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化肥减量降碳效应评估
1
作者 邹金浪 刘陶红 +1 位作者 姚冠荣 徐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8-448,共11页
从2008~2014年、2014~2020年和2020~2025年3个时段,基于总量变化和强度贡献两个维度,对中国化肥使用减量降碳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化肥使用碳排放总量由2008年的7185.11万t波动增加到2014年的8462.78万t,然后持续减少到2020年... 从2008~2014年、2014~2020年和2020~2025年3个时段,基于总量变化和强度贡献两个维度,对中国化肥使用减量降碳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化肥使用碳排放总量由2008年的7185.11万t波动增加到2014年的8462.78万t,然后持续减少到2020年的7004.40万t.前者增幅17.78%,后者减幅17.23%.玉米和棉花化肥使用碳排放总量峰值出现在2014年,其余农作物则在2014年之前.(2)2014~2020年,化肥使用强度减少的降碳贡献程度为81.08%,其中,大豆和烤烟的贡献程度低于50%,棉花化肥使用强度增加.不同省份化肥减量降碳效应差异明显,其中,河北、黑龙江、海南和甘肃化肥使用强度减少的贡献程度低于50%.江苏、广东和新疆化肥使用强度增加.(3)相较2020年,在保障种植规模和优化种植结构的前提下,2025年化肥使用碳排放总量将下降.化肥使用强度减少1%情景下,稻谷、小麦、棉花、糖料和蔬菜在2025年的碳排放总量低于2020年,玉米、烤烟和大豆则分别需减少3%、5%和10%.稻谷、小麦和棉花化肥使用强度减少1%的降碳贡献程度超过50%,而玉米和糖料需减少3%,烤烟、蔬菜和大豆分别需减少5%、7%和10%.在所设情景下,2025年油料化肥减量降碳效应不明显.中国化肥使用碳排放已达峰,应该进一步提高化肥后“碳达峰”时期减量与降碳的协同性.当前需重点关注化肥使用强度增加和化肥使用强度减少降碳贡献程度不高的地区,区分农作物类型开展化肥减量降碳的总量和强度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农业碳排放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情景预测 中国
下载PDF
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 被引量:19
2
作者 姚冠荣 高全洲 +4 位作者 王振刚 何桐 张永领 刘昆 焦树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8-264,共7页
选取西江下游干支流6个样点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度的观测分析,利用基本水文水化学参数来揭示河水溶解无机碳(DIC)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估算流域DIC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西江下游干支流DIC含量受控于流域地质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于0.74~2... 选取西江下游干支流6个样点进行一个完整水文年度的观测分析,利用基本水文水化学参数来揭示河水溶解无机碳(DIC)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并估算流域DIC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西江下游干支流DIC含量受控于流域地质环境和水热条件,变化于0.74~2.40mmol/L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干支流DIC含量季节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呈现汛期(不包括受洪水影响极强的时段)较高、非汛期较低而洪水期最低的变化特征,流域水热条件的季节变化是其根本原因;河水DIC含量的空间变异基本与流域碳酸盐岩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干流DIC含量明显高于支流,且向下游呈减小趋势。西江流域DIC输出通量约4.57×1012g/a,汛期和6月洪水贡献分别达84%和40%。全流域DIC侵蚀通量约12.95g/(m2·a),在世界各流域中居中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DIC) 时空变异 通量 西江
下载PDF
河流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被引量:19
3
作者 姚冠荣 高全洲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60,共11页
河流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两大活动碳库.构成全球碳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河流碳的输出及循环过程与近岸水域环境、海洋碳库变动及全球气候系统紧密相关。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了解河流有机碳通量及性质变化是目前河流... 河流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两大活动碳库.构成全球碳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河流碳的输出及循环过程与近岸水域环境、海洋碳库变动及全球气候系统紧密相关。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了解河流有机碳通量及性质变化是目前河流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流域面积的大小及气候和环境性质的差异对河流碳的输移及循环过程影响显著。目前.亚洲季风流域尤其是众多的小流域缺乏系统的有关悬移质生源要素的信息。陆地侵蚀-沉积过程控制着河流碳的主要来源和归宿。当前.人类活动主宰着陆地的侵蚀-沉积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加速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扰动与再沉积.并加强了河流向海洋的碳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碳循环 全球变化 有机碳 通量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姚冠荣 高全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39,共7页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紧密相关。首先就机械和化学风化两种不同的陆地侵蚀机制在提供河流碳源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并比较了季风流域和非季风流域间河流碳输移在通量及性质上的差异。之后对陆地碳沉积机制进行了...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紧密相关。首先就机械和化学风化两种不同的陆地侵蚀机制在提供河流碳源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并比较了季风流域和非季风流域间河流碳输移在通量及性质上的差异。之后对陆地碳沉积机制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包括大坝截留,河漫滩、河口-近岸带沉积及陆地碳沉降等几种可能的陆源碳踪迹。陆地环境的截留效应相对于侵蚀尚不太清楚,今后应加强对陆地碳沉积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各种碳沉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全球陆地碳汇的贡献量。此外,人类活动对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及河流碳循环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碳输移 陆地侵蚀-沉积 通量 陆源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4
