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的量化分析——基于2010—2023年政策文本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夏文雨 万伦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0,共6页
优化调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的整体布局,对于加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执行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可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10—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 优化调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的整体布局,对于加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执行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可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2010—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偏好于采用环境型政策工具,把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而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少,对构建优质生态产品营商环境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重视不够,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参与较少。因此,必须注重各种政策工具的均衡匹配,强化政策目标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价值实现 政策工具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生态民生建设:内涵、目标与路径
2
作者 夏文雨 万伦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9-15,共7页
生态民生建设是社会民生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民生建设是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民生建设是社会民生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民生建设是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民生建设以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等物质与精神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保障人民的生态安全感、提升人民的生态获得感、增强人民的生态幸福感。为此,应充分发挥人民与政府的双重合力作用,以人民生态需要为内生动力,以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政策为保障,以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价值航标,构建全面的生态民生建设体系,大力提升生态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民生 生态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元宇宙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夏文雨 万伦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作为数字技术的全新集成体,元宇宙平台将成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媒介,也将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迭新。元宇宙平台在增强师生互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同时也引发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作为数字技术的全新集成体,元宇宙平台将成为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媒介,也将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迭新。元宇宙平台在增强师生互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同时也引发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危机、大学生社交行为危机、教师角色危机等系列问题。对此,需要从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入手,构建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思政元宇宙,积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及数字教学水平,牢牢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推动元宇宙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范式 机遇挑战
下载PDF
新时代增进人民生态福祉的困境及其纾解之道 被引量:1
4
作者 夏文雨 万伦来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3-59,共7页
生态民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作为贯穿生态民生建设中的根本任务,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人民生态福祉在内容结构、主体结构及实践结构上呈现出外在丰富而又内在统一的时代特征,伴... 生态民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作为贯穿生态民生建设中的根本任务,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人民生态福祉在内容结构、主体结构及实践结构上呈现出外在丰富而又内在统一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人民生态福祉的发展,经济利益增长与群体生态权益保护之间、个体享有的生态建设水平与建设程度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呈现。为纾解人民生态福祉增进之困,需要激发资本的生态功能,保证生态产品的系统化、全面化供给;强化主流媒体的宣传,增进公平正义的生态产品分配共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生态福祉 生态产品 人民至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