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姚凡云 刘志铭 +5 位作者 曹玉军 吕艳杰 魏雯雯 吴兴宏 王永军 谢瑞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680-3690,共11页
【目的】探明不同类型氮肥对高纬度春玉米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高纬度地区农田氮肥高效利用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微区施用缓释肥(SLN)、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IUI)和普通尿素... 【目的】探明不同类型氮肥对高纬度春玉米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高纬度地区农田氮肥高效利用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微区施用缓释肥(SLN)、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IUI)和普通尿素(OU)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苗前(S1)、苗期(S2)、拔节期(S3)、灌浆期(S4)、蜡熟期(S5)和休闲期(S6)6个时期取样测定,比较分析农田N_(2)O和CO_(2)的昼夜排放特性。【结果】施用不同类型氮肥,田间N_(2)O和CO_(2)昼夜排放均呈单峰变化趋势,S1—S6时期,土壤N_(2)O排放高峰出现在12:00—19:00,排放低谷出现在下半夜(0:00—6:00),而S2—S5同一时期白天或夜晚各观测时段之间CO_(2)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S1和S2时期,N_(2)O和CO_(2)白天排放量分别占全天总排放量的56.2%—82.3%和53.6%—66.5%,而S3—S6时期,白天排放比例分别为40.6%—59.6%和43.7%—55.4%。SLN处理减少了S1时期土壤N_(2)O的全天总排放量,而NIUI处理减少了S1、S2和S5时期土壤N_(2)O的全天总排放量,其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4:00—16:00和S2时期的12:00—22:00,其中S2时期18:00—19:00减排量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57.3%,S5时期昼夜各时段均表现为减排作用,且昼夜减排比例相当;SLN对土壤CO_(2)的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全天和S3时期的15:00—4:00,其中S1时期12:00—23:00减排比例高达76.8%,S3时期夜晚减排比例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68.1%;NIUI处理在玉米生长季5个测定日都表现出对CO_(2)的减排作用,但昼夜减排比例存在差异,白天平均减排46.9%,最高减排达73.2%。同时发现,N_(2)O和CO_(2)排放通量日均值与9:00—10:00观测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N_(2)O=0.938**,rCO_(2)=0.977**),9:00—10:00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N_(2)O和CO_(2)昼夜排放研究的代表性取样时段。【结论】不同类型氮肥对土壤N_(2)O和CO_(2)昼夜排放通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各异。与常规施氮相比,缓释氮肥抑制了玉米苗前期土壤N_(2)O昼夜排放,减排时段主要在9:00—22:00,而在其他测定日均促进了土壤N_(2)O昼夜排放;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抑制了玉米苗前白天、苗期夜晚以及收获期白天和夜晚的土壤N_(2)O排放,对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N_(2)O的昼夜排放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苗前测定日全天和拔节期测定日的夜晚,缓释肥对土壤CO_(2)表现出减排作用;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降低了6个测定日土壤CO_(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氮肥 春玉米农田 N_(2)O和CO_(2)排放通量 昼夜变化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黑土区春玉米田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吕艳杰 于海燕 +4 位作者 姚凡云 曹玉军 魏雯雯 王立春 王永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56-1463,共8页
探讨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高纬度黑土区春玉米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对促进粮食增产和降低环境代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位于黑土区的大田定位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计数方法,在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和3个氮素用量(纯N:120 kg... 探讨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高纬度黑土区春玉米产量与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对促进粮食增产和降低环境代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位于黑土区的大田定位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计数方法,在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和3个氮素用量(纯N:12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农田土壤CO2、N2O和CH4综合温室效应与排放强度,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时,高氮用量处理春玉米产量最高;秸秆还田后,中等氮用量处理(240 kg·hm^(-2))春玉米产量最高,且与无秸秆还田的高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无秸秆还田时,随施氮量增加,CO2、N2O和CH4排放量均显著提高,综合温室效应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强度显著增加(P<0.05);增施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增加了CO2和N2O的排放量,而土壤CH4的碳汇功能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强度未显著提高(P>0.05)。无秸秆还田,增施氮肥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但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而秸秆还田使得增施氮肥引起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的幅度加大但土壤脲酶活性提高的幅度变小。因此,秸秆还田后配合中等用量氮处理(240 kg·hm^(-2))玉米产量最高,且能够抑制单纯增施氮肥对综合温室效应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促进作用,推荐在生产中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 温室气体 土壤酶活性 春玉米
