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杏仁体基底外侧核中小白蛋白反应阳性神经元受抑制性神经网络支配(英文)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瑞锡 彭裕文 +5 位作者 大谷修 西条寿夫 王劼 丁忠良 高璐 沈馨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0,共9页
小白蛋白 (PV)神经元作为杏仁核簇基底外侧核 (BL)中局部神经环路成分 ,对杏仁核的情绪、学习和记忆过程等机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 BL中 PV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形成状态 ,本研究用抗 PV抗体标示 PV神经元 ,以抗多巴胺 (DA)抗体标示多巴... 小白蛋白 (PV)神经元作为杏仁核簇基底外侧核 (BL)中局部神经环路成分 ,对杏仁核的情绪、学习和记忆过程等机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 BL中 PV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形成状态 ,本研究用抗 PV抗体标示 PV神经元 ,以抗多巴胺 (DA)抗体标示多巴胺能轴突及末梢作为传入纤维的标志 ,对大鼠杏仁核做了免疫电镜双标记研究。结果表明 ,突触主要见于 PV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树突结构上 ,包括从树突干到中间及小型树突的各级分支。其中 68%的突触由未标记的轴突终末形成 ,3 2 %分别由 DA(2 1% )和 PV(11% )免疫阳性轴突末梢形成。 PV免疫阳性神经元与未标记末梢所形成的突触大多数是对称性的 ,仅少数为非对称性。这些非对称性突触见于 PV神经元的树突小棘和连续性突触 ,即一个未标记轴突末梢与另一个未标记轴突末梢形成对称性突触 ,后者又与 PV免疫阳性神经元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 DA和 PV免疫阳性神经元轴突终末与 PV免疫阳性神经元树突之间的突触全部是对称性的。以上结果表明 ,大鼠杏仁核 BL 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蛋白中间神经元 大鼠 免疫电镜 杏仁核 多巴胺能神经末梢
下载PDF
大鼠杏仁体基底外侧核中含D2受体的γ氨基丁酸神经元受多巴胺能末梢支配(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瑞锡 彭裕文 +3 位作者 沈馨亚 大谷修 西条寿夫 小野武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共9页
 杏仁体中的多巴胺(DA)和γ -氨基丁酸(GABA)递质系统均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一般用多巴胺II型受体(D2)阻断剂予以治疗。然而,目前尚不清楚GABA与D2受体是否共存,也不清楚DA能神经末梢与GABA能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本实...  杏仁体中的多巴胺(DA)和γ -氨基丁酸(GABA)递质系统均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一般用多巴胺II型受体(D2)阻断剂予以治疗。然而,目前尚不清楚GABA与D2受体是否共存,也不清楚DA能神经末梢与GABA能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本实验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和免疫电镜(IEM)研究了杏仁体关键性核团基底外侧核中GABA与D2受体的共存关系以及DA神经能末梢与GABA能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关系。CLSM显示由谷氨酸脱羧酶(GAD)标记的GABA能神经元全部对D2受体呈免疫阳性反应,表明GABA能神经元含有D2受体。IEM显示,在 980个DA能神经末梢形成的突触中,45%的突触是由D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直接(36% )或间接(9% )与GAD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树突形成,另 55%是由D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与未标记的神经元成分形成。DA GABA的直接性突触进而可区分为单突触 (16% )、汇聚突触 (14% )及轴 轴突触(6% )。而DA- GABA的间接性突触是个突触复合体。在该复合体中,DA免疫反应阳性末梢在一个未标记的末梢上形成对称性突触,而该未标记末梢又与GAD免疫反应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在DA与未标记神经元成分之间的突触中,AD免疫反应阳性末梢分别与未标记胞体(4% )、树突(42% )及轴突末梢(9% )形成突触。所有DA突触无一例外均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 DA D2受体 GABA能神经元 阳性 杏仁体 神经末梢 外侧核 树突 谷氨酸脱羧酶(GAD)
下载PDF
Wistar大鼠不同生理时期乳腺淋巴管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邵旭建 辛晓林 +2 位作者 吕雯清 万军利 大谷修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5-69,共5页
乳腺的淋巴管在不同生理时期的发育资料较少 ,研究旨在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乳腺淋巴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被分析的结构包括淋巴管内皮的面积 (非核区 )、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内皮间开放连接与关闭连接的数目等。2 0只Wistar大鼠被分成四... 乳腺的淋巴管在不同生理时期的发育资料较少 ,研究旨在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乳腺淋巴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被分析的结构包括淋巴管内皮的面积 (非核区 )、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内皮间开放连接与关闭连接的数目等。2 0只Wistar大鼠被分成四组 :正常组、妊娠 7天组、哺乳 7天组和哺乳停止后 7天组 ,每组各 5只。动物经主动脉灌流生理盐水后 ,然后灌注 2 0~ 3 0毫升墨汁以区别血管与淋巴管。乳腺组织标本经处理后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有关研究。乳腺的淋巴管可分为三类 :叶间淋巴管、小叶间淋巴管和小叶内淋巴管(仅见于哺乳 7天组 )。淋巴管内皮间开放连接的数目占连接总数的百分比在各组分别为 1 2 .71 % (正常组 )、2 8%(妊娠 7天组 )、3 7.61 % (哺乳 7天组 )和 8.1 5 % (哺乳停止后 7天组 )。淋巴管内皮吞饮小泡的面积与内皮总面积(非核区 )的比在各组分别为 4.2 % (正常组 )、1 .9% (妊娠 7天组 )、0 .9% (哺乳 7天组 )和 2 .7% (哺乳停止后 7天组 )。研究结果显示 :在哺乳 7天组和妊娠 7天组 ,开放连接为淋巴管运输的主要通道 ;而在正常组 ,内皮吞饮小泡在运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乳腺 哺乳期 大鼠
