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量效关系基本规律探讨 被引量:14
1
作者 姚映芷 尹刚 范欣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2,共3页
分别从中药量效与阴阳观、中药量效与"藏""泻"观、中药量效与归属观、中药量效与毒性观、中药量效与整体观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中药分阴、阳,其量效的分布形如"山"字曲线,阳药中大辛、大热和阴药中... 分别从中药量效与阴阳观、中药量效与"藏""泻"观、中药量效与归属观、中药量效与毒性观、中药量效与整体观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中药分阴、阳,其量效的分布形如"山"字曲线,阳药中大辛、大热和阴药中大苦、大寒位置在"山"之两边,凉温和缓者位置在"山"之中央近似正态分布。药物在脏"藏"为补,用量较少;在腑"泻"为用,用量偏大。主归某经的药适量即效,次归某经的足量或大量才可见效,而不归某经的药即便药性与证相符,也不能取效。有毒之药小量递增,直至有效,中病即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量效 阴阳 规律
下载PDF
通络宁心口服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姚映芷 孙长春 顾月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对通络宁心口服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将5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31例,用通络宁心口服液,每次20 mL,8 h 1次;对照组24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每日3次,疗程1个月。结果通络宁... 目的对通络宁心口服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将5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为31例,用通络宁心口服液,每次20 mL,8 h 1次;对照组24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每日3次,疗程1个月。结果通络宁心口服液的总有效率为58.06%和对照组的58.33%相近,显效率为19.35%,优于对照组的8.89%;起效时间、症状改善、心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络宁心口服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解除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的中药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宁心口服液 复方丹参滴丸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基于中医辨证用药特点建立大鼠血热出血模型 被引量:18
3
作者 柳佳 张丽 +4 位作者 丁安伟 姚映芷 单鸣秋 喻斌 姚卫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19-1324,共6页
目的同时建立两种模拟中医临床血热出血证的大鼠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对两种模型进行考察。方法模型Ⅰ(干姜组)以5%乙醇代替自由饮水,并灌胃干姜水煎剂,给药剂量15 g.kg-1;空白Ⅰ组自由饮水,并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14 d。模型Ⅱ(干... 目的同时建立两种模拟中医临床血热出血证的大鼠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对两种模型进行考察。方法模型Ⅰ(干姜组)以5%乙醇代替自由饮水,并灌胃干姜水煎剂,给药剂量15 g.kg-1;空白Ⅰ组自由饮水,并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14 d。模型Ⅱ(干酵母组)采用皮下注射干酵母,注射剂量为2 g.kg-1,辅以体积分数5%乙醇代替自由饮水;空白Ⅱ组自由饮水,并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体征(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尿量、粪便量、粪便含水量及肛温)的变化,血液流变仪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及红细胞压积(HCT),凝血仪测定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学检查舌、肺、胃的病理变化。结果造模14 d后,与空白Ⅰ组比较,干姜组大鼠体重相对减轻,饮食量、饮水量和尿量增加(P<0.05,P<0.01),粪便量及粪便含水量减少(P<0.01),肛温明显升高(P<0.01),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P<0.01),TT和APTT明显延长(P<0.01),PT缩短(P<0.01),FIB含量增加(P<0.01),RBC计数相对增加,HGB含量及HCT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Ⅱ组比较,皮下注射干酵母4 h后,干酵母组大鼠肛温增加且稳定在较高水平(P<0.01),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P<0.01),TT和APTT明显延长(P<0.01),PT缩短(P<0.01),FIB含量增加(P<0.01),RBC、HGB及HCT明显增加(P<0.05,P<0.01)。光镜下观察,干姜和干酵母组大鼠舌、胃组织可见血管扩张,肺组织可见局灶性出血。结论大剂量干姜水煎剂灌胃或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均可引起大鼠血热出血,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组织血管扩张和出血现象,分析认为选择干姜为造模用药更符合中医临床内伤杂病、烧灼血络、血热妄行出血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血热出血 干姜 干酵母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肺出血
下载PDF
33种辛味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与药性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文国 姚俊宏 +3 位作者 陈军 蒋秋冬 姚映芷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7-602,共6页