5
作者 姚冠荣 黄和平 《科技资讯》 2009年第36期102-103,共2页
本文对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各高校该专业的本科教学与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资环专业 教学改革 实践
下载PDF
增江流域河流颗粒有机碳的来源、含量变化及输出通量 被引量:23
6
作者 陶贞 高全洲 +4 位作者 姚冠荣 沈承德 邬俏钧 吴志才 刘冠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89-795,共7页
对华南增江径流进行了 1个水文年度的 1 5次等时段采样 ,分析了河流悬移质中主要生源元素 (C、N、H)的含量 ,并估算了不同物源的贡献 .结果表明 ,增江悬移质中的有机碳以水生藻类的贡献为主 ,土壤侵蚀来源的有机碳在悬移质粗粒组中的份... 对华南增江径流进行了 1个水文年度的 1 5次等时段采样 ,分析了河流悬移质中主要生源元素 (C、N、H)的含量 ,并估算了不同物源的贡献 .结果表明 ,增江悬移质中的有机碳以水生藻类的贡献为主 ,土壤侵蚀来源的有机碳在悬移质粗粒组中的份额平均为 37 2 4 % ,在细粒组中仅占 1 1 1 1 % 增江流域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为 0 83× 1 0 6g·km-2 ·a-1 ,其中来自土壤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0 2 2× 1 0 6g·km-2 ·a-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河流碳通量 土壤侵蚀 季风湿热流域 生物量 悬移质
下载PDF
农地流转服务体系有助于抑制耕地撂荒吗?——来自丘陵山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9
7
作者 姚冠荣 张传 +1 位作者 刘陶红 邹金浪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2-452,共11页
基于赣南丘陵山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和准自然实验思路,采用PSM方法实证分析县乡村三级农地流转服务体系对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地流转服务体系具有显著的耕地撂荒抑制效应,在县乡村三级... 基于赣南丘陵山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和准自然实验思路,采用PSM方法实证分析县乡村三级农地流转服务体系对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地流转服务体系具有显著的耕地撂荒抑制效应,在县乡村三级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作用下,撂荒农户比例由26.9%下降至14.3%,户均撂荒面积由0.026公顷减少至0.008公顷,户均撂荒率由12.7%降低至3.9%;(2)农地流转服务体系对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的抑制效应因地块禀赋特征和耕作条件而异,能够显著抑制优质耕地撂荒,而无法解决劣质耕地撂荒问题;(3)农地流转服务体系具有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控制交易风险和扩大交易半径促进土地流转,进而抑制耕地撂荒的传导机制。据此,建议丘陵山区在完善农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推进农地宜机化改造,通过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水平抑制耕地撂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治理 农地流转服务体系 丘陵山区 交易成本理论 PSM
下载PDF
西江溶解有机碳的输送对典型洪水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永领 高全洲 +5 位作者 黄夏坤 王振刚 姚冠荣 何桐 丁健 钟红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3-150,共8页
对2005年6月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期问及其前后的溶解有机碳(DOC)进行连续采样分析.结果表明,DOC浓度对流量变化的响应不敏感(n=43,R^2=0.23,p〉0.0.5),尽管流量有6—7倍的变化,但DOC浓度的变化不到30%.洪水前夕、洪水... 对2005年6月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期问及其前后的溶解有机碳(DOC)进行连续采样分析.结果表明,DOC浓度对流量变化的响应不敏感(n=43,R^2=0.23,p〉0.0.5),尽管流量有6—7倍的变化,但DOC浓度的变化不到30%.洪水前夕、洪水期间及洪水过后DOC平均浓度逐渐降低,且洪水过后西江下游各个采样点的DOC浓度明显低于洪水前夕.DOC的输出量主要受地表径流深度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DOC荷载通量与流量密切相关,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DOC的输出量,洪水期间DOC的输出量为4.5×10^1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输送 洪水过程 西江流域
下载PDF
增江颗粒有机碳同位素的AMS研究初报 被引量:6
9
作者 高全洲 陶贞 +1 位作者 姚冠荣 刘克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4-475,共2页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 颗粒态 溶解态
下载PDF
创业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和平 殷乾亮 +1 位作者 姚冠荣 谢小英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第4期160-161,共2页
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对高等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培养模式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述评,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目标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
