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染河流底泥释放有机物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方宇翘 裘祖楠 +2 位作者 马梅芳 姚振淮 漆德瑶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6,共5页
本文对上海苏州河污染底泥中KTN、BOD_6、COD_(?r)的释放进行了研究。释放后悬浮液中浓度比清液稍高,但相差不悬殊。应用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推导出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40%。此外,还提出了底泥的污染类型分级... 本文对上海苏州河污染底泥中KTN、BOD_6、COD_(?r)的释放进行了研究。释放后悬浮液中浓度比清液稍高,但相差不悬殊。应用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推导出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40%。此外,还提出了底泥的污染类型分级,为底泥污染程度的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底泥 释放 污染程度 BOD5 COD 有机物 苏州河 计算值 分级 评价
下载PDF
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的制定 被引量:9
2
作者 方宇翘 裘祖楠 +2 位作者 马梅芳 姚振淮 漆德瑶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6-30,共5页
近年来,城市河流的污染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已明显下降。但是经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物逐年积累而污染的河床底泥,由于水流作用将释放至水相,再次影响整治后的河流水质。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底泥环境质量标... 近年来,城市河流的污染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已明显下降。但是经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物逐年积累而污染的河床底泥,由于水流作用将释放至水相,再次影响整治后的河流水质。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底泥环境质量标准,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底泥 污染类型 标准
下载PDF
污染河流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方宇翘 应太林 +2 位作者 襄祖楠 姚振淮 漆德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4-31,共8页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苏州河底泥对水质的影响。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为...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苏州河底泥对水质的影响。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污染底泥的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河流 水质 污染 耗氧
下载PDF
城市河流底泥耗氧速率的测定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方宇翘 裘祖楠 +1 位作者 姚振淮 漆德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6-32,共7页
本文通过对底泥耗氧影响因素的研究,拟定了底泥耗氧速率(SOD)的测定法。对苏州河上海市区各断面底泥进行测定,其SOD为2.0—2.3g/m^2.d,相对标准偏差为5%.根据SOD与水温、水流流速等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推导出城市河流底泥耗氧过程的数... 本文通过对底泥耗氧影响因素的研究,拟定了底泥耗氧速率(SOD)的测定法。对苏州河上海市区各断面底泥进行测定,其SOD为2.0—2.3g/m^2.d,相对标准偏差为5%.根据SOD与水温、水流流速等主要环境因素的关系,推导出城市河流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摸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底泥 耗氧速率
下载PDF
苏州河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和释放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裘祖楠 方宇翘 +2 位作者 张仲燕 姚振淮 漆德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以上海苏州河河水-底泥静态体系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pH值和模拟船舶航行与疏浚引起扰动等天然环境条件下,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和总汞释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静水体系中构成底泥汞释放的主要形态是水溶态汞、酸溶态无机汞... 本文以上海苏州河河水-底泥静态体系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pH值和模拟船舶航行与疏浚引起扰动等天然环境条件下,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和总汞释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静水体系中构成底泥汞释放的主要形态是水溶态汞、酸溶态无机汞和碱溶态汞,而在扰动体系中,几乎所有形态汞都对释放作了贡献。底泥中汞形态分布的变化是各形态汞具有不同的释放能力和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综合结果,同时,汞的形态分布和释放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形态分布 释放能力
下载PDF
用凹凸棒石净化污染河水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裘祖楠 姚振淮 漆德瑶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10期14-16,共3页
凹凸棒石或其活化产物对严重有机污染河水的色度、挥发酚、油、NH_3-N和COD_(cr)等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对COD_(cr)的吸附净化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并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当与某些混凝剂组合使用时,对SS和COD_(cr)的净化呈明... 凹凸棒石或其活化产物对严重有机污染河水的色度、挥发酚、油、NH_3-N和COD_(cr)等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对COD_(cr)的吸附净化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并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当与某些混凝剂组合使用时,对SS和COD_(cr)的净化呈明显的增强作用。从而可使污染河水的整体水质大获改善,其中某些水质指标可达到我国地面水Ⅰ—Ⅱ级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几种应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河水 净化 水污染
下载PDF
苏州河底泥中铬和镉污染的特性、评价和治理 被引量:7
7
作者 裘祖楠 姚振淮 漆德瑶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2期21-24,36,共5页
研究了苏州河底泥中铬和镉含量分布的特征,讨论了底泥中铬和镉污染的评价以及几种治理措施对进一步改善苏州河水质的作用。
关键词 苏州河 底泥 河流污染 评价 综合治理
下载PDF
