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探讨
1
作者 李渊 胡战彪 +6 位作者 谢世君 刘世刚 妙星 王伟 肖家光 王芮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长棘海星 物种有效性 珊瑚礁 DNA条形码 同物异名 南海
下载PDF
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先艳 妙星 +3 位作者 吴福 闫晨曦 刘文华 祝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今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渔民见过白海豚的比例越高;历史上(20~30a前),东山、汕头、甲子、汕尾和马宫等地沿海曾有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如今,在东山湾和汕头海域还有中华白海豚的出没.通过进一步的截线抽样法调查,证实了汕头海域还有白海豚的分布,东山湾还有渔民观察到白海豚,但尚待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华白海豚 厦门海域 珠江口 沿岸海域 种群分布
下载PDF
中国沿岸海域海龟的种类和分布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8
3
作者 牟剑锋 陶翠花 +4 位作者 丁晓辉 吴福 妙星 王先艳 祝茜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38-242,294,共6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我国沿海海龟的种类和分布状况,调查范围从山东东营到广西北海,走访了16个城市的渔港或码头,共获得有效问卷962份.同时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络新闻搜集的方法,对沿海各地海龟误捕、搁浅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利...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我国沿海海龟的种类和分布状况,调查范围从山东东营到广西北海,走访了16个城市的渔港或码头,共获得有效问卷962份.同时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络新闻搜集的方法,对沿海各地海龟误捕、搁浅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我国沿海地图上显示出5种海龟的分布区域,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沿海海龟的分布状况进行定期调查,进而了解在我国沿海海龟种类、分布及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调查发现,我国东海、南海海域发现海龟的概率要大于黄渤海海域,发现的概率基本都在50%以上,其中惠州最高,可达86%;而黄渤海海域发现的概率基本都在50%以下,其中东营最低,只有13%.在5种海龟的比较中,绿海龟(Chelonia mydas)被发现的概率最大,其他海龟被发现的概率较小,特别是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和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vea).据渔民反映,与往年相比,海龟的种群数量有比较大的变化,看到的次数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加强保护海龟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龟 GIS 问卷调查 种类 分布 中国沿海
下载PDF
福建平潭一头误捕灰鲸的部分形态学记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先艳 吴福 +3 位作者 妙星 牟剑锋 童慎汉 祝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7,共10页
2011年11月5日,福建省平潭县白青乡青峰村渔民出海作业时发现一头误撞定置刺网死亡的灰鲸,为福建省的首次灰鲸误捕案例,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海域的首次灰鲸误捕记录。本文描述了该灰鲸的外形特征和骨骼系统,并报道外形和骨骼的测量数据... 2011年11月5日,福建省平潭县白青乡青峰村渔民出海作业时发现一头误撞定置刺网死亡的灰鲸,为福建省的首次灰鲸误捕案例,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海域的首次灰鲸误捕记录。本文描述了该灰鲸的外形特征和骨骼系统,并报道外形和骨骼的测量数据。该灰鲸系雌性,体长1309cm,体重约21t,为目前本种在我国海域搁浅/误捕记录中的最大个体。头骨长281cm,宽128cm,重250kg;脊椎式为C7+T13+L13+Ca23=56;指式为Ⅰ1,Ⅱ3,Ⅲ7,Ⅳ5,Ⅴ3;肋骨14对,V形骨10枚。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形骨较之以前的报道存在差异,说明灰鲸的脊椎式、指式、肋骨和V形骨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此外,本文还综述了西北太平洋灰鲸目前所面临的主要致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鲸 误捕 平潭 外形 骨骼
下载PDF
塑料垃圾在南极生物体内的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宗正 方超 +6 位作者 妙星 王芮 薄军 郑榕辉 李渊 林龙山 张静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微塑料系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细线、纤维、微球或薄膜,它可通过人类活动、大气输运和海洋环流以及生物载体等途径进入南极地区。本文总结了1980—2022年间有关南极生物摄入塑料垃圾,特别是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并进行归类,按营养级... 微塑料系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细线、纤维、微球或薄膜,它可通过人类活动、大气输运和海洋环流以及生物载体等途径进入南极地区。本文总结了1980—2022年间有关南极生物摄入塑料垃圾,特别是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并进行归类,按营养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评述南极生物摄入微塑料的研究现状,并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研究报道表明,南极地区从低营养级的无脊椎动物到高营养级的海洋哺乳动物都存在微塑料富集现象,与全球其他区域的生物体相比,其微塑料污染程度呈中下水平。然而,目前针对南极生物体内微塑料的研究十分匮乏,并且微塑料对南极生物的长期潜在影响存在众多未知,故迫切需要加强相关监测研究,为评估其危害风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无脊椎动物 鱼类 鸟类 海洋哺乳动物 南极地区
下载PDF
三娘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妙星 宋普庆 +6 位作者 刘世刚 王芮 李海 王良明 李渊 林龙山 祝茜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299-306,共8页
广西三娘湾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重要栖息海域,为了解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情况,于2011—2012年在该海域开展了秋季和春季两次调查,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资源密度以及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等... 广西三娘湾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重要栖息海域,为了解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情况,于2011—2012年在该海域开展了秋季和春季两次调查,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资源密度以及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等指标分析了该区域的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特征和群落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00种,隶属15目41科72属(其中鱼类最多,达65种),优势种多为鳀科、鲱科及鲾科等小型鱼类;两个季节多样性水平均不高,分布上多为一些饵料鱼类,种类组成小型化、低值化明显;秋季及春季的资源密度分别为888.59 kg/km^(2)和554.62 kg/km^(2),与南海北部大陆架区其余海域相似,说明该海域资源水平不高,处于过度开发状态;ABC曲线显示,三娘湾海域秋季及春季的群落结构均受到一定程度扰动,种类组成均以生长快、性成熟早的小个体物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娘湾 游泳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稳定性 中华白海豚