作者 黄和平 姚冠荣 +2 位作者 殷乾亮 张万民 谢小英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第1期33-34,共2页
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对财经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财经类院校
下载PDF
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邹金浪 刘陶红 +1 位作者 张传 姚冠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29,共11页
研究目的:揭示1978年以来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化规律,量化“非粮化”对耕地食物生产变化的影响程度,为“非粮化”治理、保障食物安全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食物热量计算模型、LMDI分解法。研究结果:(1)经过波动增长(1978-1998年)、波... 研究目的:揭示1978年以来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化规律,量化“非粮化”对耕地食物生产变化的影响程度,为“非粮化”治理、保障食物安全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食物热量计算模型、LMDI分解法。研究结果:(1)经过波动增长(1978-1998年)、波动减少(1998-2003年)、快速回升(2003-2016年)和缓慢增长(2016-2020年),2020年中国耕地食物热量达113.23×10^(14) kJ,是1978年的2.58倍。(2)耕地食物生产结构呈现口粮减少而蔬果、油料、玉米快速增长的特征,其中口粮热量占比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且西北、广西和青海的耕地食物热量主体分别由口粮转为玉米、糖料和油料;蔬果生产增速最快,热量占比增加了5.02倍。(3)1978-1998年和1998-2003年耕地食物热量变化主要由口粮引起,影响程度分别为46.31%和-64.84%;2003-2016年和2016-2020年耕地食物热量增加分别源于玉米和蔬果的贡献,程度为53.42%和28.30%。(4)1978-1998年、1998-2003年和2016-2020年,“非粮化”分别在14.63%、73.30%和23.81%的程度上抑制了耕地食物热量增长,其中,2016-2020年,“非粮化”是上海、江西、海南和贵州耕地食物热量减少的主因。研究结论: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向多样化转型,“非粮化”抑制了耕地食物供给增长。要树立大食物观,以耕地食物增产作为分区域、分次序推进“非粮化”治理的重要原则,重点关注“非粮化”导致耕地食物供给减少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安全 耕地 “非粮化” LMDI分解法
下载PDF
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特征及代际异质性——基于赣南于都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金浪 张传 +1 位作者 姚冠荣 刘陶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8-249,共12页
为探究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特征及代际异质性,借助代际社会学中的“社会代”理论构建了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代际差异分析框架,基于赣南于都县的微观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明... 为探究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特征及代际异质性,借助代际社会学中的“社会代”理论构建了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代际差异分析框架,基于赣南于都县的微观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具体而言,代际差异每提升一个等级,农户耕地撂荒概率增加6.6%、撂荒程度增加2.3%;2)代际差异具有通过作用山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而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的机制,即山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趋弱、生计策略非农转型趋强、经济作物种植趋减,导致其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变革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山区不同代际农户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山区耕地在农户代际间的配置,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山区经济作物产业链,促进不同代际农户共同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农户行为 社会代理论 代际差异 赣南山区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姚冠荣 刘桂英 谢花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36-1848,共13页
在测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业固定资产、劳动力、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投入量的基础上,基于Theil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了中国1999年以来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尺度上的劳动力集约度逐... 在测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业固定资产、劳动力、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投入量的基础上,基于Theil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了中国1999年以来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尺度上的劳动力集约度逐年下降,而化肥、农用柴油、农药、农膜和农业固定资产的集约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固定资产增幅最大;2区域尺度上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序变化特征与国家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一致;除劳动力集约度中部地区最高外,其他投入要素的集约度均以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低;3省域尺度上的劳动力集约度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变化方向,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集约度在上海、天津、江苏和山东等经济发达的省(市)有所下降;4我国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1999年以来总体差距呈缩小态势,区域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纯收入和人口非农化比重对化肥、农业固定资产、农药和农膜投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产业非农化比重的上升导致化肥投入增加,农业政策促进了化肥和农业固定资产投入水平的提高。