下载PDF
大鼠杏仁体基底外侧核GABA和ACh能中间神经元的突触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瑞锡 彭裕文 +4 位作者 大谷修 西条寿夫 王劼 丁忠良 高璐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9-513,527,共6页
目的 :揭示杏仁体基底外侧核 (BL)中的γ 氨基丁酸 (GABA)能和乙酰胆碱能 (ACh) 2种中间神经元树突上的突触联系。方法 :用抗GABA和抗胆碱乙酰转移酶 (ChAT)抗体对BL做光镜和电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光镜下 ,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多... 目的 :揭示杏仁体基底外侧核 (BL)中的γ 氨基丁酸 (GABA)能和乙酰胆碱能 (ACh) 2种中间神经元树突上的突触联系。方法 :用抗GABA和抗胆碱乙酰转移酶 (ChAT)抗体对BL做光镜和电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光镜下 ,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多为圆形多极神经元 ;ChAT免疫阳性神经元多为双极神经元。两者数量比约为 ( 7~ 9)∶1。电镜下 ,支配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突触 5 2 .7%为非对称性 (兴奋性 ) ,47.3 %为对称性 (抑制性 ) ,而ChAT免疫阳性神经元则分别为 44.9%和 5 5 .1 %。结论 :在情绪性学习记忆的处理过程中 ,杏仁体GABA能中间神经元起主要的功能作用 ,可能为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神经元 γ-氨基丁酸(GABA) 杏仁体 免疫阳性神经元 突触联系 电镜 光镜 外侧核 树突 BL
下载PDF
膈淋巴管发育及其与腹腔直接通连的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邵旭建 吕雯清 +2 位作者 大谷修 斋藤麻由 大谷裕子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①目的 探讨膈淋巴管的发育及淋巴管小孔与腹腔直接通连的过程。②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氢氧化钾腐蚀、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 ,对 174只Wistar大鼠膈淋巴管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③结果 胚胎第 16天 ,膈淋巴管首先出现在膈... ①目的 探讨膈淋巴管的发育及淋巴管小孔与腹腔直接通连的过程。②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氢氧化钾腐蚀、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 ,对 174只Wistar大鼠膈淋巴管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③结果 胚胎第 16天 ,膈淋巴管首先出现在膈胸腔面的两侧部 ,此阶段内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量的吞饮泡。胚胎第 18天 ,淋巴管内开始出现瓣膜。生后第 4 2天 ,集合淋巴管长有平滑肌。胚胎第 19天 ,膈的腹腔面开始出现淋巴管。随着年龄增长 ,胸腔面的淋巴管发出枝芽互相连接形成多角形淋巴管网 ,腹腔面的淋巴管形成梯形网。生后第 0天 ,膈淋巴管小孔开始开孔于腹腔 ,此阶段以后 ,淋巴管小孔急剧增加直至生后第 70天。④结论 Wistar大鼠膈淋巴管出现于胚胎期 ;出生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淋巴管 生长 胚胎发育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肠的血流和淋巴管——形态学的新见解 被引量:2
6
作者 大谷修 张俐娟 《日本医学介绍》 1989年第9期396-397,共2页
消化道的微血管不仅供给肌层和粘膜营养,而且还输送消化管分泌的消化液和粘液的原材料,也是受纳所吸收的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的场所。消化道的淋巴管也很发达,除吸收脂肪外,还吸收过剩的组织液并输送到血液循环中去,以维持体液的平衡,... 消化道的微血管不仅供给肌层和粘膜营养,而且还输送消化管分泌的消化液和粘液的原材料,也是受纳所吸收的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的场所。消化道的淋巴管也很发达,除吸收脂肪外,还吸收过剩的组织液并输送到血液循环中去,以维持体液的平衡,同时还有通过淋巴结将免疫细胞输送到血液的重要作用。从前,利用向标本注入墨汁等色素的光学显微镜方法来研究消化道的微血管和淋巴管,70年代初期,Murakami引进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以来,可以对微血管和淋巴管结构进行详细的立体的研究。这样,对消化道微循环系统的认识有了飞跃发展。本文以此方法所获得的最新资料来阐述小肠、大肠的粘膜与淋巴组织的微血管和淋巴管的主体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 淋巴管 形态
下载PDF
胰腺的微循环
7
作者 大谷修 孙尚江 《继续医学教育》 1988年第2期153-154,共2页
胰岛散在于胰腺的外分泌部分之中,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腺的外分泌部分萎缩、功能下降,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变性,胰岛附近的腺泡细胞核比位于胰岛远处的腺泡细胞核为大,并且具有较多的腺粒体和分泌颗粒,即 Halo 现象。如投予促进胰岛素... 胰岛散在于胰腺的外分泌部分之中,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腺的外分泌部分萎缩、功能下降,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变性,胰岛附近的腺泡细胞核比位于胰岛远处的腺泡细胞核为大,并且具有较多的腺粒体和分泌颗粒,即 Halo 现象。如投予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优降糖等,就能增加外分泌酶的合成。反之,如投予抑制胰岛素分泌的四氧嘧啶和链脲霉素等,则能阻碍胰酶的合成。这些事实表明,胰腺外分泌细胞的机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胰岛素。然而,胰岛素究竟是如何被输送到外分泌部分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外分泌 腺泡细胞 链脲霉素 微循环障碍 优降糖 脂肪组织 四氧嘧啶 腺粒体 分泌酶 血管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