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24
1
作者 姚甲凯 戴建荣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70,共7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的流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流行状况 阿苯达唑 吡喹酮 综述
原文传递
吡喹酮异构体对肝星状细胞系LX-2增殖及活化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袁轩 张苏阳 +4 位作者 姚甲凯 邢云天 曲国立 梁幼生 戴建荣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0,共6页
目的观察左旋吡喹酮(L-PZQ)和右旋吡喹酮(D-PZQ)体外对人肝星状LX-2细胞系增殖及活化作用差异。方法利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刺激激活LX-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以0~50μg/mL梯度浓度吡喹酮刺激24 h后LX-2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 目的观察左旋吡喹酮(L-PZQ)和右旋吡喹酮(D-PZQ)体外对人肝星状LX-2细胞系增殖及活化作用差异。方法利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刺激激活LX-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以0~50μg/mL梯度浓度吡喹酮刺激24 h后LX-2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15 mg/mL吡喹酮刺激LX-2细胞24 h后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因表达水平和48 h后蛋白表达水平,以分析LX-2细胞活化情况。结果 L-PZQ和D-PZQ两药物各浓度组LX-2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19、79.180,P均<0.05);药物浓度<30μg/mL时,LPZQ和D-PZQ对激活型LX-2增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均> 0.05);L-PZQ浓度> 50μg/mL和D-PZQ浓度> 40μg/mL时,均对激活型LX-2增殖能力产生抑制作用(P均<0.05);D-PZQ浓度为40μg/mL和50μg/mL时,对激活型LX-2增殖的抑制作用均强于L-PZQ(t=3.419、8.776,P均<0.05)。空白组、TGF-β诱导组、L-PZQ组和D-PZQ组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基因(F=21.55、79.99、46.70,P均<0.05)和蛋白表达水平(F=20.12、30.29、32.93,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ZQ对激活型LX-2细胞中Ⅲ型胶原和α-SMA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均<0.05),但对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均> 0.05);D-PZQ对激活型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均<0.05);D-PZQ对激活型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基因表达抑制作用强于L-PZQ(P均<0.05)。结论 L-PZQ和D-PZQ对LX-2细胞增殖及活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D-PZQ的抑制作用强于L-PZ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异构体 肝星状细胞 增殖 活化
原文传递
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孵化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汤宪时 姚甲凯 +3 位作者 宋文静 张英 梁幼生 仝德胜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实验室条件下环境因素对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孵化的影响,筛选有利因素,以提高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孵化率。方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研究自来水中的残留氯气、虫卵在粪便内滞留时间、不同的外部温度、长时间光照和摇晃... 目的本研究探讨实验室条件下环境因素对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孵化的影响,筛选有利因素,以提高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孵化率。方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研究自来水中的残留氯气、虫卵在粪便内滞留时间、不同的外部温度、长时间光照和摇晃孵育体系对孵育体系内虫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室温下,虫卵在自来水、脱氯水和去离子水中20 d的孵化率分别为21.4%、18.9%和2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静置孵育20 d,在粪便中滞留1、3、5、10、15 d的虫卵孵化率分别为22.0%、22.2%、13.7%、0.6%和-0.8%;4、20、25、30、37、40℃条件下,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7.0%、8.7%、17.3%、22.0%、25.8%和26.1%;25℃静置孵育20 d,接受光照组虫卵孵化率为19.2%,无光照组2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下孵育25 