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EPMA的耳石Sr:Ca比分析及其在鱼类生活履历反演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被引量:
22
1
作者
窦硕增
横内一樹
+3 位作者
于鑫
曹亮
大竹二雄
塚本膦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2-520,共9页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耳石Sr:Ca比在不同水环境履历的基准值为:淡水<2.0×10-3、河口(3.5—6.0)×10-3、海水>6.0×10-3。凤鲚中也有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水域的个体(4.8×10-3)和出生于河口或近海水域(>7.8×10-3)、周期性地迁徙于二者之间的个体两种生活史型。带鱼(4.9×10-3)和长吻则分别表现出其个体均一的近海和淡水生活史履历。研究结果证实了鱼类耳石内Sr含量水平遵从海水>河口>淡水生活履历这一特征。但受鱼类所经历的水温、盐度等环境史变化及鱼类自身的生理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耳石内Sr的沉积量水平存在显著的种间或种内差异。这些差异显著的独特元素标识是识别鱼类个体生活履历和重新构建鱼类生活史的重要元素指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Sr:Ca比
电子探针
生活史重新构建
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
长江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多测点LA-ICPMS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及其在鱼类群体识别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13
2
作者
窦硕增
天野洋典
+4 位作者
于鑫
曹亮
白井厚太郎
大竹二雄
塚本勝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1-778,共8页
构建了多测点激光剥蚀取样(LA)-ICPMS元素分析-剥蚀点显微结构验证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以此进行了五个刀鲚群体(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及长江口群体)识别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耳石核区Sr:Ca和Ba:Ca比值是有效识别各...
构建了多测点激光剥蚀取样(LA)-ICPMS元素分析-剥蚀点显微结构验证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以此进行了五个刀鲚群体(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及长江口群体)识别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耳石核区Sr:Ca和Ba:Ca比值是有效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元素指纹,基于二者的各群体判别成功率在46.2%—92.3%之间,总体判别成功率为72.7%,表现出其较强的群体识别能力。借助于耳石内的放射状标志带结构特征可较准确地识别耳石核区,保证了激光剥蚀点的精准定位及剥蚀取样的质量和代表性;对激光剥蚀点的显微结构验证可以消除无效剥蚀点的元素测定数据对元素指纹分析产生的误差;刀鲚的定居性、溯河性等生活特性降低了各群体混合几率和环境因素对耳石核区微化学组成的影响,使得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具备高稳定性和特质性。这些研究技术的改进和刀鲚的生理生态特性提高了该技术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准确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化学
刀鲚
群体识别
激光剥蚀
质谱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EPMA的耳石Sr:Ca比分析及其在鱼类生活履历反演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被引量:
22
1
作者
窦硕增
横内一樹
于鑫
曹亮
大竹二雄
塚本膦巳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东京大学大气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东京大学大气海洋研究所大槌国际沿岸海洋研究中心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2-52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0676086号,40976084号,40821004号,31061160187号
文摘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耳石Sr:Ca比在不同水环境履历的基准值为:淡水<2.0×10-3、河口(3.5—6.0)×10-3、海水>6.0×10-3。凤鲚中也有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水域的个体(4.8×10-3)和出生于河口或近海水域(>7.8×10-3)、周期性地迁徙于二者之间的个体两种生活史型。带鱼(4.9×10-3)和长吻则分别表现出其个体均一的近海和淡水生活史履历。研究结果证实了鱼类耳石内Sr含量水平遵从海水>河口>淡水生活履历这一特征。但受鱼类所经历的水温、盐度等环境史变化及鱼类自身的生理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耳石内Sr的沉积量水平存在显著的种间或种内差异。这些差异显著的独特元素标识是识别鱼类个体生活履历和重新构建鱼类生活史的重要元素指纹。
关键词
耳石Sr:Ca比
电子探针
生活史重新构建
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
长江口
Keywords
Otolith Sr : Ca ratio, EPMA, Reconstructing life history, Coilia nasus, C. mystus, Trichiurus haumela and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Q179.3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多测点LA-ICPMS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及其在鱼类群体识别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13
2
作者
窦硕增
天野洋典
于鑫
曹亮
白井厚太郎
大竹二雄
塚本勝巳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东京大学大气海洋研究所大槌国际沿岸海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东京大学大气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1-77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40676086号
+1 种基金
40976084号
41121064号
文摘
构建了多测点激光剥蚀取样(LA)-ICPMS元素分析-剥蚀点显微结构验证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以此进行了五个刀鲚群体(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及长江口群体)识别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耳石核区Sr:Ca和Ba:Ca比值是有效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元素指纹,基于二者的各群体判别成功率在46.2%—92.3%之间,总体判别成功率为72.7%,表现出其较强的群体识别能力。借助于耳石内的放射状标志带结构特征可较准确地识别耳石核区,保证了激光剥蚀点的精准定位及剥蚀取样的质量和代表性;对激光剥蚀点的显微结构验证可以消除无效剥蚀点的元素测定数据对元素指纹分析产生的误差;刀鲚的定居性、溯河性等生活特性降低了各群体混合几率和环境因素对耳石核区微化学组成的影响,使得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具备高稳定性和特质性。这些研究技术的改进和刀鲚的生理生态特性提高了该技术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准确性和效率。
关键词
耳石
微化学
刀鲚
群体识别
激光剥蚀
质谱分析
Keywords
Otolith, Microchemistry, Tapertail anchovy Coilia nasus, Stock discrimination, Laser ablation,Mass spectrometry
分类号
Q179.3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EPMA的耳石Sr:Ca比分析及其在鱼类生活履历反演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窦硕增
横内一樹
于鑫
曹亮
大竹二雄
塚本膦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多测点LA-ICPMS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及其在鱼类群体识别中的实证研究
窦硕增
天野洋典
于鑫
曹亮
白井厚太郎
大竹二雄
塚本勝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