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 目的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采用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证明辛味中药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是高度相关的(P=0.0411<0.05),并且发现归肝、肺、胃、肾、大肠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小,归心、心包、脾、膀胱、三焦、胆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大。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建立一种综合中药药性特征(四气、五味、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相关的数学模型(P=0.0414<0.05),发现皮肤细胞毒性小的药性特征组合为凉+苦+归经(肝或肺或肾或大肠或胃),皮肤细胞毒性大的药性特征组合为热+甘+归经(心或心包或脾或膀胱或三焦或胆)。结论药性特征尤其是归经影响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归经 皮肤细胞毒性 挥发油 非线性典型相关
下载PDF
中药归经理论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健 狄留庆 +3 位作者 姚映芷 单进军 康安 赵晓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76-2180,共5页
本文主要从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探讨,认为中药归经理论应该结合中药的作用机制,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阐明其现代科学内涵,全面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关键词 中药归经 文献研究 实验研究 研究方法 科学内涵
下载PDF
十八反古今临床应用述要 被引量:19
6
作者 华浩明 范欣生 +1 位作者 姚映芷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5-88,共4页
十八反虽是中药配伍禁忌,但古今临床应用颇多。对十八反临床应用的同方配伍、医案和临床报道等文献进行了整理,发现内容丰富,情况复杂。认为有关十八反临床应用的观察,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强度分类,强度较低。因此设计并实施十八反的多... 十八反虽是中药配伍禁忌,但古今临床应用颇多。对十八反临床应用的同方配伍、医案和临床报道等文献进行了整理,发现内容丰富,情况复杂。认为有关十八反临床应用的观察,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强度分类,强度较低。因此设计并实施十八反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分组对照临床试验,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反 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
下载PDF
麻黄之再认识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艳 姚映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2期48-49,共2页
麻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近代对其药理作用和副作用的研究和报道颇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麻黄的传统功效主治、近代药理作用及副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麻黄 功效 药理作用 副作用
下载PDF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机及治法研究概述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晓东 姚映芷 《吉林中医药》 2005年第3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病机 治法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试论中药气味理论的不足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春梅 姚映芷 黄亚群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2-513,共2页
关键词 气味理论 理论基础 滞后性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方剂文献的蒲黄生熟异用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东 姚映芷 +1 位作者 张丽 丁安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95-897,共3页
目的:基于方剂文献分析蒲黄生品与熟品的使用异同。方法:以《中华医方精选辞典》为据,收集组成含蒲黄的方剂192首,建立Excell数据表,利用Excell的筛选工具,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统计。结果:蒲黄熟用包括略炒、微炒、炒、纸隔/包炒、炒赤... 目的:基于方剂文献分析蒲黄生品与熟品的使用异同。方法:以《中华医方精选辞典》为据,收集组成含蒲黄的方剂192首,建立Excell数据表,利用Excell的筛选工具,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统计。结果:蒲黄熟用包括略炒、微炒、炒、纸隔/包炒、炒赤色、炒黑、炒炭、炙、烧灰等不同炮制处理,蒲黄生品与熟品在"凉血"、"止血"、"化瘀"方剂中均有使用。结论:历代蒲黄主要的炮制方法为炒法,生熟蒲黄的临床应用非拘泥于"生行熟止"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黄 炮制 生行熟止
下载PDF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法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梁晓娟 姚映芷 《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2期98-99,共2页
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从疾病之本出发,采用益气温阳、益气养阴等方法治疗;从标实角度出发,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瘀、疏肝理气方法治疗;从标本兼治出发,采用益气活血、滋阴活血、益气通络等方法治疗。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治法 温阳 养阴
下载PDF
