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危机论与政府责任论:美国科学家对国际环境治理的追求及其影响(1945—1972)
1
作者 姚念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二战”后,在学术兴趣和政府资助的双重推动下,一些美国自然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严重破坏,他们认为环境危机将对全人类造成威胁。受社会责任感的驱使,科学家开始向公众普及环境知识,这让“新马尔萨斯主义”和“环境... “二战”后,在学术兴趣和政府资助的双重推动下,一些美国自然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严重破坏,他们认为环境危机将对全人类造成威胁。受社会责任感的驱使,科学家开始向公众普及环境知识,这让“新马尔萨斯主义”和“环境承载力”理论在美国流行开来,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了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和全球环境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还建议政府承担环保责任,并主动组织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科学家的呼吁和建议影响到了尼克松政府中的环境政策决策者,使环保官员接受了科学家的观点,积极推动政府环保职能改革,还与科学家一道宣传环保活动的重要性。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环境国际主义思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美国政府推动环境议题的国际政治化提供了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治 环境科学 国际环境治理 美国对外关系
下载PDF
远离“旧世界”:美国精英对欧洲的“他者”想象与孤立主义外交的起源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念达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美国建国初期,欧洲成为美国人建构身份认同时的"他者"。在美国人眼中,欧洲是"旧世界",那里的民众道德堕落、信仰丧失,那里的政府残暴腐朽,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都充斥着暴力和野蛮的气息。而美国人自己生活... 美国建国初期,欧洲成为美国人建构身份认同时的"他者"。在美国人眼中,欧洲是"旧世界",那里的民众道德堕落、信仰丧失,那里的政府残暴腐朽,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都充斥着暴力和野蛮的气息。而美国人自己生活的地方则是"新世界",与"旧世界"截然相反,这里的人们精神纯洁,自由地支配着自己的生活。这一时期,美国的精英们普遍相信这种差异的存在。精英们将欧洲的黑暗归因于欧洲人品质的堕落和欧洲政治的糜烂,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的腐蚀。为了不使美国的社会道德和政治制度被"旧世界"污染,政治精英们主张在对外关系上"孤立"自己,借助大洋屏障避免卷入任何欧洲政治、军事事务,同时推动与欧洲的贸易和对知识的引进,发展自身实力。这一外交战略随着华盛顿告别演说和门罗宣言的发表正式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孤立主义 欧洲观 他者形象
下载PDF
拉塞尔·特雷恩对美国环境外交的设计与推动
3
作者 姚念达 《历史教学问题》 2024年第2期80-88,132,171,共11页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政府对外交事务进行改革,使环境保护成为了一项外交议题。为实现改革目的,尼克松将一些环保人士吸纳进行政机构,委任其负责环境合作项目。在此期间,以特雷恩为代表的环保主义者进入政府,他们主动争取...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政府对外交事务进行改革,使环境保护成为了一项外交议题。为实现改革目的,尼克松将一些环保人士吸纳进行政机构,委任其负责环境合作项目。在此期间,以特雷恩为代表的环保主义者进入政府,他们主动争取环境外交的决策权,并协调和发展环境合作项目,将自己的环保理念实践于其中。1971年后,特雷恩成为了尼克松政府环境外交事务的核心人物,提出了众多环境项目创意,尝试将环境议题融入到传统外交事务中,使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环保官员不仅是为尼克松服务的“私人外交”特使,也是主动影响政策设计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环境外交 理查德·尼克松 拉塞尔·特雷恩
原文传递
重树国际权势的尝试:尼克松政府环境外交起源新探
4
作者 姚念达 《社会科学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6-146,共11页
20世纪60年代末,受越南战争、经济衰退与核力量优势丧失的影响,美国的国际权势呈现出了下降态势,不仅盟友出现了离心倾向,对外政策的国内民意基础也急剧流失,陷入了严重的国际领导力危机。尼克松上台后开启了全球战略调整,试图在美国对... 20世纪60年代末,受越南战争、经济衰退与核力量优势丧失的影响,美国的国际权势呈现出了下降态势,不仅盟友出现了离心倾向,对外政策的国内民意基础也急剧流失,陷入了严重的国际领导力危机。尼克松上台后开启了全球战略调整,试图在美国对外关系中引入环境议题,通过国际环境合作培育与盟友和对手的共同利益,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扩大国内青年群体对其外交政策的支持,特别是提升美国在盟友中的形象和声望,借此恢复和巩固美国的领导力。因此,尼克松政府发起环境外交,不仅是社会群体“自下而上”推动的结果,也有通过环境议题重塑国际权势的战略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环境政治 环境外交 冷战 尼克松
原文传递
美国外交史学环境路径的兴起与发展
5
作者 姚念达 《世界历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36,175,共16页
