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NMM-DNDC三维模型的研发及应用进展
1
作者 郑循华 李思琪 +7 位作者 张伟 刘春岩 姚志生 韩圣慧 王睿 王凯 陈笑 李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7,共16页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 CNMM-DNDC模型是本文作者团队研发的陆地高分辨率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维模型。本文系统介绍了建模背景和理念、核心过程和模型特点、模拟功能和观测验证、多尺度区域或流域初步应用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自2018年刊发首个版本以来,该模型经过了多方面科学过程改进和模拟功能扩展,在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相变和机械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层面,完成了对陆地表层系统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的精细刻画。迄今开展的观测验证表明,CNMM-DNDC模型基本普适于不同生物气候带(从热带到寒区多年冻土地带)的流域或区域长时间序列“三高”(时间、空间和过程高分辨率)综合模拟,实现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磷、水三维运移、水土流失、水力驱动溶解态和颗粒态碳氮磷横向迁移、碳氮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分蒸散发和水分能量平衡等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表征变量的预测。该模型广泛推广应用于多尺度区域或流域的复杂过程虚拟科学试验研究和服务于面向生态环境建设与减污降碳的优化调控决策,可望为协同落实联合国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水循环全耦合模拟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 CNMM-DNDC模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下载PDF
氧气浓度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剖面N_(2)和N_(2)O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永欣 潘占磊 +6 位作者 王睿 王琳 姚志生 郑循华 梅宝玲 张翀 巨晓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6,共10页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_(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_(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_(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6年),采集传统施肥处理0~2.5 m剖面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在玉米生长季田间原位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O_(2)浓度和温度状况,设置不同O_(2)浓度水平(15.0%、12.0%、2.5%和0)和培养温度(26℃和20℃),采用氦培养-直接测定N_(2)法测定3个不同深度(0~0.2、0.5~0.7 m和2.0~2.2 m)土壤N_(2)O和N_(2)产生速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土壤剖面N_(2)和N_(2)O的产生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有氧条件下(2.5%~15.0%O_(2))土壤N_(2)产生速率(以N计)为5.3~7.1μg·h^(-1)·kg^(-1)(0.2m)和0.5~2.3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下速率的93.0%~93.7%。同样地,有氧条件下N_(2)O产生速率(以N计)为1.1μg·h^(-1)·kg^(-1)(0.2 m)和<0.2μg·h^(-1)·kg^(-1)(0.5 m和2.0 m),显著低于无氧条件下速率的84.0%~99.1%。原位观测的土壤O_(2)浓度>2.5%(0.2 m和0.5 m)和>14.0%(2m),表明在无氧条件下的观测会高估土壤真实条件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无氧显著增加深层土壤的N_(2)O/(N_(2)O+N_(2))值,这可能是由于深层土壤的碳更加缺乏,不利于N_(2)O被进一步还原。基于有氧条件下观测的N_(2)和N_(2)O产生速率,估算得到玉米生长季(按120d计)剖面0~2.0 m土体的反硝化(N_(2)+N_(2)O)损失量可达219 kg·hm^(-2),表明土壤对其剖面累积的NO_(3)^(-)-N具有很强的脱氮能力,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包气带累积NO_(3)^(-)-N进一步向地下水迁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反硝化 N_(2) N_(2)O O_(2)浓度 NO_(3)^(-)-N含量
下载PDF
太湖地区冬小麦田与蔬菜地N_2O排放对比观测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姚志生 郑循华 +4 位作者 周再兴 谢宝华 梅宝玲 顾江新 王定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1-701,共11页
2003年11月8日至2004年6月5日对太湖地区相邻的蔬菜地和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冬小麦田,在当季不施肥情况下的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同步对比观测,分析了N2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和农业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 2003年11月8日至2004年6月5日对太湖地区相邻的蔬菜地和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冬小麦田,在当季不施肥情况下的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同步对比观测,分析了N2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速效氮含量和农业管理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播种前的耕翻(表层大约7cm土壤旋耕)处理不会明显改变稻麦轮作农田整个旱地阶段的N2O排放总量,但却使小麦生长季初期的N2O排放明显减弱69%(p<0.01,p为相关概率),使小麦生长季后期的N2O排放明显偏高2.6倍(p<0.05),而对其余时间段的N2O排放作用不明显。与长期实行稻麦轮作的旱地阶段农田相比,由稻田改种蔬菜20多年的蔬菜地,其整个观测期的N2O排放总量比免耕处理小麦田同期的排放高85%(p<0.05),比耕翻处理小麦田同期的排放高99%(p<0.01)。蔬菜地N2O排放偏高的原因是土壤速效氮,特别是铵态氮含量明显偏高(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时间变化 控制因子 麦田 蔬菜地
