30例患者(30眼)给予半剂量微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患者... 目的探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CSC的30例患者(30眼)给予半剂量微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同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层(IS/O S)的状态,并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DT治疗后12个月,26眼(86.7%)视力保持稳定或明显提高。20眼(66.7%)在黄斑区可见完整的IS/O S,呈连续线状;6眼(20.0%)的IS/O S线呈断续状;2眼(6.7%)未发现IS/O S线。具有连续或断续线状IS/O S的患者视力均好于IS/O S阙如患者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最后视力与IS/O S的完整性明显相关(P<0.05)。结论慢性CSC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视力恢复与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视网膜光感受器
原文传递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的激光治疗
7
作者 夏信昌 王玉 +1 位作者 张绍光 刘健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视乳头小凹 激光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玉 范传峰 +7 位作者 夏信昌 舒相汶 张华 盛艳娟 程朝晖 吴昌龙 谭瑞礼 张同河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疗效。方法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跟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DR患者304例5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非增生期(NPDR)组92只...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疗效。方法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跟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DR患者304例53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非增生期(NPDR)组92只眼,平均视力0.52±0.32;增生前期(PPDR)组108只眼,平均视力0.49±0.23;早期增生期(早期PDR)组196只眼,平均视力0.20±0.31;高危增生期(高危PDR)组138只眼,平均视力0.17±0.22。参照ETDRS的规定,采用氩激光对NPDR期行次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PDR期和早期PDR期行标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高危PDR期行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每隔3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检查设备和方法复查视力、眼底、FFA。新生血管未消退和无灌注区残留补充激光光凝。随访观察10~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以视力提高≥2行为视力提高,视力变化2行以内为视力稳定,视力下降≥2行为视力下降,视力稳定或提高判定为有效。原有视网膜水肿消退,出血渗出吸收,微动脉瘤消失或减少;原有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或部分减退,无灌注区消失或缩小,无新的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出现判定为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有效。结果NPDR组、PPDR组、早期PDR组激光光凝治疗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5±0.28、0.47±0.33、0.16±0.33,视力有效率分别为79.3%、76.9%、74.5%,三组间视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0,0.811,0.209;P〉0.05);高危PDR组平均视力为0.13±0.21,视力有效率为63.0%,与NPDR组、PPDR组、早期PDR期组视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2,4.783,4.502;P〈0.05)。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有效率NPDR组、PPDR组、早期PDR组分别为89.1%、85.2%、82.7%,三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4,2.030,O.325;P〉0.05);高危PDR组治疗有效率为55.10,与NPDR组、PPDR组、早期PDR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12,23.999,28.746;P〈0.05)。结论不同分期的DR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预后不同,早期、及时而有效的激光光凝治疗是稳定病变,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凝固术/方法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玉 李镜海 +2 位作者 刘健 夏信昌 张绍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对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渗出型AMD3 5例 ( 3 6眼 )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ICGA )...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对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渗出型AMD3 5例 ( 3 6眼 )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ICGA )检查。根据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 ,明确CNV位置、范围和大小 ,采用半导体红外激光 ( 810nm)进行TTT治疗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TTT治疗后视力提高者 10眼 ,占 2 7 8% ;视力稳定不变者 17眼 ,占47 2 % ;视力下降者 9眼 ,占 2 5 %。OCT复查结果为 11眼 ( 3 0 6% )黄斑水肿消失 ;14眼( 3 8 9% )黄斑水肿减轻 ;8眼 ( 2 2 2 % )无变化 ;3眼 ( 8 3 % )黄斑水肿加重。CNV消失 12眼( 3 3 3 % ) ,CNV缩小 19眼 ( 5 2 8% ) ,CNV无变化 3眼 ( 8 3 % ) ,CNV增大 2眼 ( 5 6% ) ;治疗后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 (P <0 0 0 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 (r =0 4963 ,P =0 0 0 1)。结论 OCT可客观、精确地显示CNV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视网膜水肿的变化程度 ,对指导TTT治疗AMD和疗效评价有着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经瞳孔温热疗法 老年性黄斑变性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半导体红外激光 视网膜水肿