下载PDF
减源对不同密度春玉米开花后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曹玉军 吴杨 +5 位作者 刘志铭 崔红 吕艳杰 姚凡云 魏雯雯 王永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3536-3545,共10页
【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 【目的】探讨叶源调减(“减源”)对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干物质及氮、磷、钾元素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为东北春玉米密植高产及养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不同密度,分别为常规生产种植(60000株/hm^2)和高密度种植(90000株/hm^2);副区为不同减源强度处理,于开花吐丝期将植株的每1片绿叶横剪1/2、1/3、1/4(用T1、T2、T3表示),不剪叶为对照(CK),测定吐丝期(减源后)至成熟期植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与转运情况。【结果】在常规生产种植密度下,不同减源处理的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均较CK显著降低(P<0.05),其中T1、T2、T3处理分别较CK平均减产32.1%、20.3%和11.9%;而高密度处理,T3处理显著提高了穗粒数,产量显著增加,较CK增产7.7%。与CK相比,不同减源处理均提高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转运率,减源程度越大,干物质与养分转运率越高,其中在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25.4%、19.1%、10.7%,T2处理的分别提高14.3%、9.8%、5.2%,T3处理的分别提高19.0%、10.7%、8.4%;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T1处理营养器官的氮、磷、钾转运率2年平均分别较CK提高17.1%、12.8%、5.8%,T2处理的分别提高12.6%、8.0%、3.6%,T3处理的分别提高14.9%、11.3%、3.9%。常规生产种植条件下不同减源处理降低了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适当减源,籽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有所提高,其中T3处理2年平均比CK提高11.8%、6.9%、6.1%,而T1、T2处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2年均值分别比CK降低20.4%、23.4%、20.0%和10.3%、15.6%、16.0%。【结论】高密度玉米群体存在叶片冗余,适当减少叶源量(剪叶1/4),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营养元素向籽粒的合理转运,提高了成熟期籽粒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积累量,显著提高产量。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合理增加密度,在高密度群体下适当调减叶源量,是春玉米进一步高产和养分高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不同密度 减源 干物质 氮磷钾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基于Hybrid-maize模型的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曹玉军 吕艳杰 +5 位作者 王晓慧 魏雯雯 姚凡云 刘春光 王立春 王永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26-934,共9页
为挖掘玉米产量潜力,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在东北地区已验证的Hybrid-maize模型及多年气象数据对吉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东部湿润生态区(桦甸)、中部半湿润生态区(公主岭)、西部半干旱生态区(乾安)]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及其... 为挖掘玉米产量潜力,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在东北地区已验证的Hybrid-maize模型及多年气象数据对吉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东部湿润生态区(桦甸)、中部半湿润生态区(公主岭)、西部半干旱生态区(乾安)]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及其相互组合下的玉米产量潜力进行模拟,并对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考虑产量潜力变异情况及品种本身的生产特性,构建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改变播期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不同生态区的表现不同,湿润区应选择早播,播种日期在4月20日左右较适宜,而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应尽量晚播,适宜播期应在5月中旬左右。2)不同生态区对密度的容纳能力表现为湿润区(桦甸)>半湿润区(公主岭)>半干旱区(乾安),3个地区的适宜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8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左右。3)选用生育期更长的品种表现出了较高的增产潜力,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条件,尽量选择晚熟品种,在当前播期条件下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品种生育期内需要的有效生长积温(GDD)可增至1 600℃以上。4)与当前生产技术相比,将播期、密度、品种三者优化组合,高产体系长期平均产量潜力可增产14.39%~29.23%。本研究可为吉林省玉米高产措施的正确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玉米产量大面积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maize模型 生态区 玉米 产量潜力 高产栽培体系 吉林省