制药废水处理组合工艺系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仲燕 姚振淮 +2 位作者 陈玉莉 朱蓉芬 周增棡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3-47,共5页
本实验所用水样为含多种水溶性有机物的制药废水,其成份为(mg/1):COD_(cr) 1750—3346、BOD,756—1443、NH_3-N93-114、pH 3~5,试验中采用化学法多种工艺系统和生物接触氧化-凝聚法进行了对比小试,并确定以生物接触氧化-凝聚法为最佳... 本实验所用水样为含多种水溶性有机物的制药废水,其成份为(mg/1):COD_(cr) 1750—3346、BOD,756—1443、NH_3-N93-114、pH 3~5,试验中采用化学法多种工艺系统和生物接触氧化-凝聚法进行了对比小试,并确定以生物接触氧化-凝聚法为最佳工艺进行扩大中试,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凝聚法工艺系统处理制药废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只要严格控制最佳工艺条件,可获得COD去除率为91—92%,BOD去除率为96—97%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 有机废水处理 生化法 化学法
下载PDF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玉莉 张仲燕 +3 位作者 姚振淮 朱蓉芬 邱剑杰 陶宝亮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89年第1期6-9,共4页
探讨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的工艺,研究了停留时间、进水负荷、气水比、温度和pH值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了微生物的生长和发展规律。试验表明,本法能有效地处理制药废水,COD、BOD_5,和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71%、97%和30~4... 探讨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的工艺,研究了停留时间、进水负荷、气水比、温度和pH值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了微生物的生长和发展规律。试验表明,本法能有效地处理制药废水,COD、BOD_5,和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71%、97%和30~40%。COD和BOD5容积负衙分别为1.97kg/m^3·d和0.96kg/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废水 废水处理 生物接触氧化
下载PDF
苏州河底泥的污染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宇翘 马梅芳 +2 位作者 应太林 姚振淮 漆德瑶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11期10-15,共6页
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底泥污染类型的分级,为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 苏州河 底泥 污染分析
全文增补中
痕量硒的间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为民 凌钦才 +1 位作者 张国莹 姚振淮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38-442,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测定硒的新方法,间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法使Se(Ⅳ)与Cd(DDTC)2置换进而转化为测镉,灵敏度大大提高,特征质量达到0.40(pg/1%吸收),理论检出极限为0.01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4... 本文研究了一种测定硒的新方法,间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法使Se(Ⅳ)与Cd(DDTC)2置换进而转化为测镉,灵敏度大大提高,特征质量达到0.40(pg/1%吸收),理论检出极限为0.01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4.8%,标准曲线在0.01~1.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对自来水、头发等样品进行了测定,回收率在95~10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炉 原子吸收光谱法 测定
下载PDF
用HPLC-FLD法测定粮食中痕量硒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岳英 姚振淮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67-472,共6页
论文提出了以2,3-二氨基萘(DAN)为荧光试剂,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系统(HPLC—FLD)测定痕量硒(Se)的方法.对DAN-Se化合物的形成和萃取条件和HPLC—FLD分高测定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实验条... 论文提出了以2,3-二氨基萘(DAN)为荧光试剂,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系统(HPLC—FLD)测定痕量硒(Se)的方法.对DAN-Se化合物的形成和萃取条件和HPLC—FLD分高测定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实验条件下,DAN—Se的保留时间为1.7min,检测限为5.3ng,测定范围5~200ng.并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几种常见的粮食中的含硒量,标准偏差为3.0~6.5ng,回收率为88.8~1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粮食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法
下载PDF
非晶态Ni-P合金与TiC微粒复合镀的研究
13
作者 成旦红 徐伟一 +1 位作者 张仲燕 姚振淮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5期564-569,共6页
利用复合电镀技术,制备了非晶态Ni-P合金基TiC复合镀层.测定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和(Ni-P)-T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构、硬度以及耐磨性.研究了TiC微粒对镀层的弥散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与非晶态Ni-P... 利用复合电镀技术,制备了非晶态Ni-P合金基TiC复合镀层.测定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和(Ni-P)-T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结构、硬度以及耐磨性.研究了TiC微粒对镀层的弥散强化作用.结果表明,与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相比,(Ni-P)-TiC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均超过了非晶态Ni-P合金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 非晶合金 电镀 镍合金 碳化钛 镀层
下载PDF
旧路改建设计与施工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贺 戴时云 +1 位作者 姚振淮 王凤平 《公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3-66,共4页
结合多年来对北京地区旧路改建的设计与施工经验 ,介绍北京地区的一些重要公路改建的路基横断面 ,以及平面、纵断面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同时又根据旧路路面状况 ,提出几种旧路补强的路面结构设计与施工做法 。
关键词 旧路改建 平面 纵断面 路面结构 设计 施工 公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