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电针对APP/PS1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机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廖冬梅 庞芳 +4 位作者 杨云昊 夏青倩 李怡 郭啸 唐成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74-1783,共10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机制。方法:14只5月龄APP/PS1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同月龄C57BL/6雄性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7只。电针组选取"百会"... 目的:观察电针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机制。方法:14只5月龄APP/PS1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同月龄C57BL/6雄性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7只。电针组选取"百会"、"大肠俞"和"足三里"穴干预,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1.0 mA,每日1次,每次15 min,1周5次,连续5周。Morris水迷宫评估小鼠认知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ELISA检测结肠组织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含量;16S rDNA扩增子测序法检测小鼠粪便菌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从训练第2天开始,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第3天开始,其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此外,相较对照组,模型组结肠组织中NLRP3表达显著增加,结肠组织及血清中TNF-α,IL-1β和IL-18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逃避潜伏期下降趋势显著,第5天其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NLRP3表达,TNF-α、IL-1β和IL-18含量均降低(P<0.05),血清TNF-α、IL-1β和IL-18含量降低(P<0.05)。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在门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模型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高(P<0.05),厚壁菌门、Patescibacteria、软壁菌门等相对丰度降低(P<0.05);在属水平,模型组乳杆菌、副拟杆菌等相对丰度降低(P<0.05),副萨特氏菌、理研菌等相对丰度增高(P<0.05)。在门水平,电针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模型组降低,厚壁菌门、Patescibacteria、软壁菌门等相对丰度较模型组轻度增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上,相较于模型组,电针组副萨特氏菌、理研菌等相对丰度降低(P<0.05),Candidatus Saccharimonas、Muribaculum等相对丰度增高(P<0.05),而乳杆菌、副拟杆菌、双歧杆菌等相对丰度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改善APP/PS1小鼠认知能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结肠组织NLRP3蛋白表达量,结肠及血清TNF-α,IL-1β和IL-18含量,改善肠源性及外周血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 电针 炎症 认知
下载PDF
电针联合二甲双胍对APP/PS1小鼠认知功能和老年斑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夏青倩 张皓 +6 位作者 郭震 蔡子凌 沈自豪 朱淑娟 唐成林 黄思琴 盛华均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63-768,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电针、二甲双胍和二者联合对APP/PS1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索一种更优的治疗方式。方法:将3月龄雄性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6只;另选取6只同月龄雄性野生C57小鼠作为对照组。电针组选... 目的:比较分析电针、二甲双胍和二者联合对APP/PS1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索一种更优的治疗方式。方法:将3月龄雄性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联合组,每组6只;另选取6只同月龄雄性野生C57小鼠作为对照组。电针组选取"百会""肾俞"穴行电针干预,15 min/次,1次/d,每周休息1 d;药物组予二甲双胍300 mg·kg^(-1)·d^(-1)灌胃治疗;针药联合组行药物和电针共同干预,均连续干预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HE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脑皮层及海马老年斑(SPs),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中与SPs形成密切相关的β-分泌酶(BACE1)和胰岛素降解酶(IDE)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形态不完整,SPs数量明显增加(P<0.01),BAC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IDE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电针组和针药联合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1),海马神经元形态、数量、排列改善,大脑皮层及海马区SPs数量减少(P<0.01),BACE1蛋白表达降低(P<0.01),IDE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药物组和电针组相比,针药联合组小鼠认知功能、大脑皮层及海马区SPs的数量、BACE1和IDE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更显著(P<0.01)。结论:针药联合治疗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及SPs的效果更好,可能与调节BACE1和IDE生成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电针 二甲双胍 老年斑 大脑皮层 海马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海马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伍艳君 邬开会 +6 位作者 姜蓉 王依滢 罗敏 夏青倩 唐成林 朱淑娟 盛华均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1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胰岛素磷脂酰肌醇-3激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α(PI3K/GSK3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AD病理特征的调节机制。方法:将12只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 目的: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胰岛素磷脂酰肌醇-3激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α(PI3K/GSK3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AD病理特征的调节机制。方法:将12只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另以6只雄性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小鼠电针"百会"及双侧"肾俞",连续波,频率2 Hz,每天1次,7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PI3K/GSK3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85α、P110α、GSK3α及pS21GSK3α分布和表达水平,并观察海马老年斑(SP)数量的变化。结果:P85α、P110α、GSK3α及pS^21GSK3α蛋白均主要分布于海马神经元的细胞质内,模型组和治疗组GSK3α蛋白还分布于神经元轴突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GSK3α分布水平明显升高(P<0.001),pS^21GSK3α、P85α及P110α的分布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海马GSK3α分布水平明显降低(P<0.001),pS^21GSK3α、P85α及P110α分布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pS^21GSK3α、P85α、P110α蛋白表达量及pS^21GSK3α/GSK3α比值均明显降低(P<0.001),GSK3α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海马pS^21GSK3α、P85α、P110α蛋白表达量及pS^21GSK3α/GSK3α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0.001),GSK3α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SP数量明显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海马SP数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刺激能够有效调节AD模型小鼠海马内胰岛素PI3K/GSK3α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老年斑的形成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电针 胰岛素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糖原合成酶激酶-3α(GSK3α) 老年斑
原文传递
男性直肠前间隙解剖学研究及其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震 张宜 +7 位作者 张皓 肖俊杰 夏青倩 沈自豪 蔡子凌 张宏宇 盛华均 朱淑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6-809,817,共5页
目的 确认经肛进入直肠前间隙的解剖层次及定位标志。方法 自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男性盆部标本22具,在正中矢状切面下模拟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进行4倍放大做精细解剖观测直肠... 目的 确认经肛进入直肠前间隙的解剖层次及定位标志。方法 自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男性盆部标本22具,在正中矢状切面下模拟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进行4倍放大做精细解剖观测直肠前间隙的位置和毗邻结构。将50名正常成年男性盆部磁共振数据与尸体标本相应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taTME的25例男性病人手术视频,对其直肠前间隙等重要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尸体解剖数据结果显示,直肠前间隙下界至肛缘距离约为4.6 cm,距齿状线约为2.8 cm,齿状线至肛缘距离约为1.8 cm;磁共振数据结果显示,直肠前间隙下界至肛缘距离约为4.8 cm。taTME手术视频解剖学观察显示,当直肠壁切开线位于直肠前间隙下界上区,由直肠腔内向外逐层切开前壁即可进入直肠前间隙;当切开线位于直肠前间隙下界下区,由内向外逐层切开直肠前壁时会遇到直肠尿道肌和会阴体等组织结构,此时可采取侧方入路即从截石位的1~2点钟或10~11点钟方向切开肠壁向头侧解剖越过直肠前间隙下界(直肠尿道肌),进一步分离可观察到前列腺后壁被膜进入到直肠前间隙(上区),再从头侧向尾侧方向沿前列腺后壁平面紧贴直肠前壁离断直肠尿道肌等组织结构。结论 以直肠前间隙下界平面将经肛手术操作分为上、下区,经不同入路有助于顺利进入直肠前间隙,减少尿道膜部及神经血管束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前间隙 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 直肠尿道肌 解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