d,孵育体系接受规律摇晃的虫卵孵化率为33.1%,明显高于静置虫卵的孵化率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来水中的残留氯气不降低曼氏迭宫绦虫虫卵孵化率,在粪便中滞留小于3日的虫卵经淘洗入水可实现较高虫卵孵化率,提高孵育温度至30℃以上,摇晃孵育体系,避免长时间光照,有助于虫卵孵化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迭宫绦虫 虫卵 孵化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黑色浅灰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杀螺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邢云天 姚甲凯 +3 位作者 曲国立 张苏阳 戴建荣 冯柏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目的评价放线菌黑色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ogriseolus XD 2⁃7)代谢产物储存稳定性及其分离纯化产物实验室杀螺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杀螺作用机制。方法制备黑色浅灰链霉菌发酵上清液,将其于-20、4℃和28℃无光照条件下放置10 d后,... 目的评价放线菌黑色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ogriseolus XD 2⁃7)代谢产物储存稳定性及其分离纯化产物实验室杀螺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杀螺作用机制。方法制备黑色浅灰链霉菌发酵上清液,将其于-20、4℃和28℃无光照条件下放置10 d后,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将发酵上清液置于100℃水浴中煮沸30 min后恢复至室温,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用浓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发酵上清液pH值为4.0、6.0和9.0,室温下静置12 h,再调节发酵上清液pH至7.0,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用大孔树脂、硅胶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依次对黑色浅灰链霉菌发酵产物进行4次分离纯化,将最终分离纯化产物配置成10.00、5.00、2.50、1.25 mg/L和0.63 mg/L浓度药液,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各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以脱氯水处理,阳性对照组以0.10 mg/L氯硝柳胺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经纯化代谢产物浸泡后钉螺软体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含量。结果黑色浅灰链霉菌发酵上清液在-20、4℃和28℃无光照条件下放置10 d后,原液及稀释10、50倍药液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30/30);经100℃煮沸30 min后,原液及稀释10、50倍药液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30/30)。发酵上清液在pH值为4.0、6.0条件下存储12 h后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30/30);在pH值为9.0条件下存储12 h后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为33.33%(10/30,χ^(2)=30.000,P<0.05)。发酵上清液最终分离纯化产物100.00%(30/30)杀死钉螺所需最低浓度为1.25 mg/L。以0.10 mg/L和1.00 mg/L浓度最终分离纯化产物处理钉螺后,钉螺软体组织中AT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7.274,P<0.05),AD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85,P>0.05)。结论黑色浅灰链霉菌代谢产物中杀螺活性成分可在-20、4℃和28℃条件下稳定储存10 d,且耐热、耐酸而不耐碱,其杀螺机制可能是使钉螺能量代谢发生紊乱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黑色浅灰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杀螺效果
原文传递
氯硝柳胺对光滑双脐螺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苏阳 邢云天 +3 位作者 袁轩 曲国立 姚甲凯 戴建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研究氯硝柳胺对光滑双脐螺氧化磷酸化的影响,探讨氯硝柳胺的杀螺机制。方法用线粒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光滑双脐螺成螺线粒体,考马斯蓝染色法检测提取线粒体蛋白含量,用线粒体复合体Ⅳ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提取过程中组织破碎液、丢弃上... 目的研究氯硝柳胺对光滑双脐螺氧化磷酸化的影响,探讨氯硝柳胺的杀螺机制。方法用线粒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光滑双脐螺成螺线粒体,考马斯蓝染色法检测提取线粒体蛋白含量,用线粒体复合体Ⅳ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提取过程中组织破碎液、丢弃上清和线粒体悬液中复合体Ⅳ活性以评价提取线粒体的纯度。用线粒体复合物活性检测试剂盒提取光滑双脐螺的线粒体复合物Ⅰ、Ⅱ、Ⅲ、Ⅳ、Ⅴ,每种复合物各分成0.2μg/ml、1.0μg/ml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2和1.0μg/ml的氯硝柳胺、0.5%DMSO,分别测定不同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计算复合体的活力值。在96孔板中每孔加入蛋白浓度为33μg/ml的线粒体悬液,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2和1.0μg/ml的氯硝柳胺(0.2μg/ml组和1.0μg/ml组)或0.5%DMSO (DMSO组),测定25℃条件下10、20、30 min的A;值,计算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m PTP)开放度。