下载PDF
不同栽培技术因子对雨养春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差异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曹玉军 姚凡云 +5 位作者 王丹 吕艳杰 刘小丹 王立春 王永军 李从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036-3047,共12页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其中,FP模式的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对氮素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0.5%、6.0%、4.4%和2.5%,HH模式分别为19.7%、7.7%、4.7%和4.5%,SH模式分别为25.4%、8.3%、6.5%和4.5%。【结论】技术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在不同模式中的优先序不同,不同管理水平下产量差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技术因子间具有协同效应。当前农户水平下氮素管理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居首位,高产水平下种植密度和土壤耕作对产量贡献较大,而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素效率差异主要取决于氮肥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因子 雨养 春玉米 产量差 氮素效率差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花粒期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丹 吕艳杰 +5 位作者 姚凡云 徐文华 陈帅民 邵玺文 曹玉军 王永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25-1937,共13页
开花后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阐明该时期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有助于理解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异的形成机制,为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植株衰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密度、耕作方式和肥料运筹等农艺措施进行不同组... 开花后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阐明该时期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衰老特性,有助于理解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差异的形成机制,为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植株衰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密度、耕作方式和肥料运筹等农艺措施进行不同组合,模拟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模式,设计了基础(ISP)、农户(FP)、高产高效(HH)和超高产(SH)4种栽培模式。通过叶面积(LA)动态变化模型y=ae^(b−cx)/(1+e^(b−cx))解析叶片衰老过程;通过测定不同部位叶片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比较不同栽培模式玉米叶片的衰老特性。HH(12445.55 kg∙hm^(−2))和SH(13759.07 kg∙hm^(−2))的产量显著高于FP和ISP(P<0.05),分别较FP增产14.4%和26.4%;吐丝期和成熟期SH的干物重较HH分别提高18.5%和10.4%(P<0.05),HH较FP分别提高2.8%(P>0.05)和17.7%(P<0.05)。与FP相比,HH和SH叶片衰老启动晚且以上部叶片最为典型,平均衰老速率下降26.7%和18.0%,其叶片最大衰减速率出现的时间延长12 d和8 d,单株最大叶面积增加8.7%和6.6%。吐丝后0~60 d,HH和SH下部平均叶面积分别较FP高42.4%和17.3%。吐丝后,HH和SH的中下部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FP(P<0.05)。HH中下部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生育后期下降缓慢。吐丝后,不同栽培模式玉米各部位叶片的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HH和SH的MDA含量与FP相比维持在较低水平。与农户模式相比,密植、深翻和分次施肥技术要素集成的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模式,花粒期冠层上部叶片衰老启动较晚,而中下部叶片面积较高且衰老较慢,吐丝后其色素含量较高且下降缓慢,同时叶片保护酶活性较高,显著减缓了中下部叶片衰老进程,有利于开花后光合物质同化,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栽培模式 叶片衰老 保护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综合农艺措施实现东北玉米生产和环境效益及土壤肥力的同步提升 被引量:4
7
作者 曹玉军 姚凡云 +7 位作者 吕艳杰 魏雯雯 刘小丹 刘志铭 徐文华 梁杰 王立春 王永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0,共13页