最后,论文认为亟需关注快速增加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及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化肥、农药和农膜大量施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当前耕地面积约束条件下,应着重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纯收入,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的诱致作用,全面提高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集约度 THEIL指数
原文传递
中国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60
15
作者 谢花林 王伟 +1 位作者 姚冠荣 刘志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27-1338,共12页
基于SBM模型分析了2002-2012年中国6个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指数揭示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城市工... 基于SBM模型分析了2002-2012年中国6个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指数揭示工业用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高,但TFP却出现衰退趋势;京津冀、成渝、关中—天水和中原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低,但TFP却出现增长趋势。各经济区都存在工业用地粗放利用、工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工业经济产出不足的情况。工业用地TFP的收敛性分析表明仅有长三角经济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各经济区都存在条件收敛。影响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为提高工业用地TFP,长三角经济区需要适当减小工业劳动力和工业产值占总体劳动力和经济产值的比重,珠三角经济区需要提高城市化率,京津冀经济区需要适当提高工业产业层次并积极引导转移工业剩余劳动力,成渝经济区需要适当减小工业劳动力比重;所有经济区都需提高工业用地利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经济区 效率 收敛性 SBM模型 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环境绩效动态评估——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47
16
作者 黄和平 伍世安 +3 位作者 智颖飙 姚冠荣 江民锦 周早弘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4-931,共8页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生态效率角度,利用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江西省2000年-2008年资源环境强度与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基本上保...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生态效率角度,利用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江西省2000年-2008年资源环境强度与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水资源消耗增长比较缓慢;COD和SO2的排放量下降趋势也基本相同,但其历年排放总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在资源环境强度下降的同时,江西省能源消耗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用水强度和建设用地强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OD和SO2的排放强度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江西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其综合绩效指数有相对下降趋势;④江西省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从大到小排名,2000年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SO2排放绩效>能源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到2008年则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能源绩效>SO2排放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最后,本文就提高江西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江西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资源环境强度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效率 江西省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测度——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55
17
作者 谢花林 刘曲 +1 位作者 姚冠荣 谈明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9-457,共9页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结果由2006年的"临界可持续性"等级(II)提升至2010年的"可持续性较好"等级(III)。但在空间差异上,2010年与2006年相比,处于土地利用不可持续阶段的县(市)完全消失,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的由1个增加至5个。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状况,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PSR模型 可持续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