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清中IL-6、IL-8、VEGF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乃可 何红翠 +1 位作者 岑岭 万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116-116,121,共2页
过敏性紫癜(HSP)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非血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疼痛、腹痛及肾脏的症状[1]为探讨炎症因子对发病机制及免疫指标的关系,作者检测了过敏性紫癜儿童患者血清水平中白素-6(IL-6)、白介素-8(IL-8)、血管内皮生长因的水平现... 过敏性紫癜(HSP)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非血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疼痛、腹痛及肾脏的症状[1]为探讨炎症因子对发病机制及免疫指标的关系,作者检测了过敏性紫癜儿童患者血清水平中白素-6(IL-6)、白介素-8(IL-8)、血管内皮生长因的水平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白介素-6 白介素-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VAD方案联合小剂量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姜乃可 陈涛 杨建和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570-571,共2页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VAD方案 反应停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姜乃可 周民 +2 位作者 杨建和 王友良 钱科卿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5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表达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 0例肝细胞癌和 2 5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 ,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记录肝细胞癌组临床特征 ,与血清V...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表达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 0例肝细胞癌和 2 5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 ,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记录肝细胞癌组临床特征 ,与血清VEGF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细胞癌组血清VEGF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肿瘤的生长方式对VEGF的表达有重要意义 (P <0 0 5 ) ;伴有远处转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5 ) ,TNM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浓度也明显高于TNMⅠ、Ⅱ期患者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肝细胞癌 血清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中血清β_2-MG表达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姜乃可 韦国桢 +3 位作者 陈涛 杨建和 周民 肖溶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997-997,共1页
目的:探讨血清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β2-MG的含量,比较多发性骨髓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骨髓瘤组不同分期之间的血清β2-MG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Ⅰ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 目的:探讨血清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β2-MG的含量,比较多发性骨髓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骨髓瘤组不同分期之间的血清β2-MG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Ⅰ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多发性骨髓瘤组Ⅱ、Ⅲ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性骨髓瘤各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β2-MG水平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Β2-MG
下载PDF
小剂量5-Fu持续静注治疗晚期腺癌32例疗效观察
5
作者 姜乃可 《广西医学》 CAS 2000年第5期1030-1031,共2页
关键词 晚期腺癌 药物疗法 5-FU 持续静脉输注
下载PDF
改良MTT比色法药敏试验指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建和 姜乃可 +2 位作者 钱科卿 陈涛 王友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改良MTT比色法 药敏试验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学治疗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涛 肖溶 +2 位作者 杨建和 姜乃可 周民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MDS患者的性别、年龄、WHO(2001)分类、诊断时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染色体核型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与生存期的关系,对相关因素进行多项Logis...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MDS患者的性别、年龄、WHO(2001)分类、诊断时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染色体核型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与生存期的关系,对相关因素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8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不同性别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之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HO分类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诊断时不同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其中位生存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染色体核型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IPSS分期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时血小板计数、WHO分型、染色体核型以及IPSS分组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MDS患者的年龄、WHO分类、诊断时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不同的染色体核型及IPSS分期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而诊断时血小板计数、WHO分型、染色体核型以及IPSS分组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预后因素 中位生存期
下载PDF