下载PDF
中国茶园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姚志生 王燕 +2 位作者 王睿 刘春岩 郑循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5-725,共11页
茶叶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天然饮料在中国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高氮肥投入的茶园种植系统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和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迄今为止,尽管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已开展了一些田间观测研究,但对于中... 茶叶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天然饮料在中国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高氮肥投入的茶园种植系统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和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迄今为止,尽管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已开展了一些田间观测研究,但对于中国茶园N2O排放总量及其影响因素仍缺乏全面的评估和量化。本研究基于田间观测研究的文献数据(共收集70个数据,其中包括45个常规施肥处理和25个不施肥处理)荟萃(Meta)分析,定量分析了基于环境因子(气候和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影响条件下中国茶园N2O年排放和直接排放系数(EF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茶园平均N2O年排放量为9.55 kg N·hm^-2·a-1(95%置信区间为7.54~11.9 kg N·hm^-2·a^-1),高于我国粮食作物农田的排放;茶园的平均EFd为1.92%(95%置信区间为1.49%~2.39%),约是IPCC建议的全球农田N2O排放系数默认值1%的两倍。综合分析茶园N2O排放的影响因子表明,氮肥施用量是土壤N2O年排放量的关键驱动因素,且二者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而EFd则主要受土壤C/N和黏粒含量的协同影响,且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基于中国茶园种植总面积(仅占<2%的中国农田总面积)和主要茶区的年平均氮肥施用量以及本研究的EFd,估算出2018年我国茶园N2O排放总量为28 Gg N·a^-1,约占中国农田总排放量的15%。可见,茶园在中国农田种植系统中是大气N2O的强排放源。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表明,茶园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或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或添加生物炭),可有效地提高茶树的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土壤N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温室气体 氧化亚氮 施肥农田 排放系数
下载PDF
基于嵌入式图像处理与运动控制的测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6
5
作者 姚志生 许四祥 +1 位作者 翟健健 李天甲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5-128,共4页
针对工业自动化领域运动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机器视觉系统笨重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图像处理与运动控制的测控系统。该系统以DM642芯片为机器视觉的图像处理单元,GTS-400-PG-PCI系列运动控制器为控制单元,设计了DSP与运动控制器通信... 针对工业自动化领域运动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机器视觉系统笨重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图像处理与运动控制的测控系统。该系统以DM642芯片为机器视觉的图像处理单元,GTS-400-PG-PCI系列运动控制器为控制单元,设计了DSP与运动控制器通信的硬件电路,并通过上位机编程完成通讯与控制功能。通过实验验证,该系统的DSP成功检测到目标后,运动控制器能快速响应DSP输出的信号并控制伺服电机完成点位运动,对嵌入式机器视觉应用于运动控制系统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 DSP 图像处理 运动控制 GTS-400-PG-PCI
下载PDF
基于双目视觉的快速定位与测距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姚志生 许四祥 +1 位作者 李天甲 王洋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368-372,共5页
针对双目视觉定位与测距过程中存在匹配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背景差分法的双目视觉快速定位与测距方法。首先,对双目相机拍摄的原始图像进行去畸变和立体校正处理;然后,对图像与背景帧差并进行形态学处理,得到只包含目标物体的图... 针对双目视觉定位与测距过程中存在匹配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背景差分法的双目视觉快速定位与测距方法。首先,对双目相机拍摄的原始图像进行去畸变和立体校正处理;然后,对图像与背景帧差并进行形态学处理,得到只包含目标物体的图像;最后,对左右图像进行匹配并运用极线约束法则去除误匹配得到物体的三维信息,完成定位与测距。经实验验证,与传统双目视觉定位测距方法相比,该方法初始匹配对数减少了96.8%,有效匹配对数减少了94.1%,匹配时间减少了75.8%,表明本文方法对于实现基于双目视觉的快速定位与测距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 相机标定 极线约束 背景差分法
下载PDF