【目的】东北春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植密度偏低、肥料施用不合理、耕层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玉米持续增产及养分效率的提升。研究综合农艺措施下玉米产量、植株氮素吸收与利用及土壤氮素平衡,为春玉米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目的】东北春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植密度偏低、肥料施用不合理、耕层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玉米持续增产及养分效率的提升。研究综合农艺措施下玉米产量、植株氮素吸收与利用及土壤氮素平衡,为春玉米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9年,以玉米品种‘富民108’为供试材料,在吉林省农安县进行田间试验。整合密度、耕作方式、氮素施用量和施用时期等技术要素,设置了高产高效模式(HH)和超高产模式(SH),同时设置农户模式(FP)和基础地力模式(CK)作为对照;为计算肥料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在FP、HH和SH模式下各自增设不施氮肥空白处理。在玉米6个生育期,取植株样品测定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同时取0—40 cm土壤样品测定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成熟期考种、测产。【结果】3年试验玉米籽粒产量均表现为SH>HH>FP(P<0.05),SH比HH、FP处理平均提高了8.76%、20.16%。氮素偏生产力(PFPN)3年均以HH处理最高,SH处理最低,HH比FP、SH处理平均分别提高37.92%、45.65%;氮素农学效率(AEN)和氮素回收效率(REN)均表现为HH>SH>FP,HH处理的AEN和REN分别比SH、FP处理提高了21.21%、35.72%和9.69%、63.56%。植株氮积累量在苗期至拔节期FP、HH、SH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生殖生长阶段(R1至R6)植株氮素积累量占氮素总积累量的比例为SH(36.21%)>HH(34.60%)>FP(29.75%)>CK(26.33%)。籽粒氮素积累量来自花后吸收的比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SH、HH、FP、CK处理花后氮素吸收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8.43%、44.78%、40.40%、35.39%。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在玉米开花期前均以FP处理最高,而开花期到成熟期以SH处理最高,与FP、HH处理相比,SH处理的0—2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12.00%、4.05%,20—4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4.81%、4.93%。HH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显著低于FP和SH处理,而土壤氮素盈余量均以FP处理最高,比HH、SH处理分别平均高了23.36%、5.25%。玉米净收益HH比FP、SH处理分别提高了14.38%、18.30%。【结论】高产高效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利用率,降低了土壤氮残留率和氮损失量,而超高产模式虽然使产量进一步显著增加,但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增加了土壤氮素残留与表观损失量。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率、经济效益及潜在环境风险,将种植密度由6.0万株/hm2提高至7.5万株/hm2,氮肥播前一次性基施改为减量分次施用,配套秋季深翻、夏季深松的高产高效模式,可以实现春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综合农艺措施 氮素效率 产量 土壤氮损失 氮素平衡
下载PDF
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生理特性对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曹玉军 刘志铭 +6 位作者 兰天娇 刘小丹 魏雯雯 姚凡云 吕艳杰 王立春 王永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83-2195,共13页
明确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叶片氮含量与光合特性对不同氮素用量的响应趋势,对东北地区玉米高产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年以来吉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6个代表性品种为研究对象(1970s:吉单101、中单2号... 明确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叶片氮含量与光合特性对不同氮素用量的响应趋势,对东北地区玉米高产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年以来吉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6个代表性品种为研究对象(1970s:吉单101、中单2号;1990s:四单19、吉单159;2010s:先玉335和农华101),在大田条件下共设置4个氮素水平(0、125、250和375 kg hm^(–2)),分析了氮素施用量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叶片氮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氮水平下玉米籽粒产量均随品种更替而提高,现代品种在较高氮水平下(≥250 kg hm^(–2))产量优势更明显,各处理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单穗粒数和粒重同时增加的结果。当施氮量不高于250 kg hm^(–2)时,各年代玉米品种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现代品种显著高于老品种,当施氮量为375kghm^(–2)时Pn均显著降低,降低幅度表现为老品种高于现代品种。而吐丝至蜡熟期,Pn降低幅度随施氮量增加和品种更替而减小。玉米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在不同时期均表现为2010s最高、1990s次之、1970s最低,其中2010s品种的光补偿点比1990s、1970s品种平均分别提高9.72%、27.84%,暗呼吸速率平均提高7.82%、32.98%。各年代品种比叶重(specific leafweight,SLW)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同一施氮量下SLW表现为随品种更替而降低。不同品种叶片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不施氮处理老品种显著降低,施氮处理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Pn与SLW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Pn与Narea之间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方程拟合,Pn随Narea增加出现转折的Narea值为1.57g m–2。不同年代品种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而较高氮水平下(≥250 kg hm^(–2))PNUE随品种更替而显著提高。综上,在较高氮水平下现代玉米品种比老品种显著增产主要归因于其Pn和PNUE的提高,而Pn和PNUE的提高又与比叶重(SLM)、叶片N含量(Nmass、Narea)等性状密切相关,推荐在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改良 施氮量 光合特性 比叶重 叶片含氮量 产量