下载PDF
鱼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向佳丽 李渊 +6 位作者 宋普庆 刘世刚 王芮 李海 妙星 张然 林龙山 《渔业研究》 2022年第2期187-195,共9页
早期认为鱼类肠道中存在寥寥可数、结构简单的微生物群落,随着鱼类肠道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鱼类肠道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复杂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发育阶段、多变的食物来源等因素都会导致鱼类肠道微生物... 早期认为鱼类肠道中存在寥寥可数、结构简单的微生物群落,随着鱼类肠道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鱼类肠道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复杂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发育阶段、多变的食物来源等因素都会导致鱼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发生变化。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栖息环境所形成的微生态系统在保持动态平衡时,能够维持宿主的肠道健康。大量研究显示稳态中的微生态系统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从而对鱼类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免疫调控等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综述了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多样性和功能,总结了温度、盐度及水体饵料等环境因子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鱼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提供启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肠道微生物 环境因子 多样性 功能
下载PDF
First record of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s Stenella attenuata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8
作者 吴福 王先艳 +3 位作者 张秋霞 妙星 张婷 祝茜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869-877,共9页
On October 1, 2009, sixteen dolphins were obtained from fishermen by incidental catching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As the dolphins' skin color was ambiguous,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nd mitochondrial ... On October 1, 2009, sixteen dolphins were obtained from fishermen by incidental catching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As the dolphins' skin color was ambiguous,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nd 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b (Cyt b) gene sequence was studied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nsistent with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s, Stenella attenuata. Furthermore, a partial mitochondrial DNA eytoehrome b (Cyt b) gene sequence as long as 328-bp was studied by extracting genomic DNA from the skins, and six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in the sixteen dolphins. By comparing homologous sequences available in GenBank (www.ncbi.nlm.nih.gov), all the six haplotypes had maximal genetic similarity with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 Eight species of cetacean (whales and dolphins) are now recognised in the Yellow Sea.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cord of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s from this region. Despite this species being listed as a Grade II National Key Protected Animal since 1988, little is known of its biology in Chinese waters. We recommend remedial research be undertaken to ensu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 Stenella attenuata incidental capture MORPHOMETRICS molecular taxonomy Yellow Sea
下载PDF
eDNA技术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9
作者 李渊 温一琳 +3 位作者 李海 刘世刚 妙星 林龙山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8-1247,共10页
深远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对深远海鱼类多样性实施高效、准确的检测是开展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然而,基于网具捕捞的传统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eDNA... 深远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对深远海鱼类多样性实施高效、准确的检测是开展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然而,基于网具捕捞的传统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eDNA技术因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突出的成本效益、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精细的物种分辨率以及更低的分类阶元偏向性等特点和优势,可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并且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监测和渔业资源调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归纳总结了eDNA在鱼类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优势,同时结合深远海水域的环境特点,探讨了eDNA技术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相关挑战,并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系统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深远海 鱼类多样性 渔业资源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