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拔出引流管的不同时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孟庆奇 崔树廷 +4 位作者 王敏 唐胜辉 张勋梦 奉振成 李斯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46-1248,共3页
目的探讨拔出引流管的不同时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引流管的拔出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65例,术后24 h拔管;B组128例,术后48 h拔管;C组22例,术后72 ... 目的探讨拔出引流管的不同时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引流管的拔出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65例,术后24 h拔管;B组128例,术后48 h拔管;C组22例,术后72 h拔管。比较3组的术后伤口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术后伤口引流量A组<B组<C组(P<0.05);3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乙级愈合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B、C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36),但A组明显低于C组(P=0.023);3组术后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而A组低于C组(P=0.004)。结论拔管的时机不同对总失血量影响不大。术后应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术后24 h拔管在伤口愈合方面优于术后72 h拔管,但因为隐性出血的积存造成功能恢复较差。术后72小时拔管患者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存在伤口渗出的问题。相比之下术后48 h拔管似乎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全髋关节置换 引流管
下载PDF
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止血效果、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孟庆奇 胡莉琼 +4 位作者 杨伟民 崔树廷 奉振成 王敏 李斯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7期524-527,550,共5页
背景: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包括早期下地行走等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尚无统一认识。目的:对比分析术中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止血效果、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 背景: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包括早期下地行走等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尚无统一认识。目的:对比分析术中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止血效果、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收治的170例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患者,按氨甲环酸不同应用方式分为3组:对照组46例患者均未应用氨甲环酸;静脉组54例患者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关节腔组70例患者关节腔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记录、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行走距离、术后24 h引流管拔出率、血红蛋白水平、引流量、输血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4.7±0.6)个月。静脉组、关节腔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行走距离均长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第3天行走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关节腔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管拔出率、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输血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而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3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引流量大于关节腔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静脉组、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组、关节腔组患者术后伤口局部血肿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静脉组与关节腔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血栓形成、伤口红肿浅表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患者发生伤口深部感染。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3组患者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的局部应用可增加患者术后早期下地行走距离,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或局部关节腔应用氨甲环酸都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术后血肿形成及降低术后输血率,安全性好。单纯从术后伤口引流量考虑,建议优先选择局部关节腔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输注 静脉内 注射 关节内
下载PDF
DHS、PFNA、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1
3
作者 孟庆奇 崔树廷 +7 位作者 梁伟国 王文 李爱国 李锋生 张同仁 王敏 奉振成 李斯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6-1039,1043,共5页
目的对比评估动力髋螺钉(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缺点及并发症。方法以AO分型为标准,筛选92例7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比3种术式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足... 目的对比评估动力髋螺钉(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缺点及并发症。方法以AO分型为标准,筛选92例7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比3种术式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足趾触地和完全负重的时间、HHS、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及并发症。结果 PFNA在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方面要要优于其余两种术式。半髋关节置换则可以获得最优的负重开始时间,包括足趾触地时间和全负重时间,及3个月内的最佳的HSS分值。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如果患者耐受手术能力差,考虑到术中出血及术后早期下地,建议给予PFNA治疗。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可,因为3种术式远期效果一致,应综合考虑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难易、经济状况及术者对各种术式熟练程度做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 动力髋螺钉(DHS) 半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抗凝治疗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勋梦 孟庆奇 +3 位作者 王敏 唐盛辉 奉振成 李斯明 《广州医药》 2015年第3期19-22,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依若肝素和非抗凝治疗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54例,按治疗方式分成利伐沙班...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依若肝素和非抗凝治疗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54例,按治疗方式分成利伐沙班组(A组)、依若肝素钠组(B组)及非抗凝组(C组)。观察各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术前及用药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伤口情况;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A组与B组术后无静脉栓塞症发生,C组出现静脉栓塞症3例;A、B、C三组术前与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回访时间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药物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确切,利伐沙班与依若肝素疗效相当;抗凝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失血量及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术后膝关节中期功能恢复无影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抗凝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孟庆奇 张延祠 +3 位作者 王敏 张勋梦 奉振成 李斯明 《现代临床医学》 2015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对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共24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及利伐沙班组...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对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共24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及利伐沙班组。统计比较各组术后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变化及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总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利伐沙班组总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分子肝素组及利伐沙班组的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与利伐沙班组出血量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中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可增加失血量,包括隐性失血量的增加,2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当,应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变化,充分认识隐性失血,对患者有效血容量的丢失作出正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低分子肝素 利伐沙班 隐性失血