下载PDF
提高东北春玉米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足迹的优化综合管理措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志铭 司雨 +4 位作者 姚凡云 郑培峰 兰天娇 吕艳杰 王永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0-388,共9页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但生产中长期以高产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导致其生产系统成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环境代价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选择东北平原中部半湿润区...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但生产中长期以高产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导致其生产系统成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环境代价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选择东北平原中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采用宽窄行(宽行90 cm,窄行40 cm)和高密度(90000株∙hm-2)种植,在玉米15叶期喷施化控剂,氮肥减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别减少28.0%和9.1%)的综合管理模式(IM),其中半干旱区增加了膜下滴灌处理。从玉米产量、温光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碳足迹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东北不同生态类型区IM和农户模式(FM:65 cm等行距,种植密度60000株·hm^(-2),不化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FM相比,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IM玉米产量分别提高24.2%和25.6%,主要表现为种植密度增加50%使得收获穗数增加52.8%,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仅分别降低8.5%和11.0%;半湿润区积温生产效率提高21.1%,光能利用效率提高21.0%,半干旱区积温生产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0.7%和22.0%;而且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IM年净收益分别较FM增加32.9%和24.4%。同时,半湿润区IM碳排放总量为2860.1 kg(CO_(2)-eq)·hm^(-2),较FM降低18.7%;而半干旱区IM的碳排放总量为2729.6 kg(CO_(2)-eq)·hm^(-2),较FM增加8.9%。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IM单位玉米产量的碳足迹分别为0.20 kg(CO_(2)-eq)·kg^(-1)和0.22 kg(CO_(2)-eq)·kg^(-1),分别较FM降低39.4%和15.4%。综上,在东北春玉米区采取综合管理措施,能够实现玉米产量、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且显著降低其碳足迹,其中半湿润区效果尤为明显,而半干旱区碳排放虽有所增加,但其增幅低于产量增幅,最终显著降低碳足迹。所以,该综合管理模式可在东北玉米生产中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综合管理方式 碳排放 积温生产效率 光能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东北主推玉米品种种子形态及贮藏物质与萌发期耐冷性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仕勤 杨清龙 +8 位作者 王丹 吕艳杰 徐文华 魏雯雯 刘小丹 姚凡云 曹玉军 王永军 王立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6-738,共13页
种子萌发是作物形态建成的起始阶段,由其自身属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低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低温环境下种子自身属性与其萌发的关系对东北春播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东北主推的36个玉米品种以6℃为低温胁迫... 种子萌发是作物形态建成的起始阶段,由其自身属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低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低温环境下种子自身属性与其萌发的关系对东北春播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东北主推的36个玉米品种以6℃为低温胁迫,15℃适温为对照,测定了其发芽势、发芽率、种子形态和内含物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耐冷性综合评价值(CL值)、隶属函数值(R值),对36个玉米品种进行耐冷性评价,分析了种子形态(粒长、粒宽、粒厚度、长宽比、百粒体积和百粒重)、贮藏物质(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与其耐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36个玉米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相对发芽势冷害率和相对发芽冷害率的变异最大。7个表征耐冷性的单项指标之间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2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其中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正向贡献率最大,可作为玉米品种耐冷性评价的关键指标。聚类分析将36个品种划为强耐冷型(19.4%)、耐冷型(30.6%)、一般型(33.3%)和敏感型(16.7%)4种类型,其中,吉单56、垦吉267、绥玉23、吉单953、垦吉268、吉单96和吉单95为强耐冷型品种。