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概念发生逻辑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姚顺良 刘怀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共6页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自然观 以实践为中介 人化自然 历史自然
下载PDF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 被引量:58
2
作者 姚顺良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指出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从实践出...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指出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从实践出发,马克思确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并第一次建构了"需要的社会体系"和"需要的历史序列"。文章在阐发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同时,对其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马斯洛的"似本能"的需要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需要 马克思 弗洛伊德 马斯洛
下载PDF
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新思想的实质——“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再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姚顺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4,共9页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q...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农村公社 世界历史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
下载PDF
《资本论》与“自我所有权”——析柯亨的“马克思批评”和“后马克思”转向 被引量:10
4
作者 姚顺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共12页
柯亨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中,批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剥削理论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同样的"自我所有理论"的基础上的。以《资本论》中的所有权理论为依据,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承认自我所有权、自我所有权... 柯亨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中,批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剥削理论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同样的"自我所有理论"的基础上的。以《资本论》中的所有权理论为依据,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承认自我所有权、自我所有权同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关系、自我所有权的超越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及其实现条件的设想三个方面对柯亨的"马克思批评"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发现柯亨对马克思的这一批评是建立在对《资本论》的误读和偏见之上的。这不仅表明柯亨已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到了"后马克思主义"立场,而且从反面证明了《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资本论》的所有权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坚持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权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对其作了历史的批判。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分析展开的对所谓劳动所有权的批判。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一核心思想与"从生产出发超越生产"的"生产超越逻辑"一起,构成了《资本论》最核心的观点。两者的统一就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但又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的思想。柯亨"后马克思"转向的这一教训,从反面再一次告诫我们:在后冷战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所有权理论仍然是对包括新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哲学批判的强大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政治哲学 自我所有权 柯亨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诺齐克
下载PDF
马克思研究:“历史科学”化,还是“马克思学”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姚顺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10,共5页
近年来,在建构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等同于"马克思学"化的片面理解,它根源于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在理论界域上将"马克思学"等同于或主要... 近年来,在建构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等同于"马克思学"化的片面理解,它根源于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在理论界域上将"马克思学"等同于或主要限定为"文献学考证";在理论范式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超越意识形态的真正科学研究类型;在理论旨趣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同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根本不同的纯学术研究。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苏联模式"的显性意识形态,决不能走入"马克思学"的隐性意识形态,而只能"历史科学"化。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献学考证、文本学解读、思想史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三是思想史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学” 文献学考证 意识形态 “历史科学”化
下载PDF
卢森堡理解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模式创新及其哲学意蕴 被引量:2
6
作者 姚顺良 夏凡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0-87,共8页
罗莎·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1913)中提出了资本积累必须以非资本主义环境为前提、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和"最后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依据在于"资本积累不能在纯粹的资本主... 罗莎·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1913)中提出了资本积累必须以非资本主义环境为前提、资本主义的现代形态是"资本积累的世界竞争阶段"和"最后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依据在于"资本积累不能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实现"的论断。尽管卢森堡否定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图式、重新建构资本积累模型的理论尝试是错误的,但是她对资本主义横向扩展的研究,特别是她强调资本主义"通过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而发展"的新观点,在全球化资本主义不断扩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哲学方法论而言,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的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森堡 资本积累论 资本主义现代形态 总体性
下载PDF
重新审视考茨基理解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另类”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姚顺良 夏凡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共8页
卡尔·考茨基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主要理论包括"工业资本论"、"国际分工论"、"超帝国主义论"。虽然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创新程度均逊色于希法亭-布哈林-列宁的"金融资本论",其"... 卡尔·考茨基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主要理论包括"工业资本论"、"国际分工论"、"超帝国主义论"。虽然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创新程度均逊色于希法亭-布哈林-列宁的"金融资本论",其"超帝国主义论"更因为其政治立场而遭到第二国际左派和第三国际以来的各国共产党的猛烈批判,但考茨基实际上也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随着所谓"后工业"、"后殖民"、"后冷战"时代的到来,考茨基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理解模式中所包含的某些合理之处逐步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茨基 工业资本论 国际分工论 超帝国主义论
下载PDF
“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人生时间”哲学发微 被引量:9
8
作者 姚顺良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71,共10页
苏联教科书解释体系中的时间观实际上只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时间观,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人的生存时间观的许多深邃思想完全被这种解读模式遮蔽了。本文依据文本对马克思有关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 苏联教科书解释体系中的时间观实际上只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时间观,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人的生存时间观的许多深邃思想完全被这种解读模式遮蔽了。本文依据文本对马克思有关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掘,并联系历史和现代哲学的时间观对这些思想作了发挥。马克思的"人生时间"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时间是人的能动存在,自由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时间节约的规律是最高的"经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生存时间 自由时间 发展空间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内在逻辑 被引量:6
9
作者 姚顺良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1,共4页
关于"异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界已进行过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马克思接受"异化&q... 关于"异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界已进行过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形成过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更为深入地揭示马克思接受"异化"理论的具体语境,特别是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演化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以前"异化"经历了从"经济的日常观念"到"社会—价值的概念"再到"哲学的范畴—理论"三个阶段的演化。对马克思产生直接影响的是黑格尔和布鲁诺·鲍威尔,特别是费尔巴哈和赫斯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从异化思想萌芽到自己独特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形成,并非单纯外部语境的产物,而主要是其实战批判不断深化(宗教和哲学批判—国家和法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理论上对异化根源不断追问(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经济即财产异化—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理论 政治异化 经济异化 劳动异化
下载PDF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及其方法论根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姚顺良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0,共6页
