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脑肠轴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冬雪 夏聪媛 +1 位作者 徐愿 张丽颖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3期383-384,共2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以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多数患者伴有顽固性咳嗽、咽部不适和焦虑抑郁等,临床发现GERD患者易并发抑郁症,脑肠轴是两者共病的发病基础。本文从脑肠肽、5-羟色胺系统、肠道微生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以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多数患者伴有顽固性咳嗽、咽部不适和焦虑抑郁等,临床发现GERD患者易并发抑郁症,脑肠轴是两者共病的发病基础。本文从脑肠肽、5-羟色胺系统、肠道微生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炎性细胞因子探讨GERD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为研发治疗两者共病的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抑郁症 脑肠轴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再灌注早期高血糖加重脑卒中脑糖的增加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帅 夏聪媛 +2 位作者 周恒 杨鹏飞 陈乃宏 《神经药理学报》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高血糖对脑糖水平及脑卒中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诱发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在再灌注前5 min单次腹腔注射50%葡萄糖溶液(6 m L·kg-1)诱导再灌注早期高血糖。在... 目的:观察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高血糖对脑糖水平及脑卒中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诱发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模拟缺血性脑卒中,在再灌注前5 min单次腹腔注射50%葡萄糖溶液(6 m L·kg-1)诱导再灌注早期高血糖。在再灌注30 min和24 h时检测脑糖水平,并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面积的统计评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给予葡萄糖后,血糖显著增加,并持续至再灌注后120 min(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脑糖水平的增加,再灌注早期血糖的升高会进一步加重再灌注24 h时脑糖水平的增加,并显著增加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面积(P<0.05)。结论:脑缺血后,再灌注早期高血糖可加重再灌注后脑糖水平和脑损伤的增加,脑糖水平的升高可能是高血糖介导的脑卒中损伤加重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再灌注 高血糖 脑糖
下载PDF
对Ghrelin/GHSR-1a/GABA通路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中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冬雪 钱占红 +3 位作者 夏聪媛 马茹 徐愿 张丽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9-526,共8页
目的研究胃饥饿素/生长激素促分泌性受体/γ-氨基丁酸(Ghrelin/GHSR-1a/GABA)通路的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建立相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胃食管反流病组、肝... 目的研究胃饥饿素/生长激素促分泌性受体/γ-氨基丁酸(Ghrelin/GHSR-1a/GABA)通路的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建立相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胃食管反流病组、肝郁证组、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每组11只。以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制备胃食管反流病模型,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备中医肝郁证模型,以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备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进行糖水偏爱实验、旷场实验、食管上皮HE病理观察,检测血清及胃组织Ghrelin、下丘脑GABA和GHSR-1a表达。结果分别与正常组、胃食管反流病组比较,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大鼠糖水偏好比和旷场实验总穿格数降低(P<0.01)、中央区持续停留时间缩短(P<0.01),血清中Ghrelin含量增高(P<0.01),胃组织中Ghrelin阳性细胞表达数及下丘脑GHSR-1a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大鼠下丘脑中GABA含量降低(P<0.05)。结论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可以制备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该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血清及胃Ghrelin表达增高,下丘脑GHSR-1a蛋白表达增高、GABA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肝郁证 胃饥饿素 生长激素促分泌性受体 γ-氨基丁酸 病证结合模型 大鼠
原文传递
人参皂苷Rg1对皮质酮介导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任倩 夏聪媛 +1 位作者 王真真 陈乃宏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10-1415,共6页
研究人参皂苷Rg1对皮质酮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分离培养原代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给予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模拟应激条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g1对Cx43磷酸化水平的... 研究人参皂苷Rg1对皮质酮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分离培养原代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给予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模拟应激条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g1对Cx4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利用Cell Counting Kit(CCK8)方法检测Rg1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考察及蛋白酶抑制剂是否影响Rg1对细胞生存率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1显著降低CORT介导的Cx43磷酸化水平升高。与CORT(200μmol·L-1)组相比,人参皂苷Rg1(10μmol·L-1)可显著增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生存率;人参皂苷Rg1的保护作用在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可被蛋白激酶Src抑制剂PP2、p38抑制剂SB203580及Akt的抑制剂BAY1125976抑制,而在前额叶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仅可被Src抑制剂PP2和Akt的抑制剂BAY1125976抑制。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可显著减轻CORT所致的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道蛋白Cx43活性的降低,并通过激活Src、p38与Akt信号通路发挥抗皮质酮损伤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存在脑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星形胶质细胞 皮质酮 缝隙连接蛋白 蛋白激酶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损伤大鼠前额皮层缝隙连接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娄钰霞 李婧 +2 位作者 夏聪媛 王真真 陈乃宏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45-1651,共7页
研究外源给予糖皮质激素对大鼠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缝隙连接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抑制剂米非司酮对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影响。通过皮下注射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增加大... 研究外源给予糖皮质激素对大鼠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缝隙连接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抑制剂米非司酮对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影响。通过皮下注射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增加大鼠体内的糖皮质激素水平,灌胃给予米非司酮阻断GR。检测大鼠糖水消耗程度用以评价大鼠快感缺失状态。荧光黄染料示踪和电子显微镜方法分析PFC区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的功能和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 43, Cx43)的表达。结果显示,皮下注射CORT诱导大鼠糖水消耗降低,PFC区荧光黄扩散距离缩短,细胞间偶联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结构不完整,缝隙变宽, Cx43的免疫反应阳性点数降低。米非司酮均可逆转上述这些变化。以上结果表明,米非司酮可以改善外源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诱导的抑郁样大鼠PFC区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功能和结构损伤。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损伤可能与GR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 米非司酮 前额皮层 糖皮质激素 抑郁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