下载PDF
股骨干假体周围骨折翻修术后再发骨折1例
6
作者 陈学良 孟庆奇 +2 位作者 王敏 奉振成 李斯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4期608-608,共1页
患者,男,57岁,于2016年12月曾因反复左髋部疼痛7个月入住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MRI提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遂行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病灶清除及钽棒植入术。术后10 d患者不慎跌倒致左髋部疼痛,复查X线片提示... 患者,男,57岁,于2016年12月曾因反复左髋部疼痛7个月入住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MRI提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遂行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病灶清除及钽棒植入术。术后10 d患者不慎跌倒致左髋部疼痛,复查X线片提示: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左股骨头重建棒(钽棒)取出术+钉道植骨术及左股骨转子间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干骨折 假体周围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股骨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再发骨折1例
7
作者 徐阳阳 孟庆奇 +2 位作者 奉振成 王敏 李斯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5期715-715,共1页
患儿,男,12岁,2019年因摔倒致右侧股骨骨折,曾行手术治疗。2020年再次因摔倒致左侧股骨骨折于外院行手术治疗,2021年7月拆除左侧内固定物。2021年8月跑步时不慎摔倒,随即感左大腿疼痛、不能站立,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X... 患儿,男,12岁,2019年因摔倒致右侧股骨骨折,曾行手术治疗。2020年再次因摔倒致左侧股骨骨折于外院行手术治疗,2021年7月拆除左侧内固定物。2021年8月跑步时不慎摔倒,随即感左大腿疼痛、不能站立,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X线片显示:左股骨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
下载PDF
罗西格列酮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胡莉琼 奉振成 +3 位作者 张延祠 崔树廷 王敏 孟庆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8-576,共9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西格列酮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8只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造脊髓损伤模型。(1)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和罗西格列酮组,每组4只。采用免...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西格列酮对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8只雌性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造脊髓损伤模型。(1)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和罗西格列酮组,每组4只。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伤后7 d大鼠脊髓中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表达。(2)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罗西格列酮组、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核因子-κB(NF-κB)激活剂]组、罗西格列酮+单钠尿酸盐[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激动剂]组,每组12只。各组伤后1,3,14,21,28 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伤后28 d采用ELISA检测各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量。(3)12只用于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提取,培养7 d后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罗西格列酮组(1μmol/L罗西格列酮处理)、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组(1μmol/L罗西格列酮+20μmol/L壳梭孢菌素处理)、壳梭孢菌素组(20μmol/L壳梭孢菌素处理)和壳梭孢菌素+MCC950(NLRP3拮抗剂)组(20μmol/L壳梭孢菌素+100 nmol/L MCC950)。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中caspase-1、NF-κB和NLRP3的蛋白表达量。采用ELISA检测小胶质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罗西格列酮组脊髓损伤区域caspase-1表达减少[灰质区:(5.1±0.8)∶(6.9±1.1),白质区:(5.6±0.9)∶(7.5±1.1)](P<0.05)。伤后28 d,罗西格列酮组BBB评分[(14.7±1.6)分]效果最佳,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组为(10.5±2.1)分,优于罗西格列酮+单钠尿酸组的(7.2±1.3)分(P<0.05)。伤后28 d,罗西格列酮组IL-1β和TNF-α的表达低于其他各组(P<0.05)。在体外小胶质细胞中,罗西格列酮组caspase-1、NF-κB、IL-1β及TNF-α的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罗西格列酮+壳梭孢菌素组caspase-1、NLRP3、IL-1β及TNF-α的表达量均高于罗西格列酮组(P<0.05);壳梭孢菌素组caspase-1及IL-1β的表达均高于壳梭孢菌素+MCC950组(P<0.05),而两组间的TNF-α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西格列酮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其抑制NF-κB表达,进而减少小胶质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并最终抑制炎症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罗西格列酮 小神经胶质细胞 大鼠
原文传递
三种手术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伟民 孟庆奇 +2 位作者 王敏 奉振成 李斯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375-137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DDA)、直接外侧入路(DLA)、后外侧入路(PLA)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86例患者在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依据所采用的手术入路,22例采用DDA,31例采用DLA,33例采用PLA。对其...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DDA)、直接外侧入路(DLA)、后外侧入路(PLA)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86例患者在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依据所采用的手术入路,22例采用DDA,31例采用DLA,33例采用PLA。对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为DDA组(79.33±1.84)min、DLA组(72.65±1.47)min、PLA组(72.12±1.36)min,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为DDA组(8.16±0.22)cm、DLA组(12.85±0.11)cm和PLA组(13.30±0.15)cm,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为DDA组(264.17±13.00)ml、DLA组(464.84±10.09)ml和PLA组(467.58±9.08)ml,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为DDA组(10.19±0.42)d、DLA组(19.52±0.23)d和PLA组(18.97±0.60)d,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Harris评分DAA组为(62.25±1.53),与DLA组(37.65±1.02)和PLA组(37.24±0.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2周的Harris评分,DAA组(85.50±2.09)、DLA组(80.84±1.37)与PLA组(78.97±1.4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损伤少,术后快速康复和髋关节稳定性好,是髋关节置换较理想的手术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髋关节 关节置换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