在96孔板中每孔加入含终浓度为5μg/ml的JC-1染料、蛋白浓度为0.1 mg/ml的线粒体悬液,0.2、0.4、0.6、0.8、1.0μg/ml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2、0.4、0.6、0.8和1.0μg/ml的氯硝柳胺,氰化羰基-3-氯苯腙(CCCP)组加入20μg/ml的CCCP作阳性对照组,DMSO组加入0.5%的DMSO作阴性对照组,在激发光485 nm、发射光590 nm、25℃条件下连续检测荧光强度30 min。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提取获得的线粒体总蛋白浓度为(4.24±0.11) mg/ml,组织破碎液、丢弃上清和线粒体悬液中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Ⅳ活性分别为(14.88±1.80)、(5.60±0.96)、(24.19±3.53) U/mg,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922,P<0.01)。0.2μg/ml组、1.0μg/ml组与DMSO组的复合物Ⅰ活性分别为(523.98±120.37)、(559.74±238.48)、(796.64±218.79) U/mg;复合物Ⅱ各组活性分别为(3.70±0.36)、(3.54±1.90)、(5.47±2.18) U/mg;复合物Ⅲ各组活性分别为(6.03±0.79)、(5.01±0.80)、(5.82±0.69) U/mg;复合物Ⅳ各组活性分别为(31.20±3.99)、(32.08±3.20)、(30.82±4.21) U/mg;复合体Ⅴ各组活性分别为(22.38±3.83)、(23.08±6.50)、(25.84±6.86) U/mg。0.2μg/ml组、1.0μg/ml组线粒体复合物Ⅰ、Ⅱ、Ⅲ、Ⅳ、Ⅴ活性与DMSO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58、1.215、1.181、0.138、0.298,P>0.05)。加入氯硝柳胺10 min时,0.2μg/ml组、1.0μg/ml组和DMSO组mPTP开放度分别为(0.040±0.005)、(0.041±0.002)、(0.039±0.036);加入20 min时分别为(0.069±0.008)、(0.067±0.002)、(0.065±0.015);加入30 min时分别为(0.090±0.009)、(0.088±0.002)、(0.087±0.012)。加入氯硝柳胺10、20、30 min,0.2μg/ml组、1.0μg/ml组与DMSO组mPTP开放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5、0.094、0.060,P>0.05)。相对于DMSO组(1.000),在加入氯硝柳胺15 min时0.6、0.8和1.0μg/ml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0.874±0.008)、(0.843±0.018)、(0.773±0.027),均低于DMSO组(F=44.285,P<0.05);加入30 min时,0.2、0.4、0.6、0.8和1.0μg/ml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0.951±0.051)、(0.886±0.022)、(0.766±0.019)、(0.746±0.016)、(0.675±0.021),除0.2μg/ml组,其余各组均低于DMSO组(F=125.738,P<0.01)。结论浓度低于1.0μg/ml的氯硝柳胺对光滑双脐螺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活性无影响,也未造成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但可引起光滑双脐螺线粒体膜电位的剧烈下降,影响光滑双脐螺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双脐螺 氯硝柳胺 线粒体膜电位 氧化磷酸化
原文传递
芳香吡咯类化合物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活性及对鱼类急性毒性研究
6
作者 邢云天 姚甲凯 +3 位作者 曲国立 张苏阳 戴建荣 冯柏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1-148,共8页
目的 探讨芳香吡咯类化合物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活性及对鱼类的急性毒性。方法 以4-苄基-5-(三氟甲基)-1H-吡咯-3-腈为先导化学法合成并表征一系列芳香吡咯类化合物。将合成的化合物配制成10.00、1.00、0.10、0.01 mg/L浓度的药液作用于1... 目的 探讨芳香吡咯类化合物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活性及对鱼类的急性毒性。方法 以4-苄基-5-(三氟甲基)-1H-吡咯-3-腈为先导化学法合成并表征一系列芳香吡咯类化合物。将合成的化合物配制成10.00、1.00、0.10、0.01 mg/L浓度的药液作用于10~30条新鲜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观察并分析其30 min内在各药液中存活情况;以0.10、0.01 mg/L氯硝柳胺水溶液为阳性对照,以含1%二甲基亚砜(DMSO)的脱氯水为空白对照。将10条斑马鱼暴露于浓度分别为0.50、0.25、0.12、0.06、0.03 mg/L的各化合物药液,连续观察72 h斑马鱼在药液中的存活情况;以0.15、0.30 mg/L氯硝柳胺水溶液为阳性对照,以含1%DMSO的脱氯水为空白对照。结果 成功合成7种芳香吡咯类化合物。0.01 mg/L化合物102、104和106作用30 min均杀灭全部尾蚴,化合物105和化合物107无杀蚴活性。空白对照组未见血吸虫尾蚴死亡;0.10 mg/L氯硝柳胺处理10 min后尾蚴全部死亡,但0.01 mg/L氯硝柳胺未能杀死血吸虫尾蚴。0.03 mg/L浓度化合物101、104和105处理72 h未导致斑马鱼死亡,化合物102、103和106作用12 h可导致全部斑马鱼死亡。0.50 mg/L化合物104作用72 h未导致斑马鱼死亡,空白对照组未见斑马鱼死亡,0.30 mg/L氯硝柳胺处理24 h后斑马鱼全部死亡。结论0.01 mg/L化合物104作用30 min可杀灭全部日本血吸虫尾蚴,0.50 mg/L作用72 h未导致斑马鱼死亡,可以作为杀蚴剂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吡咯类化合物 日本血吸虫 灭蚴活性 急性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