基于DSP的两帧差分和改进半因果弱小目标检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天甲 许四祥 +1 位作者 姚志生 王洋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16-1320,共5页
针对工业现场镁熔液中弱小目标实时检测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DSP的两帧差分和改进半因果支持域相结合的弱小目标检测新方法。该方法以DSP图像处理平台为核心,DSP集成开发软件Code Composer Studio 3.3为辅助,首先采用改进的半因果支持域... 针对工业现场镁熔液中弱小目标实时检测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DSP的两帧差分和改进半因果支持域相结合的弱小目标检测新方法。该方法以DSP图像处理平台为核心,DSP集成开发软件Code Composer Studio 3.3为辅助,首先采用改进的半因果支持域模型对两帧原始图像进行背景预测,背景预测图像与原始图像相减得到残差图像;其次残差图采用两帧差分和自适应阈值分割处理得到二值图像;最后对二值图像形态学处理,获得真实弱小目标。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序列图像的检测性能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到弱小目标,同时检测到的目标面积增大1.3倍,预处理时间减少34%,检测总时间减少20%,为工业现场镁熔液弱小目标实时检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小目标 DSP 两帧差分 半因果支持域
下载PDF
基于DSP的自适应弱小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天甲 许四祥 +1 位作者 姚志生 王洋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245,317,共4页
针对复杂背景下弱小目标检测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DSP的自适应背景预测弱小目标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在DSP为核心的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平台上,以自适应背景预测算法为基础,在DSP集成开发软件Code Composer Studio 3.3上采用C语言编写弱小... 针对复杂背景下弱小目标检测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DSP的自适应背景预测弱小目标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在DSP为核心的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平台上,以自适应背景预测算法为基础,在DSP集成开发软件Code Composer Studio 3.3上采用C语言编写弱小目标检测程序。根据图像的相邻像素的灰度特性选取不同的背景预测模型对连续四帧原始图像进行自适应背景预测得到背景预测图像,背景预测图像与原始图像相减得到残差图像;对残差图像采用交叉差分算法和自适应阈值分割处理得到二值图像;对二值图像采用逻辑与运算和形态学开运算,获得真实弱小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到弱小目标,且与中值滤波算法相比,该算法预处理时间减少22%,虚警概率降低6%,检测到的目标面积增大2.3倍,更有利于目标点的观察,为工业现场镁合金熔液中弱小目标实时检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P 自适应背景 弱小目标Code COMPOSER STUDIO 3.3
下载PDF
季节性冻结高寒泥炭湿地非生长季甲烷排放特征初探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晓龙 张寒 +2 位作者 姚志生 郑循华 张社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2-292,共11页
高寒泥炭湿地是重要的大气甲烷(CH_4)排放源。由于高寒湿地非生长季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过去的原位观测研究大多集中在生长季,致使迄今仍对季节性冻土区高寒泥炭湿地的非生长季CH_4排放缺乏充分认识。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地区... 高寒泥炭湿地是重要的大气甲烷(CH_4)排放源。由于高寒湿地非生长季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过去的原位观测研究大多集中在生长季,致使迄今仍对季节性冻土区高寒泥炭湿地的非生长季CH_4排放缺乏充分认识。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地区典型湿地为例,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人工观测方法,开展了跨越冬、春季和初夏季连续9个月的原位观测研究,试图了解该湿地的非生长季CH_4排放特征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与初步结论如下:(1)整个观测期间上午09:00(北京时间,下同)至11:00时段在6个空间重复位置的CH_4通量平均值介于0.1~1.0 mg C m^(-2) h^(-1);(2)非生长季也发生着较强CH_4排放,且温度响应系数Q_(10)(18.1~29.8)远远大于生长季(1.4~2.2),这意味着非生长季的CH_4排放对气候变暖更加敏感;(3)结合其他生长季的观测结果,对观测数据的外推估计,该湿地的CH_4年排放量约为29.4 kg C ha^(-1) a^(-1),其中非生长季的贡献率高达50%以上;(4)观测期的CH_4通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可解释为温度季节变化、土壤冻结与消融过程、水位(或土壤湿度)季节动态和植物生长节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5)CH_4排放年通量在湿地三种微地形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即凸起处相对最弱,凹陷处相对最强(p<0.05),这主要是水位(或土壤湿度)、植物分布等因素的空间差异所致;(6)考虑到三种微地形在整个湿地的面积占比时,凸起处、凹陷处和过渡带对整个湿地CH_4排放年通量的贡献率依次大约为16%、11%和73%。不过,本研究中原位观测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上述结果或结论能否在年度或更长时间尺度上重现,还需要长期连续观测研究加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高寒泥炭 季节性冻土湿地 空间变异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海波 郑循华 +3 位作者 黄耀 姚志生 梅宝玲 朱建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随着大气CO2浓度的逐渐升高,CO2的施肥效应很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的N2O地气交换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江苏北部的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实验平台上,采用静态箱暗箱-色谱法,研究了一个稻麦轮作周期(2005... 