MTT药敏试验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建和 姜乃可 +2 位作者 陈涛 赵英豪 张蔚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307-308,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治疗个体化化疗方案。方法 从 2 1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中分离出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 ,用MTT法检测柔红霉素、高三尖杉酯碱、阿克拉霉素、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足叶乙苷、鬼臼噻吩甙、...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治疗个体化化疗方案。方法 从 2 1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中分离出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 ,用MTT法检测柔红霉素、高三尖杉酯碱、阿克拉霉素、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足叶乙苷、鬼臼噻吩甙、羟基喜树碱、甲氨喋呤等九种单药药敏试验 ,并参照药敏试验制定化疗方案 ,进行化疗。结果  2 1例患者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敏感者 16例占 76 2 % ,九种药物均耐药者5例占 2 3 8%。 16例接受药敏指导下化疗 ,6例完全缓解 (CR) ,CR率 37 5 % ,4例部分缓解 (PR) ,PR率2 5 % ,有效率 6 2 5 %。总符合率 81 3% ,阳性符合率 84 6 % ,阴性符合率 6 6 7%。结论 MTT药敏试验对于老年急性白血病选择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白血病 MTT药敏试验 化学治疗
下载PDF
造血调控因子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溶 陈涛 +3 位作者 周民 杨建和 姜乃可 张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24-1127,共4页
为了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3种调控因子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相关资料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6例初诊未治AML患者体... 为了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3种调控因子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相关资料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6例初诊未治AML患者体内调控因子TGFβ1、TNFα和LIF的血浆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抽取患者肝素抗凝的骨髓液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和染色体核型(MIC)检测。结果表明:18例正常对照组TGFβ1、TNFα和LIF血浆浓度分别为8.23±3.12g/ml、5.86±3.05pg/ml、2.78±1.22pg/ml;而66例AML患者TGFβ1、TNFα和LIF血浆浓度均明显增高,分别为13.08±9.77ng/ml、10.67±15.11pg/ml、4.23±4.73pg/ml;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0.05)。AML的FAB各亚型中,3种调控因子的表达呈不均一性,其中LIF血浆浓度在M5型患者异常高表达(7.14±6.62pg/ml);TNFα血浆浓度在M4型和M3型患者中异常高表达,尤其在M4患者血浆中TNF-α浓度很高;TGFβ1血浆浓度在M6型和M2型患者中较高。3种调控因子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TGFβ1血浆浓度在低危组表达最低,为10.45±4.73ng/ml;中危组表达最高,为16.13±13.76ng/ml,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另2种因子在染色体核型不同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ML患者中调控因子TGFβ1、TNFα和LIF表达均见增高,其中TGFβ1水平与染色体核型不同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血病抑制因子
下载PDF
巨幼细胞贫血95例临床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建和 肖溶 +2 位作者 晁红颖 陈涛 姜乃可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特点。方法:对95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26.2%有巨幼细胞贫血病史。有明确素食、偏食者33例(34.7%),有酗酒史者16例(16.8%)。曾行部分... 目的:探讨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特点。方法:对95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26.2%有巨幼细胞贫血病史。有明确素食、偏食者33例(34.7%),有酗酒史者16例(16.8%)。曾行部分或全胃切除术者12例(12.6%),有胆囊手术病史者8例(8.4%)。合并糖尿病者15例(15.8%),伴胆结石、胆囊炎者18例(18.9%)。临床症状以胃纳差、乏力多见,体征以镜面舌为特征,血常规有两系或三系减少,伴血小板减少者4例(4.2%),22例表现为单纯血红蛋白降低(23.2%),伴白细胞减少者23例(24.2%),全血细胞减少者46例(48.2%)。血清乳酸脱氢酶122.4-3 575.4 U/L,平均(978.0±691.6)U/L,正常者8例(8.4%),〉240 U/L者87例(91.6%)。血清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为主)升高54例(56.8%)。95例患者中血清叶酸降低者3例,正常者63例,增高者29例;维生素B12水平降低者50例,正常者21例,增高者24例;叶酸、维生素B12两项均降低者1例,两项均正常者13例,两项均增高者13例。结论:正确认识巨幼细胞贫血的早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对有胆囊病变、胃切除、素食、糖尿病患者应个体化维持治疗以避免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幼细胞贫血 叶酸 维生素B12
下载PDF
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和预后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祝霞 姜乃可 +2 位作者 晁红颖 岑岭 周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6-248,共3页
目的:对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细胞遗传学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所有DLBCL患者的石蜡组织进行p53、bcl-2、bcl-6及c-myc基因的检测,对其进行阳性率比较。以3例... 目的:对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细胞遗传学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所有DLBCL患者的石蜡组织进行p53、bcl-2、bcl-6及c-myc基因的检测,对其进行阳性率比较。以3例正常的扁桃体组织的石蜡切片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经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筛选,DLBCL患者的P53蛋白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53蛋白检测为阳性者死亡风险高于p53蛋白检测为阴性者。结论:p53蛋白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可对DLBCL的预后进行准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遗传学 P53 预后
下载PDF
血小板平均体积测定在肿瘤化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友良 周民 +3 位作者 陈涛 杨建和 姜乃可 王苏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20-21,共2页
