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6
1
作者 姚问 吴碧雯 +2 位作者 张江松 姜硕 林咸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期80-82,共3页
天灸属非火热性灸法的一种,是指将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潮红,敷后皮肤起泡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又称为发泡灸、药物灸、自灸、冷灸等。它通过穴位或局部的刺激、发泡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激发神经—... 天灸属非火热性灸法的一种,是指将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潮红,敷后皮肤起泡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又称为发泡灸、药物灸、自灸、冷灸等。它通过穴位或局部的刺激、发泡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激发神经—体液—内分泌或经络—脏腑系统,从而对人体各系统的功能产生适应性调整作用,达到治病目的。"天灸"一词首次出现在南北朝·宋凛《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谓之天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灸疗法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碧雯 姚问 +1 位作者 张江松 林咸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巨刺法与患侧针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方法检索关于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类型的文献,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巨刺法与患侧针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方法检索关于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类型的文献,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收集建库以来至2017年3月期间发表的关于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使用Rev Me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出相关文献276篇,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获761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巨刺组394例,患侧针刺组3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患侧针刺法[有效率RR=1.06,95%CI为(1.01,1.11),Z=2.32,P=0.02;治愈率RR=1.53,95%CI为(1.31,1.78),Z=5.42,P<0.01];其次,巨刺法比患侧针刺法更能改善面神经功能,对改善面部活动程度更具有优势[HB值WMD=0.26,95%CI(0.04,0.48),Z=2.34,P=0.02;FDIP值WMD=3.77,95%CI(1.53,6.01),Z=3.30,P<0.01]。结论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但由于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够理想,因此仍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巨刺 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META分析
下载PDF
“太冲”配“内关”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天冬氨酸及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沈攀攀 陈月婷 +3 位作者 肖双凯 姚问 杨雅媛 林咸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配"内关"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影响,探讨同名经配穴针刺对SHR的降压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内...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配"内关"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影响,探讨同名经配穴针刺对SHR的降压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每组15只,另取正常血压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治疗组针刺相应双侧穴位,每次30min,每天1次,共15次。分别于治疗第1、3、7、15天针刺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治疗结束后,用高效液相紫外法测定各组大鼠RVLM中Asp、Glu含量。结果:针刺1、3、7、15d时,内关组、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较模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d后,太冲配内关组SBP、DBP、MBP降压百分比均大于内关组、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太冲配内关组在针刺1、3、7、15d时SBP、DBP、MBP降压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配内关组在针刺1、3、7、15d的SBP、DBP、MBP降压百分比呈递增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RVLM中Asp、Glu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Asp、Glu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太冲配内关组RVLM中Asp含量明显低于内关组、太冲组(P<0.05),Glu含量明显低于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结论:不同穴位针刺降压效应有差异,同名经配穴针刺可有效地降低SHR血压和RVLM中Asp、Glu的含量,针刺对血压的调节与中枢Asp、Glu含量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太冲穴 内关穴 天冬氨酸 谷氨酸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