随着大气CO2浓度的逐渐升高,CO2的施肥效应很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的N2O地气交换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江苏北部的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实验平台上,采用静态箱暗箱-色谱法,研究了一个稻麦轮作周期(2005年6月中旬至2006年6月中旬)3种小麦秸秆还田水平处理(全还田、半还田和不还田)和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当地传统农田管理方式下的砂性土壤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而言,所采用的观测方法未能检测到显著的秸秆还田效应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秸秆还田 大气CO2浓度升高 稻麦轮作
下载PDF
茶园生态系统的一氧化氮年排放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韦云东 姚志生 +2 位作者 罗献宝 张丽 郑循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10-1617,共8页
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亚热带典型茶园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尿素、施有机肥和不施肥对照)条件下的一氧化氮(N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显示:施肥茶园的NO排放量主要集中在3—9月(春夏季)的茶树生长期,占全年排放量的58%~7... 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亚热带典型茶园不同施肥处理(常规施尿素、施有机肥和不施肥对照)条件下的一氧化氮(N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显示:施肥茶园的NO排放量主要集中在3—9月(春夏季)的茶树生长期,占全年排放量的58%~73%;土壤铵态氮含量是茶园在春夏季NO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对照、尿素、有机肥处理的NO年排放量分别为2.85、19.42、17.04 kg N·hm-2,施肥显然大幅度增加了NO排放;与茶农常规施尿素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约12%的NO年排放量;在整个观测期内,常规施尿素和施有机肥处理的NO年直接排放系数分别为3.68%和3.15%。这些结果表明,我国亚热带茶园可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NO强排放源,对此尚需多地点多年的长期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施肥 一氧化氮(NO) 排放因子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和蒸散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小璇 王凯 +6 位作者 李磊 张寒 马磊 姚志生 张伟 胡正华 郑循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42-656,共15页
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地区地面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于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利用三维超声风温仪和红外开路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在若尔盖高原一... 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地区地面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于2013年1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利用三维超声风温仪和红外开路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在若尔盖高原一典型高寒草甸开展周年通量观测,以揭示其地表能量交换和蒸散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地表能量通量各组分呈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年均值分别为94.5、21.0、51.8和1.2W×m^(-2)。非生长季感热稍占优势,生长季潜热占绝对主导地位,波文比全年平均值为0.70,能量平衡闭合率年平均值为0.77。辐射是感热通量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潜热通量则受温度、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日蒸散量变化范围为0.12~5.09mm×d^(-1),全年平均值为1.82mm×d^(-1)。非生长季蒸散主要受土壤表面导度因子控制,生长季则由辐射主导,土壤和植被表面导度因子为次要影响因素。在季节尺度上,蒸散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分布,全年降水和蒸散量分别为682.7mm和673.6mm,其中生长季分别占全年总量的84%和82%。6-7月降水匮乏抑制了蒸散,此时土壤储水成为蒸散的主要水源,从全年看,降水基本都以蒸散的方式返回大气。与青藏高原上同类观测研究相比,地表能量通量和蒸散都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但观测到的年平均波文比和年蒸散量最大,气温、降水、地表植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这一结果。研究数据可作为地面验证资料,用于若尔盖地区陆面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卫星遥感反演资料的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能量交换 蒸散 涡动相关 若尔盖高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水稻覆膜节水种植对N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雁冰 姚志生 +2 位作者 邹建文 张丽 郑循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约水资源,水稻覆膜节水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农业生产部门运用到水稻生产中。