目的了解化疗后骨髓受抑和恢复期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情况,以便确定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早期指标。方法用雅培CELL-DYNR1700血球分析仪对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MPV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同时测定白细胞数值。结果化疗后骨髓明显受... 目的了解化疗后骨髓受抑和恢复期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情况,以便确定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早期指标。方法用雅培CELL-DYNR1700血球分析仪对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MPV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同时测定白细胞数值。结果化疗后骨髓明显受抑,造血功能开始恢复时,MPV为最大值(12.20±2.11fl)。结论MPV可作为化疗后骨髓功能恢复的比较敏感的早期指标,MPV的动态变化,结合白细胞、血小板的观察,有利于指导化疗方案及化疗后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平均体积 骨髓功能 化疗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L-6水平的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民 肖溶 +5 位作者 岑岭 陈涛 杨建和 姜乃可 章艳 王锡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33-1435,1443,共4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IL-6的含量与其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IL-6的含量与其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系,及对病情预后判断的预测意义。结果:MM患者血清中的VEGF及IL-6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Ⅰ期、Ⅱ期MM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01),Ⅰ期与Ⅱ期患者间血清VEGF含量亦呈显著性差异(P<0.001);随着临床分期增加,MM患者血清IL-6水平呈递增趋势,各期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L-6及VEGF水平在临床参数Hb、β2-MG异常组高于其正常组(P<0.05),提示与瘤细胞负荷相关。结论: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和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6可能与MM的疾病进程有关,其水平升高是MM的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IL-6
下载PDF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遗传学与生存期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涛 周民 +5 位作者 岑岭 肖溶 杨建和 姜乃可 章艳 陆静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6-858,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生存期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后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SPSS软件分析自1998年1月~2007年12月的40例老年MD... 目的:研究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生存期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后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SPSS软件分析自1998年1月~2007年12月的40例老年MDS患者的WHO分类、染色体核型类型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40例发现异常核型22例,发生率55.0%(22/40)。异常类型5种:3例+8;3例-7;4例5q-;8例7q-;4例20q-;其中8例有两种以上染色体异常。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不同核型组的中位生存期:正常核型组为18个月,5q-组为48个月,-7、7q-组为12个月,其它核型异常组为30个月。按WHO分类,各组中位生存期:RA型为35个月,RARS型为48个月,RAEB1为17个月,RAEB215个月。结论:5q-、-7、7q-是老年MDS中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伴有5q-核型异常的染色体预后较好,而伴有-7、7q-核型异常的染色体预后不良。细胞遗传学在老年MDS的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 生存期
下载PDF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洁 周民 +2 位作者 晁红颖 姜乃可 卢绪章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6期4-7,共4页
目的综合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患者DNMT3A、FLT3-ITD、NPM1等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初步探讨AML-M5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NPM1基因12号外显子、c-KIT基因8、17号... 目的综合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患者DNMT3A、FLT3-ITD、NPM1等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初步探讨AML-M5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NPM1基因12号外显子、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DNMT3A热点突变、CEBPA全部编码区及FLT3基因14、15号外显子中ITD的突变发生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LL重排发生情况;多重PCR检测29种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发生情况。结果①82例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7.80%(31/82),其中涉及11q23者占48.39%(15/31)。15例11q23异常患者经FISH检测均发现MLL重排阳性,该组患者平均年龄47.1岁,平均外周白細胞水平59.03×10^9/L,经常规化疗方案诱导后完全缓解(CR)率40.00%(6/15)。其他异常核型占51.61%(16/31),平均年龄32.3岁,平均外周白细胞水平13.41×10^9/L,CR率为56.25%(9/16)。正常核型51例,平均年龄43.3岁,平均外周白细胞水平42.74×10^9/L,CR率为76.47%(39/51)。不管何种染色体核型异常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核型患者CR率高于11q23异常患者(P〈0.05)。②70例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的AMLM5患者中,48.57%的患者具有一种及以上基因突变,依次为FLT3-ITD(30.00%)、DNMT3A(24.29%)、NPM1(17.14%)、CEBPA(8.57%)、c-KIT(1.43%)。③正常核型中基因突变比例明显高于11q23重排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突变发生年龄、性別及CR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11q23是AML-M5患者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伴此种异常者预后不良。基因突变的总发生率48.75%,以FLT3-ITD突变多见,而CEBPA、c-KIT基因突变则是AML-M5中较少见的基因异常,突变在正常核型患者中常见,其与临床特点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突变基因 核型
下载PDF
BCL-2、BCL-6及p53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章艳 贾祝霞 +5 位作者 卢绪章 姜乃可 何金媛 姜玉 岑岭 周民 《右江医学》 2013年第5期650-652,F0004,共4页