不同耐冷型品种的种子形态和贮藏物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种子形态与其耐冷性无显著相关,淀粉含量与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冷害率、相对发芽冷害率和相对发芽时间呈极显著相关(r=0.396^(**)、r=0.404^(**)、r=–0.401^(**)、r=–0.391^(**)、r=0.362^(**)),蛋白质含量与相对发芽势呈极显著负相关(r=–0.379^(**))。经回归分析发现,淀粉含量高的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时间,以及较低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冷害率。利用回归模型估测,当种子淀粉含量72.0%~74.0%,6°C处理后相对发芽势≥70.0%,相对发芽率≥80.5%,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冷害率≤50.0%。在低温胁迫下,种子淀粉含量较高有助于提高种子萌发、减轻冷害,推荐选用种子淀粉含量72.0%~74.0%的品种可较好满足萌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萌发 低温胁迫 种子形态 贮藏物质 东北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及生理成熟后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魏雯雯 刘彦佐 +10 位作者 吴杨 姚凡云 曹玉军 梁杰 刘小丹 刘志铭 徐文华 王立春 张晓龙 王永军 吕艳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5,共12页
2017-2018年以早熟(鑫鑫1号)、中熟(富民985)和晚熟(沈玉21)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3个播期对不同熟期品种玉米子粒产量、茎秆力学特性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熟品种早播子粒产量最高,比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7.6%和28.4%。中熟品种... 2017-2018年以早熟(鑫鑫1号)、中熟(富民985)和晚熟(沈玉21)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3个播期对不同熟期品种玉米子粒产量、茎秆力学特性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晚熟品种早播子粒产量最高,比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7.6%和28.4%。中熟品种早播,茎秆拉力(SBF)、基部第3节间穿刺强度(RPSTI)和第4节间压碎强度(RCSFI)较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提高10.0%~24.7%和15.1%~57.3%。晚熟品种早播,SBF、RPSTI和RCSFI较中播和晚播处理分别提高27.2%~33.8%和34.0%~70.7%,中熟和晚熟品种播期推迟倒伏率最大增幅分别达49.2%和61.2%。综上,推荐采用中晚熟品种适期早播以提高玉米产量和生理成熟后茎秆质量,降低倒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熟期 生理成熟 茎秆力学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氮肥对东北春玉米农田温室气体周年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姚凡云 王立春 +5 位作者 多馨曲 刘志铭 吕艳杰 曹玉军 魏雯雯 王永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3-1311,共9页
为探明不同氮肥条件下高纬度农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特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常规施氮(CN)、施用缓释肥(SLN)、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NIUI)、不施氮肥(NN)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N、SLN... 为探明不同氮肥条件下高纬度农田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特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常规施氮(CN)、施用缓释肥(SLN)、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NIUI)、不施氮肥(NN)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N、SLN和NIUI处理产量分别为9618、9376和9645 kg·hm^(-2).与CN处理相比,SLN促进了玉米生长季土壤N_2O的排放,降低了非生长季土壤N_2O的排放;NIUI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比CN降低了39.0%;各处理土壤CO_2周年累积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东北春玉米田是大气中CH_4的弱汇,NIUI处理较CN促进了玉米生长季土壤对CH_4的吸收.综上,尿素添加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可以在实现玉米高产的同时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玉米田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氮肥 周年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土壤水热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姚凡云 曹玉军 +5 位作者 王虹霏 吕艳杰 刘志铭 魏雯雯 岳玉兰 王永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95,共10页