但是,与传统种植模式(采用淹水与烤田相结合的间歇灌溉)相比,水稻覆膜节水种植模式通过改变土壤条件,引起稻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进而使...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约水资源,水稻覆膜节水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农业生产部门运用到水稻生产中。但是,与传统种植模式(采用淹水与烤田相结合的间歇灌溉)相比,水稻覆膜节水种植模式通过改变土壤条件,引起稻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进而使得大气环境污染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排放发生变化。为了定量研究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差异及其关键控制因子,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不同种植模式下两种施肥条件(常规施肥与无氮肥对照)的水稻—休耕系统NO排放通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NO排放主要发生在中期烤田阶段,覆膜节水种植模式的NO通量多高于常规淹水种植模式,水稻生长季NO排放系数分别为0.12%和0.016%,主要原因是覆膜节水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休耕季,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都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覆膜节水种植模式全年NO排放有大于传统种植模式的趋势,其排放系数分别为0.15%和0.032%,但需时间更长地点更多的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种植 节水 排放因子 稻田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种植饲草农田一氧化氮周年排放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菲 刘春岩 +5 位作者 胡晓霞 付永锋 张伟 王睿 姚志生 郑循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6-475,共10页
为了解农田土壤一氧化氮(NO)周年排放特征,对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东缘种植饲草(燕麦)农田NO排放通量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连续定量研究,施肥(F)和不施肥处理(UF)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80±0.06 kg N·hm^(-2)?a-1和0.18... 为了解农田土壤一氧化氮(NO)周年排放特征,对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东缘种植饲草(燕麦)农田NO排放通量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连续定量研究,施肥(F)和不施肥处理(UF)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80±0.06 kg N·hm^(-2)?a-1和0.18±0.04 kg N·hm^(-2)?a-1,翻耕施肥期和冻融期NO排放显著贡献了全年累积排放量(F和UF分别为85%和65%)。土壤温度、湿度、无机氮和水浸提有机碳含量显著影响N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采用土壤湿度、铵态氮、硝态氮和水浸提有机碳含量作为指前因子的指数方程拟合这些土壤变量对NO通量的影响,决定系数高达92%,能够很好地表征碳氮底物有效性、微生物活性和氧气有效性(土壤温度和湿度)对NO排放的协同效应,由此得到NO排放通量对表层(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指数(Q10)值为2.4(F)和2.5(UF),这意味着全球增温对NO排放的促进效应将远低于施肥量增加对NO排放的促进作用。该燕麦农田NO直接排放因子为0.93%±0.10%,有别于其他区域、全国和全球的平均状况,因此不宜采用缺省排放因子计算高原气候区粗放管理方式下农田NO排放清单。考虑到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存在巨大的年际变幅,未来应加强典型农田NO排放的多年际连续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土壤冻融 温度敏感系数 直接排放因子 燕麦
下载PDF
放牧草地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俊翔 刘春岩 +2 位作者 姚志生 郑循华 倪长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0-706,共7页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长寿命、高辐射效率的温室气体,草地是其重要的自然排放源,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剧烈影响草地排放特征与强度,排放通量测量误差、研究对象的局限、关键过程影响不清等因素限制了对草地排放总量和氮气候反馈效应的准确...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长寿命、高辐射效率的温室气体,草地是其重要的自然排放源,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剧烈影响草地排放特征与强度,排放通量测量误差、研究对象的局限、关键过程影响不清等因素限制了对草地排放总量和氮气候反馈效应的准确评估。本文讨论了差异化的观测方案包括N2O浓度分析方法和采样频率可能给草地排放量估算造成的影响;指出研究放牧草地N2O排放,应综合考虑放牧相关排放源的贡献,定量整个放牧系统的排放量;提出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取决于气候因子是否能够缓解放牧草地土壤“贫氮”对N2O生产的限制。未来应加强观测方法的误差评估和非生长季通量观测的频率,明确土壤冻融过程触发和主导N2O排放的机制以及冻融期脉冲排放对国家尺度排放的贡献,了解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N2O排放水平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探明大气氮干沉降增加及干沉降组分变化对草地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土壤冻融交替 贫氮生态系统 多年冻土 大气干沉降
下载PDF
基于MODBUS协议的镁熔液含氢量自动检测接口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翟健健 许四祥 +1 位作者 王忍宝 姚志生 《有色金属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35,共4页