通络宁心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莉 姚映芷 张晓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通络宁心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制备通络宁心方煎剂、复方丹参滴丸含药动物血清,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大、中、小剂量)、对照组(大、中、小剂量)8组。除正常组外... 目的观察通络宁心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制备通络宁心方煎剂、复方丹参滴丸含药动物血清,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大、中、小剂量)、对照组(大、中、小剂量)8组。除正常组外,其余7组予H2O2造模,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予大、中、小剂量含药血清,分别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P-选择素(Ps)指标。结果模型组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治疗及对照大、中、小剂量组;模型组ET-1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及对照大、中、小剂量组;模型组P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治疗中、小剂量组,对照大、中剂量组,与治疗大剂量、对照小剂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络宁心方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作用的影响与复方丹参滴丸有同一性,均能对抗H2O2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宁心方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中药蒲黄生熟异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一峰 姚映芷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504-505,共2页
蒲黄药用分生品及制品,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蒲黄"生则能行,熟则能止"。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应用的扩大,生蒲黄与蒲黄制品在止血、凉血及化瘀中均有应用,不囿于"生行熟止",而且现代蒲黄制品的制备方法不限于传统的炒... 蒲黄药用分生品及制品,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蒲黄"生则能行,熟则能止"。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应用的扩大,生蒲黄与蒲黄制品在止血、凉血及化瘀中均有应用,不囿于"生行熟止",而且现代蒲黄制品的制备方法不限于传统的炒、炭、炙,还包括提取物制剂、颗粒等。该文对中药蒲黄生品及制品的药理学活性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为蒲黄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黄 制品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江苏地区蒲黄临床应用情况初步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一峰 姚映芷 《江苏中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64-66,共3页
蒲黄是常用化瘀止血药,为江苏道地药材,临床应用广泛,且因炮制方法的不同,功效有异。为了解蒲黄在江苏临床应用的情况,收集江苏境内多家二级甲等及以上中医院临床应用蒲黄的首诊处方,进行数据处理,掌握蒲黄使用情况,探讨蒲黄临床因病、... 蒲黄是常用化瘀止血药,为江苏道地药材,临床应用广泛,且因炮制方法的不同,功效有异。为了解蒲黄在江苏临床应用的情况,收集江苏境内多家二级甲等及以上中医院临床应用蒲黄的首诊处方,进行数据处理,掌握蒲黄使用情况,探讨蒲黄临床因病、因证选用之特点。临床中蒲黄在血证选用最多,且不囿于血瘀证,同时临床也非机械遵从传统"生行熟止"的蒲黄应用理论,可理解为"生品行且止,制品止且行",扩大了蒲黄及其炮制品的运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黄 治疗应用 处方调查 江苏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研究近况 被引量:3
15
作者 尹刚 姚映芷 《河北中医》 2007年第3期278-279,共2页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中医药疗法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明代以前中药气味理论的源流与成就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春梅 姚映芷 李肖涛 《国医论坛》 2007年第4期41-44,共4页
通过资料考证、整理,发掘中药气味理论的源流与成就:《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气味理论的基础,气味理论到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在唐代大量的临床实践带来了气味理论的进步,到北宋时气味理论得到新发展,南宋金元... 通过资料考证、整理,发掘中药气味理论的源流与成就:《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气味理论的基础,气味理论到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在唐代大量的临床实践带来了气味理论的进步,到北宋时气味理论得到新发展,南宋金元诸家结合临床,补充和延伸了气味理论,提出“气臭学说”,建立起新的气味理论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气味理论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味理论 源流 成就
下载PDF
试论李东垣脾胃病证治中“风药”之运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晓东 谢心 姚映芷 《江西中医药》 2004年第8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李东垣 风药
下载PDF
浅议李时珍对中药气味理论研究的成就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春梅 姚映芷 陈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李时珍 气味理论 中药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从阴阳论治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晓娟 姚映芷 《江西中医药》 2007年第11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阴阳论治
下载PDF
张泽生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
20
作者 张晓东 姚映芷 张继泽 《江西中医药》 2011年第7期25-26,共2页
张泽生(1896-1985年),男,江苏丹阳人,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少年习医,先受业于当地名医张伯卿,后师从孟河医派马培之高足贺季衡,尽得薪传.张老临证70余载,学识深厚,经验宏丰,精通内科而以脾胃病称著.适逢参与孟河医派方药传承研究,笔者... 张泽生(1896-1985年),男,江苏丹阳人,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少年习医,先受业于当地名医张伯卿,后师从孟河医派马培之高足贺季衡,尽得薪传.张老临证70余载,学识深厚,经验宏丰,精通内科而以脾胃病称著.适逢参与孟河医派方药传承研究,笔者重温张老医案[1],研读之际,服膺其辨证细腻,用药精炼,大有醇正和缓的孟河医风.故不揣谫陋,以法为纲,仅就张老医案中脾胃病的特色用药略作管陈.参考文献[1] 张继泽,绍荣世,单兆伟张泽生医案医话集[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泽生 脾胃病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