鲍德里亚与历史唯物论彻底决裂,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从对“劳动”范畴的全面批判和解构入手的。但他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的批判和解构,是建立在其对这一范畴的误读和曲解基础上的。鲍德里亚对劳动范畴的误读和曲解,不... 鲍德里亚与历史唯物论彻底决裂,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从对“劳动”范畴的全面批判和解构入手的。但他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的批判和解构,是建立在其对这一范畴的误读和曲解基础上的。鲍德里亚对劳动范畴的误读和曲解,不仅有着直接的理论和现实原因,而且有其深层的方法论根源。正是这种错误的方法论,导致了他在理论上对唯物史观解构的非法性,并在实际上从对资本主义的绝望反抗走向对资本主义反抗的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马克思 鲍德里亚
下载PDF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重大发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姚顺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6-83,共8页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否定则发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正是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马克思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唯物史观的最高水平,为我们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质,划清其同"经济决定论"庸俗理解的界限,回击人本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对唯物史观的"颠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生产 自由活动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下载PDF
超越学理:虚假问题与幼稚答案背后的视域拓展和视角转换——评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及其引发的争论 被引量:8
12
作者 姚顺良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7期25-27,共3页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一书的基本观点是:资本积累即其扩大再生产不能在只有资本家和工人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实现,只能通过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市场实现。仅从学理层面看,其提出的问题是虚假的,给出的答案是幼稚的。...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一书的基本观点是:资本积累即其扩大再生产不能在只有资本家和工人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实现,只能通过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市场实现。仅从学理层面看,其提出的问题是虚假的,给出的答案是幼稚的。但当我们越出学理层面,就会发现其背后隐含着不仅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批判理解上,而且在经济学方法论层面,以至于历史观层面上的视域的拓展和视角的转换。这一拓展和转换,对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帝国主义理论和各种依附理论,对于认识当前“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莎·卢森堡 资本积累 帝国主义 全球化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性观──兼评现代西方人生哲学的个性理论和我国当前的价值导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顺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9期7-18,共12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性观──—兼评现代西方人生哲学的个性理论和我国当前的价值导向姚顺良今年是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50周年。在纪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五十年”的这两个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个性观──—兼评现代西方人生哲学的个性理论和我国当前的价值导向姚顺良今年是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50周年。在纪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五十年”的这两个重要事件的时候,重温恩格斯临终前对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实现 个性自由 马克思主义 人生哲学 个性理论 个性观 有个性的个人 人的个性 马克思恩格斯 施蒂纳
下载PDF
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析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论”的思想史论据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顺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4,共8页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两条道路说"出发,在确认马克思"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中的主导地位和他"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道路对"第二次转变"的积极作用。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和他的《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成》一文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他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第一次转变"和"恩格斯独特道路"的意义。广松涉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有其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形成史 广松涉 两次转变 两条道路
下载PDF
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顺良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1-57,共7页
马克思主义范式分化出三种具体解释模式,"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重蹈了"实证科学范式"与"新形而上学范式"的覆辙,而"苏联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更是退回到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范式分化出三种具体解释模式,"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重蹈了"实证科学范式"与"新形而上学范式"的覆辙,而"苏联马克思主义解释模式"更是退回到前科学的"旧形而上学范式"。作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演化过程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是,在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整合成为当今方法论"显学"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科分化与整合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同充分注意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范式 学科分化 多学科整合
下载PDF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对《大纲》解读的两个“贯穿”和一个拒斥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顺良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我们认为,望月对上述诸文本的解读都是偏颇的,有必要逐一加以辨正。由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望月立论的核心依据,本文首先就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进行澄清,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所谓"依赖关系"史论,二是所谓"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望月对所谓"异化统治论"的拒斥。我们认为,只有清除望月对这三个问题的曲解,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在该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社会形式理论 依赖关系史论 劳动与所有的同一性 剩余劳动和自由时间
下载PDF
本体论的终结:论实践的中介性质和地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顺良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前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已集中到唯物论与实践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讨论深化的标志,也是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新建构的关键。但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阻碍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成为实现唯物的实践观和实践的唯物论之间... 目前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已集中到唯物论与实践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讨论深化的标志,也是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新建构的关键。但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却阻碍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成为实现唯物的实践观和实践的唯物论之间内在统一的绊脚石。不仅“物质本体论”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唯物论 思维方式 实践哲学 中介性质 旧唯物主义 实践论
下载PDF
从人类自我意识的演进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顺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3-50,共8页
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一部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问题上的矛盾深化和困境升级的历史:从古代直观人性时产生的有限与无限、同一与对立之间的矛盾,到近代人... 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一部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问题上的矛盾深化和困境升级的历史:从古代直观人性时产生的有限与无限、同一与对立之间的矛盾,到近代人的固有本性与人的应有本质之间的矛盾,再到现代人的存在问题上能动性与受动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人的问题似乎成了千古聚讼之谜。只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和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确立,才真正为这三类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性 人的本性 人的本质 人的存在 实践活动
下载PDF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顺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之争 东方文化主义 全盘西化论 中国本位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与西方生态哲学的比较研究——以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顺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7-160,共4页
戴维.埃伦费尔德的《人道主义的僭妄》,是西方生态主义由经验研究发展到从哲学世界观高度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反思的代表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同以埃伦费尔德为代表的西方生态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生态保... 戴维.埃伦费尔德的《人道主义的僭妄》,是西方生态主义由经验研究发展到从哲学世界观高度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反思的代表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同以埃伦费尔德为代表的西方生态哲学之间的根本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生态保护的哲学基础、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和实现生态平衡的实践对策三个方面。只有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坚持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提升,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真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 西方生态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