针对图像处理在工业现场检测镁熔液含氢量中的诸多问题,提出基于MODBUS协议的DSP与PLC的通信方案。方案以DM642为主站,S7-200为从站,设计了DSP与PLC通信的接口电路,并进行主站和从站的协议编程以及协议模块的调试。实验结果表明,通信方... 针对图像处理在工业现场检测镁熔液含氢量中的诸多问题,提出基于MODBUS协议的DSP与PLC的通信方案。方案以DM642为主站,S7-200为从站,设计了DSP与PLC通信的接口电路,并进行主站和从站的协议编程以及协议模块的调试。实验结果表明,通信方案稳定可靠,实时性好,为工业现场自动检测镁熔液含氢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熔液 含氢量 MODBUS DM642 S7-200
下载PDF
基于改进半因果支持域的镁熔液第一气泡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翟健健 许四祥 +1 位作者 王忍宝 姚志生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60,共5页
为精准识别镁熔液含氢量检测中镁熔液复杂表面背景下的第一气泡,在基于图像处理的镁熔液第一气泡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半因果支持域的实时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改进半因果支持域模型对4帧原始图像进行估计得到背景预... 为精准识别镁熔液含氢量检测中镁熔液复杂表面背景下的第一气泡,在基于图像处理的镁熔液第一气泡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半因果支持域的实时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改进半因果支持域模型对4帧原始图像进行估计得到背景预测图像,其次使用原始图像减去背景预测图像得到残差图像;而后利用隔帧差分算法并结合双层流水线算法获取阈值分割后的二值图像;最后对二值图像进行逻辑与运算和形态学开运算,获取真实的第一气泡目标,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将该算法对单帧图像的预处理效果、序列图像的检测性能与基于改进背景预测和流水线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达到实时检测的要求,且在单帧图像预处理方面对复杂背景的抑制效果更好,预处理时间减少6.2%,同时在序列图像检测方面,算法的抗干扰能力更强,检测到的目标点更易观察,检测总时间减少1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熔液 第一气泡 半因果支持域 双层流水线 实时检测
下载PDF
基于DSP与PLC的镁熔液第一气泡自动检测接口设计
18
作者 翟健健 许四祥 +1 位作者 王忍宝 姚志生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5-48,共4页
针对镁熔液第一气泡检测在工程应用中的诸多难点,采用DM642芯片构建的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平台,以西门子S7-200为控制单元,设计了DSP与PLC通信的接口电路,并利用均值滤波算法实现了镁熔液第一气泡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成功的检测... 针对镁熔液第一气泡检测在工程应用中的诸多难点,采用DM642芯片构建的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平台,以西门子S7-200为控制单元,设计了DSP与PLC通信的接口电路,并利用均值滤波算法实现了镁熔液第一气泡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成功的检测出第一气泡,并且算法检测到镁熔液第一气泡后,PLC能快速响应并根据程序输出,成功实现了DSP与PLC的通信,为图像处理应用于工业现场镁熔液含氢量实时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熔液 第一气泡DM642 S7-200 接口电路
下载PDF
探讨通信机房中电源节能技术的实践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姚志生 《通讯世界》 2019年第10期62-63,共2页
在通信机房中电源节能技术十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240V直流电源替代交流电源、蓄电池基站供暖这三种技术在经济和环保上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电池和整流器共同组成了可以替代不间断电源设备的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保... 在通信机房中电源节能技术十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240V直流电源替代交流电源、蓄电池基站供暖这三种技术在经济和环保上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电池和整流器共同组成了可以替代不间断电源设备的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保持输入功率的稳定,而且可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其次基站中设备与电池板之间的相互隔离保证了大型机器的运行,例如维持机房温度稳定的空调;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为通信机房供电,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无污染、安全可靠、维修费用低等效果,该技术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笔者通过对三种技术和案例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电源 节能技术 直流供电 蓄电池恒温柜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下载PDF
青冈县创新农机培训方式方法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志生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年第3期104-104,共1页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作为科学技术载体,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培训的作用尤为明显。结合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提出农机技术培训创新方式方法,以此来解决农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农机培训 技术创新 方式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