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路径及方法——在“规范”与“描述”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被引量:3
1
作者 姜善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3,共8页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论证"。在规范的限度之外,正是具体生动的描述的"定位"得以合理存在的生长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需要保持"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规范"确定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描述"则使研究过程保持具体和生动的史实资料细节的充实及语言的丰富性与思想性,在具体阐述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抽象空洞的简单化论理。"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补充、渗透和制约的态势,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实质性建构的两大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规范” “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