以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试验设传统玉米单作、花生单作、不同秸秆还田量下(30%、60%和100%)玉米‖花生轮作5个处理。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热特性、产量及土地当量比(LER)... 以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试验设传统玉米单作、花生单作、不同秸秆还田量下(30%、60%和100%)玉米‖花生轮作5个处理。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热特性、产量及土地当量比(LER)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作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玉米区播前0~4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了1.9%~3.9%,花生区提高了11.0%~13.9%;成熟期,秸秆还田花生区0:00~8:00平均地温比传统单作提高了0.2℃~1.1℃,10:00~22:00平均地温较传统单作降低了0.5℃~1.0℃。2016年和2017年玉米‖花生轮作系统LER为1.05~1.16,2018年各处理LER均小于1。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进行秸秆还田改善了作物播前的土壤水分状况,但对于作物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含水量 温度 产量 土地当量比
原文传递
^15N自然丰度法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4
作者 姚凡云 朱彪 杜恩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6-352,共7页
随着氮沉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植物和土壤的氮同位素组成记录了氮循环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并且具有测量简单以及不受取样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点,所以氮同... 随着氮沉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植物和土壤的氮同位素组成记录了氮循环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并且具有测量简单以及不受取样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点,所以氮同位素自然丰度法被用于氮循环的研究中。该文从氮循环过程中植物和土壤的氮分馏入手,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植物和土壤氮自然丰度在预测生态系统氮饱和和氮循环长期变化趋势中的应用;总结了利用树轮δ15N法研究氮循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植物 土壤 δ15N
原文传递
施氮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曹玉军 窦金刚 +5 位作者 高玉山 魏雯雯 吕艳杰 姚凡云 刘慧涛 王永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6-141,148,共7页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2个氮肥水平、5个种植密度,探讨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影响,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子粒灌浆过程,解析灌浆特征参数与粒重的关系。在玉米子粒灌浆过程中,氮肥主要调控灌浆前期的...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2个氮肥水平、5个种植密度,探讨施氮量与密度互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影响,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子粒灌浆过程,解析灌浆特征参数与粒重的关系。在玉米子粒灌浆过程中,氮肥主要调控灌浆前期的灌浆速率来影响子粒建成,最终使百粒重增加;密度则调控快增期、缓增期持续天数来影响子粒重。要提高玉米产量,关键在于提高子粒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时间,尤其是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以及提高渐增期平均灌浆速率。在生产中,首先要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的群体,延长子粒灌浆持续时间;此外,通过增加开花后的氮肥供应来提高子粒灌浆前期的平均灌浆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密度 产量 灌浆特性
原文传递
播期对吉林省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魏雯雯 胡楠 +6 位作者 胡文河 谷岩 曹玉军 吴杨 姚凡云 吕艳杰 谭国波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00,共6页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吉林省主栽品种通单258、华科425、农华106为材料,进行5个播期处理试验,播期设置分别为:4月28日(T1)、5月4日(T2)、5月11日(T3)、5月18日(T4)、5月25日(T5)。结果表明,...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以吉林省主栽品种通单258、华科425、农华106为材料,进行5个播期处理试验,播期设置分别为:4月28日(T1)、5月4日(T2)、5月11日(T3)、5月18日(T4)、5月25日(T5)。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各品种玉米生育期均不同程度缩短,并且播期越晚,干物质积累量越低。玉米开花期前,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花后晚播处理叶面积指数下降快于早播处理。推迟播期,不同品种百粒重降低,产量下降,T1处理产量与T4、T5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适时早播,有利于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播期 品种
原文传递
长期水分亏缺对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及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玉军 路明 +7 位作者 都钧 吕艳杰 姚凡云 魏雯雯 刘志铭 王虹霏 刘卓 王永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以吉林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个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遮雨棚土柱栽培试验,研究长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分亏缺使老品种(1970s和1990s)果穗叶净光合速率(... 以吉林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个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遮雨棚土柱栽培试验,研究长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分亏缺使老品种(1970s和1990s)果穗叶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幅度大于当代品种(2010s)。水分亏缺下,当代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转运率高于老品种,与对照相比,2010s、1990s和1970s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平均转运率分别提高了48.9%、47.7%和33.8%。水分亏缺下,玉米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对子粒产量贡献率随着年代的推进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产量贡献率则随着年代的推进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不同年代 长期水分亏缺 光合特性 干物质生产