目的分析BCL-2、BCL-6及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80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结石蜡组织进行BCL-2、BCL-6及p53基因的检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预后因素,卡普兰曲线估计生存率和创建... 目的分析BCL-2、BCL-6及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80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结石蜡组织进行BCL-2、BCL-6及p53基因的检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预后因素,卡普兰曲线估计生存率和创建曲线。结果 BCL-2阳性患者相对于阴性患者赋予的相对风险是6.237(P=0.041);p53缺失患者相对于非缺失患者相比赋予的相对风险是10.885(P=0.024);BCL-6基因异常的患者相对于非异常患者赋予相对风险是7.125(P=0.052)。p53及BCL-2基因异常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正常患者(P<0.001vs P=0.012)。而BCL-6基因异常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正常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426)。结论 DLBCL患者的BCL-2及p53基因异常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对DLBCL的BCL-2及p53表达进行检测有利于对其预后进行准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CL-2 BCL-6 p53 预后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建和 陈涛 +1 位作者 周民 姜乃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464-465,493,共3页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水平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NHL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水平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NHL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49例初诊NHL患者的血清VEGF为(215.26±109.83)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8.46±24.67)pg/mL,P<0.05。31例患者取得缓解或部分缓解,治疗前VEGF水平(205.79±112.47)pg/mL,缓解后VEGF水平(95.79±52.47)pg/mL,治疗前、缓解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缓解后复发时VEGF水平(225.41±97.35)pg/mL,与初诊者血清VEGF水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与NH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对NHL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采用不同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染色体分析的比较
18
作者 周民 岑岭 +2 位作者 薛永权 姜乃可 陈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0-85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影响。方法:以25例随访诊治的MM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并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经直接法、24h短期培养法及添加白细胞介素6(IL-6)10ng/ml的72h培养法后再进行...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影响。方法:以25例随访诊治的MM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并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经直接法、24h短期培养法及添加白细胞介素6(IL-6)10ng/ml的72h培养法后再进行R显带分析。以10例明确诊断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结果:2例标本3组培养法中常规核型分析均未见分裂相或分裂相少且质量较差;其余23例标本均在各组见可分析分裂相。可分析的23例患者中直接法组均未检出异常核型;24h短期培养法组检出异常核型2例;添加细胞因子的72h培养法组检出异常核型5例。经确切概率法检验,添加细胞因子组的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直接法组(P=0.048);而与24h短期培养法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79)。统计学分析证实异常核型的检出与患者骨髓浆细胞水平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显著相关。对照组均未检出异常核型。结论:延长培养时间并添加细胞因子可以提高MM患者异常核型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核型 临床因素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VEGF及p53抗体的表达研究
19
作者 周民 肖溶 +4 位作者 陈涛 杨建和 姜乃可 章艳 王锡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52-1053,1065,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抑癌基因p53蛋白抗体的表达,分析两者间关系及与对CML疾病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CML患者血清中VEGF及p53抗体的...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抑癌基因p53蛋白抗体的表达,分析两者间关系及与对CML疾病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CML患者血清中VEGF及p53抗体的含量,并观察两者与CML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CML患者血清中的VEGF为(326.6±127.15)pg/ml、p53抗体为(0.467±0.09)pg/ml,两者含量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01);同时CML慢性期患者的血清VEGF和p53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急变期患者(P<0.05)。结论: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和抑癌基因p53蛋白抗体的表达与CML的疾病进程有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性,提示p53蛋白可能参与调节VEGF通路,两者高表达可预示CML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53抗体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VEGF及p53抗体的表达研究
20
作者 周民 肖溶 +4 位作者 陈涛 杨建和 姜乃可 章艳 王锡清 《常州实用医学》 2008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抑癌基因p53蛋白抗体的表达,分析两者间关系及与对CML疾病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CML患者血清中VEGF及p53抗...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抑癌基因p53蛋白抗体的表达,分析两者间关系及与对CML疾病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20例CML患者血清中VEGF及p53抗体的含量,并观察两者与CML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CML患者血清中的VEGF为326.6±127.15pg/ml、p53抗体为0.467±0.09pg/ml,两者含量均较正常人(VEGF、p53抗体分别为85.23±40.12pg/ml、156±0.06pg/ml)明显升高(P〈0.001);同时CML慢性期患者的血清VEGF和p53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急变期患者(P〈0.001)。结论 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和抑癌基因p53蛋白抗体的表达与CML的疾病进程有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性,提示p53蛋白可能参与调节ⅦGF通路,两者高表达可预示CML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53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