原文传递
TECD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玉光 王旭 +3 位作者 韩旭光 张华 孙燕 夏信昌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29-831,共3页
目的 :探讨 TEC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病程转归以及致病因素。方法 :1对 2 5例临床诊断为 TECD综合征的患者行眼前节检查、角膜厚度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眼压检查。 2认定引起 TECD综合征的化学物质。结果 :1多数 TECD综合征... 目的 :探讨 TEC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病程转归以及致病因素。方法 :1对 2 5例临床诊断为 TECD综合征的患者行眼前节检查、角膜厚度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眼压检查。 2认定引起 TECD综合征的化学物质。结果 :1多数 TECD综合征患者同时还伴有大片状或弥漫性虹膜萎缩、瞳孔开大强直和斑块状或颗粒状色素性 KP。 2电镜下发现 TECD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 ,其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3TECD综合征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大 ,平均 6 7.6 %。 4TECD综合征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不可逆性的功能失代偿 ,形成永久性角膜水肿。大泡性角膜病变和瘢痕性角混膜混浊。 5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是导致 TECD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13眼占 5 2 %。结论 :1除了 Breebaart等归纳的 7个体征外 ,TECD综合征患者还伴有虹膜和瞳孔的异常表现。2 TECD综合征具有发病速度快 ,病变范围广泛 ,预后较差等特征。 3注意将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冲洗干净是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D综合征 临床特征 病程 转归 发病机制 毒性角膜内皮细胞破坏综合征
原文传递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玉 李镜海 +2 位作者 夏信昌 张绍光 刘健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 (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 12只患眼进行 TTT治疗。采用 810 nm半导体激光 ,光斑 0 .5~ 2 .0 mm,照射时间 5 5~ 6 0 s,能量 2 0 0~ 35 0 m W,对 FFA和 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 ,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 FFA和 ICGA检查结果。 结果  TTT治疗后 0 .5~ 3个月后所有患眼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视力提高 5行以上者 4只眼 ,占 33.3% ;3~ 5行者 5只眼 ,占 4 1.7% ;1~ 2行者 3只眼 ,占 2 5 .0 %。治疗后 10只眼行 FFA和 ICGA复查 ,其中 FFA复查荧光素渗漏消失 7只眼 ,减轻 3只眼 ;ICGA复查 CNV消失或明显缩小 8只眼 ,CNV无变化 2只眼。 结论  TTT治疗 CEC效果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治疗 中心性渗出性 脉络膜视网膜炎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激光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玉 李镜海 +2 位作者 张绍光 刘建 夏信昌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指导激光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激光扫描检眼镜 (SLO)对 5 5例 ( 60眼 )渗出型AMD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 (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术 (ICGA)检测 ,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指导激光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激光扫描检眼镜 (SLO)对 5 5例 ( 60眼 )渗出型AMD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 (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术 (ICGA)检测 ,对比分析FFA和ICGA图像 ,发现黄斑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位置、范围、大小和数目 ,观察CNV的供养血管 (FV )。在FFA和ICGA图像的指导下 ,对不同类型CNV分别半导体近红外激光 ( 810nm )和Fd -Nd :YAG激光 ( 5 3 2nm)波长激光进行光凝治疗。治疗后根据病人视力、眼底变化、FFA和ICGA复查结果综合评价疗效。结果 :60眼渗出型AMD中 ,FFA发现典型CNV 2 4眼 ,占 40 % ,隐匿性CNV 3 6眼 ,占 60 % ;ICGA检查 60眼中 ,典型CNV45眼 ,占 75 % ;典型CNV伴有明显供养血管 (FV) 18眼 ;显示CNV的热点 10眼 ,占 16 7% ;盘状高荧光 5眼 ,8 3 %。IC GA典型CNV发现率明显高于FFA ,P <0 0 0 1。激光光凝治疗渗出AMD60眼中 ,显效 2 1眼 ,占 3 5 0 % ;有效 16眼 ,占2 6 7% ;无效 2 3眼 ,占 3 8 3 % ;复发 12眼 ,占 2 0 0 %。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ICGA可提高隐匿型CNV发现率 ,在ICGA指导下 ,采用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可取得更好效果 ,并可客观评价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激光光凝 治疗 黄斑变性 激光扫描检眼镜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和治疗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玉 季强 +1 位作者 田洁 夏信昌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281-282,共2页
目的 :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对 4 0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4 0眼中 ,原裂孔未封闭 8眼 ,出现新裂孔或遗漏裂孔 12眼 ,巩膜嵴偏位 7眼 ,裂孔区凝固过度局部视网... 目的 :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对 4 0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4 0眼中 ,原裂孔未封闭 8眼 ,出现新裂孔或遗漏裂孔 12眼 ,巩膜嵴偏位 7眼 ,裂孔区凝固过度局部视网膜皱缩牵拉成裂孔 3眼 ,裂孔后缘鱼嘴形成 4眼 ,视网膜皱褶形成 6眼。手术后解剖复位 32眼 ,占 80 %。结论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形成或加重是视网膜脱离复发最重要的原因。确定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 ,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 ,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外科手术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