原文传递
样品保存条件对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
18
作者 王婧瑜 刘志铭 +5 位作者 曹玉军 吕艳杰 魏雯雯 吴兴宏 王永军 姚凡云 《东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4期113-117,共5页
本研究以CO_(2)、CH_(4)、N_(2)O标准混合气体和12 mL真空玻璃样品瓶等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气体样品瓶的保存天数(1~180 d)、保存温度(室温条件为10~25℃,冷冻条件为-18℃)和密封垫使用次数(2、10、20、30、40、50、60次)对温室气体浓度... 本研究以CO_(2)、CH_(4)、N_(2)O标准混合气体和12 mL真空玻璃样品瓶等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气体样品瓶的保存天数(1~180 d)、保存温度(室温条件为10~25℃,冷冻条件为-18℃)和密封垫使用次数(2、10、20、30、40、50、60次)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保存1 d内的气体样品相比,CO_(2)、CH_(4)和N_(2)O浓度在保存天数分别为60、120、90 d时降低了1.5%、0.5%和2.0%。保存天数和保存温度对CO_(2)、CH_(4)和N_(2)O浓度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3种气体在冷冻条件下的保存天数分别为30、90、150 d,分别较室温条件下延长了10、30、130 d。因此,为确保温室气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田间温室气体样品如不能及时检测,建议在冷冻条件下保存。此外,密封垫的使用次数对CH_(4)和N_(2)O浓度均没有影响,但却影响CO_(2)浓度。冷冻保存条件下,当密封垫使用2次、10~50次和60次时,建议分别在120~150 d、60~90 d和30~60 d内完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 冷冻 密封垫使用次数 CH4 CO_(2) N2O
原文传递
作物模型在我国玉米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小民 崔红 +6 位作者 刘志铭 魏雯雯 姚凡云 吴杨 曹玉军 吕艳杰 王永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作物模型在我国发展与应用日趋完善,已成为农业科研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区域化模拟、农业预测与风险分析、宏观农业决策制定、未来气候情景模拟、优化栽培措施及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 作物模型在我国发展与应用日趋完善,已成为农业科研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区域化模拟、农业预测与风险分析、宏观农业决策制定、未来气候情景模拟、优化栽培措施及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对当前国内作物模型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6个生长模型概况和在玉米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及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模型进行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作物模型在我国玉米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对现有主要模型存在问题及今后需开展的工作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作物模型 研究应用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分析覆盖作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20
作者 张丽鑫 姚凡云 +3 位作者 吕艳杰 李晓林 傅民杰 王永军 《玉米科学》 2024年第10期76-83,共8页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1-2024年间覆盖作物-玉米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美国(331篇)、巴西(67篇)和中国(32篇)发文量居前3位,在国内形成了以曹卫东、赵秋和于爱忠为代表的紧密...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1-2024年间覆盖作物-玉米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美国(331篇)、巴西(67篇)和中国(32篇)发文量居前3位,在国内形成了以曹卫东、赵秋和于爱忠为代表的紧密学术社群,对覆盖作物-玉米研究贡献突出。中国农业科学院及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等机构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关键词分析表明,玉米田中土壤养分、土壤肥力和产量是覆盖作物研究的持续热点,研究内容从宏观的产量、表型等特征转向微观的生物动态和机理,焦点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保护性耕作。综上所述,覆盖作物研究在玉米生产中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覆盖作物的生态效益和农业可持续性,探索其与土壤、微生物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覆盖作物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学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