进入21世纪,在国际环境政治和历史学新潮流的影响下,美国外交史学者将环境维度引入研究中,开辟了美国外交史学的环境路径。环境路径不仅探讨了环境外交与国际环境合作等新题材,扩大了外交史的研究领域,而且提供了审视外交史经典问题的... 进入21世纪,在国际环境政治和历史学新潮流的影响下,美国外交史学者将环境维度引入研究中,开辟了美国外交史学的环境路径。环境路径不仅探讨了环境外交与国际环境合作等新题材,扩大了外交史的研究领域,而且提供了审视外交史经典问题的新视角,完善了传统研究的解释框架。此外,环境路径促进了外交史与其他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融合,淡化了学科界限,提升了外交史学的影响力。然而,目前环境路径的发展尚不充分,研究领域还存在诸多空白,对于不同时段的研究也不平衡,学者对材料的选取还存在偏狭之处。今后美国外交史学环境路径的发展应着力于发掘新材料,扩展研究题材和方法,深入分析环境因素与国际冲突的产生和解决、外交议题的创制和变化、国际格局的变迁、国际体系的演变等外交问题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史 环境外交 环境路径 环保运动 国际环境合作
原文传递
哈德逊河画派与美国国家身份意识的塑造 被引量:5
6
作者 姚念达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105,146,147,共18页
在美国人追求文化独立的19世纪前期,哈德逊河画派以风景画为基础开创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绘画风格。该画派不仅创作了大量令欧洲艺术评论家赞赏的绘画作品,而且为美国人提供了建构身份意识的艺术素材。画家们借助风景画建构起一套美国地理... 在美国人追求文化独立的19世纪前期,哈德逊河画派以风景画为基础开创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绘画风格。该画派不仅创作了大量令欧洲艺术评论家赞赏的绘画作品,而且为美国人提供了建构身份意识的艺术素材。画家们借助风景画建构起一套美国地理空间形象,并且将其与美国在宗教、政治上相对于欧洲的优越性联系起来。哈德逊河画派的作品与美国当时的政治理念相互呼应,将荒野的文化含义可视化,在文化层面对美国的共和制度和西进运动提供支持。同时,绘画将美国地貌压缩成地理符号,激发了美国人对共享地理空间的想象,成功地增强了美国人的地理归属感,有助于美国人对国家身份意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艺术史 哈德逊河画派 风景画 荒野 国家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美国与太平洋战略托管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念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5年第1期182-197,共16页
1947年4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将国联委任日本统治的太平洋岛屿划归国际托管,美国为这些岛屿的唯一托管当局。从托管构想的形成到实际落实,美国的外交政策体现出其'非殖民化'理想和国防战略的折中妥协。在此过程中,各国间就若... 1947年4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将国联委任日本统治的太平洋岛屿划归国际托管,美国为这些岛屿的唯一托管当局。从托管构想的形成到实际落实,美国的外交政策体现出其'非殖民化'理想和国防战略的折中妥协。在此过程中,各国间就若干问题产生了分歧。美国采取了强硬与妥协相结合的手段,最终获得了前委任日本统治岛屿的单独托管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国际托管 日本委任统治岛屿 太平洋
原文传递
评约翰·苏拉瑞《香蕉文化:洪都拉斯与美国的农业、消费和环境变化》
8
作者 姚念达 《全球史评论》 2020年第1期259-264,共6页
John Soluri,Banana Cultures:Agriculture,Consumption,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nduras and the United State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5.xiii+321pp.香蕉作为美国最常见且最廉价的水果,深受美国人民喜爱。不过,... John Soluri,Banana Cultures:Agriculture,Consumption,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nduras and the United State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5.xiii+321pp.香蕉作为美国最常见且最廉价的水果,深受美国人民喜爱。不过,美国市场上的香蕉供给绝大部分依靠进口,主要来源是中美洲国家的种植园,这使得香蕉成为美国与中美洲国家间的重要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洲国家 香蕉 种植园
原文传递
国际史的方法与实践--埃雷兹·马尼拉教授访谈录
9
作者 滕凯炜 姚念达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7-140,共4页
2017年4月,采访人借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对马尼拉教授进行了采访。埃雷兹·马尼拉(Erez Manela),中文名马雪松,20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魏海德国际事务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 2017年4月,采访人借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对马尼拉教授进行了采访。埃雷兹·马尼拉(Erez Manela),中文名马雪松,20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魏海德国际事务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生项目主任,研究领域为国际史,涉及国际秩序、民族主义、国际卫生合作等问题。马尼拉教授是目前最负盛名的国际史学者之一,其代表作《威尔逊时刻:民族自决与反殖民的民族主义的国际起源》(The Wilsonian Moment: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被学界公认为是国际史,特别是研究思想"跨国旅行"的典范之作。此外,他还主编了《全球震荡:透视1970年代》(The Shock of the Global:The 1970s in Perspective)和《一战帝国》(Empires at War,1911—1923)。在本次采访中,马尼拉教授回顾了他的求学之路,选择从事历史研究的原因和写作《威尔逊时刻》的缘起,介绍了他正在研究的课题和哈佛历史学系的教学工作,讨论了全球史、国际史和跨国史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描述了国际史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史 马尼拉 教授 访谈录 实践 哈佛大学 CENTER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