原文传递
角膜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及功能失代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玉光 王旭 +3 位作者 张华 韩旭光 孙燕 夏信昌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研究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的因素 ,探讨不同化学物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 :将不同的化学物质用前房内注射、前房内灌注和玻璃体内注射等 3种方法 ,制成兔角膜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动物模型 ,用药后 1 5d ,... 目的 :研究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的因素 ,探讨不同化学物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 :将不同的化学物质用前房内注射、前房内灌注和玻璃体内注射等 3种方法 ,制成兔角膜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动物模型 ,用药后 1 5d ,对兔角膜行裂隙灯检查 ,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及超微结构 ,分析不同化学物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 :高浓度庆大霉素 (2 5mg/ 0 .2ml)及未经冲洗含有戊二醛的注吸头前房内注射的生理盐水 ,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重度损伤 ;Healon,麦斯特 ,生理盐水及Bssplus前房内注射 ,不会损伤角膜内皮细胞 ;硅油 ,重水 ,过氧化烷玻璃体内注射对角膜内皮细胞无影响。结论 :1 角膜内皮细胞的化学性损伤 ,与眼内注入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和时间密切相关 ;2 Bssplus、Healon和生理盐水的短时间灌注对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损伤 ;3 统一用药和器械消毒的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角膜 损伤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晗 王玉 +1 位作者 夏信昌 连娟娟 《耳鼻喉学报》 1999年第1期40-41,共2页
研究了超声乳化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8例(52只眼)角膜内皮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与进行超声的位置及前房稳定性关系密切,浅前房下超声对角膜内皮损伤最重,其次为前房内超声,在稳定的前房下进行后房... 研究了超声乳化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8例(52只眼)角膜内皮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与进行超声的位置及前房稳定性关系密切,浅前房下超声对角膜内皮损伤最重,其次为前房内超声,在稳定的前房下进行后房内超声损伤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植入
原文传递
先天性眼球震颤药物疗效的眼震电图评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济华 夏信昌 初宪华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45-146,共2页
为评定 A 型肉毒毒素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于治疗前后对 62 例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查。结果表明,用 A 型肉毒毒素治疗前后眼震电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001),用 A 型肉毒毒素治疗眼震总有效率为 90.3% ... 为评定 A 型肉毒毒素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于治疗前后对 62 例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查。结果表明,用 A 型肉毒毒素治疗前后眼震电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001),用 A 型肉毒毒素治疗眼震总有效率为 90.3% 。眼震电图为临床研究先天性眼震所必需,可根据眼震电图的描记对治疗效果作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震电图 肉毒毒素 眼球震颤 先天性 疗效
原文传递
颅底动脉瘤的眼部改变误诊分析
17
作者 郭百灵 夏信昌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12-113,共2页
关键词 颅底动脉瘤 眼部改变 误诊 诊断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18
作者 黄超 夏信昌 +2 位作者 吴昌龙 范传峰 王玉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810-813,共4页
目的评价半剂量维替泊芬(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65只眼)经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历资料。对比分析治疗前... 目的评价半剂量维替泊芬(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65只眼)经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历资料。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资料。结果平均随访(35.83±14.12)个月,末次随访时BCVA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1,P=0.000)。末次随访时视网膜中心凹厚度(CFT)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93,P=0.000)。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BCVA无显著相关性(r=0.019,P=0.883)。患者病程与末次随访BCVA显著相关(r=0.395,P=0.001)。患者基线视网膜中心凹厚度未发现与末次随访时BCVA有相关关系(r=0.055,P=0.665)。患者基线BCVA与末次随访BCVA显著相关(r=0.442,P=0.000)。患者末次随访视网膜中心凹厚度与末次随访时BCVA显著相关(r=0.364,P=0.003)。在随访中有6只眼复发,平均治疗次数为(1.11±0.36)次。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长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慢性 光动力疗法 维替泊芬 半剂量 疗效 远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