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比较
1
作者 王有为 杨建 +2 位作者 李德新 姜士超 曲昌锋 《当代医学》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7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9)和非糖尿病组(n=...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7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9)和非糖尿病组(n=43)。分析感染原因、感染间隙,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感染细菌分布、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72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最多,占比66.7%,其次为腺源性,占比15.3%;两组感染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例感染患者中,颌下间隙感染最多,占比37.5%,其次为颊间隙,占比31.9%;两组感染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例感染患者中,行脓肿切开51例,占比70.8%;其中糖尿病组占比65.5%,非糖尿病组占比74.4%,两组脓肿切开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例脓肿切开患者中,检出感染细菌30例,检出率58.8%;感染细菌以链球菌为主,占比25.5%。糖尿病组感染细菌12例,占比40.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占比最多(21.1%);非糖尿病组感染细菌18例,咽峡链球菌感染占比最多(15.6%);两组感染细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感染累计间隙多于非糖尿病组,颌面部肿胀范围大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住院时间长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道梗阻、纵隔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合并糖尿病时,患者颌面部感染程度更重、住院时间更长且并发症更多,给予合理治疗可控制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下载PDF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姜士超(综述) 倪庆宾(审校)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humerus,SFH)约占所有儿童骨折的16%,占儿童肘部骨折的2/3.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占98%~99%.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目前临床难点之一.现就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肘内翻 并发症 肘部骨折 屈曲型 伸直型
下载PDF
桡骨头假体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易 欧阳元明 +1 位作者 姜士超 范存义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90-294,共5页
桡骨头是肘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维持前臂轴向稳定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并且参与对抗肘部外翻应力。对于难以修复的MasonⅢ和Ⅳ型骨折、恐怖三联征和Essex-Lopresti损伤,桡骨头置换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桡骨头假体... 桡骨头是肘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维持前臂轴向稳定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并且参与对抗肘部外翻应力。对于难以修复的MasonⅢ和Ⅳ型骨折、恐怖三联征和Essex-Lopresti损伤,桡骨头置换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桡骨头假体类型是单、双极组配式假体,新型材料的热解碳假体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并未广泛应用。正确把握桡骨头置换术适应证、禁忌证,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文就桡骨头假体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假体 置换 桡骨头骨折 肘关节脱位
下载PDF
经改良腓骨小头上入路L型钢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智勇 姜士超 +1 位作者 徐鹏 穆卫东 《骨科》 CAS 2022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单一L型钢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3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23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4... 目的探讨单一L型钢板治疗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3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收治的23例累及后外侧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40.5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10例,交通事故10例,重物挤压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病人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72 h,入院至手术时间为3~14 d。均采用改良的腓骨小头上入路,骨折复位后L型钢板固定,一期处理合并前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American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3 min(45~7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22 m L(55~150 m L),平均随访时间为16.1个月(11~20个月)。X线复查结果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17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度为0°~35°,膝关节屈曲度为100°~150°,HSS评分平均为92.2分(81~100分)。结论单一L型钢板可以同时有效地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及外侧骨折块,手术操作简便,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外侧骨折 后外侧髁 L型钢板
下载PDF
肌腱粘连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姜士超 刘珅 范存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3-636,共4页
目的综述肌腱粘连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肌腱粘连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肌腱粘连发生的分子机制主要与TGF-β1、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的过表达有关。目前预... 目的综述肌腱粘连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肌腱粘连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发生机制及预防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肌腱粘连发生的分子机制主要与TGF-β1、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的过表达有关。目前预防肌腱粘连的方法主要包括应用药物、屏障、优化康复训练及基因治疗等。以上方法虽然在实验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证实。结论进一步探究肌腱粘连发生的机制和预防方法,促进临床转化应用,对临床预防肌腱粘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机制 预防
原文传递
肱骨远端移位与提携角变化相关性的三维CT测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姜士超 倪庆宾 +1 位作者 李庆浩 张其海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9-523,共5页
目的建立肱骨髁上骨折体外模型,通过3DCT测量、实测、公式推导三种方法观察肱骨远端移位情况与提携角变化,并分析结果,验证3DCT测量的准确性,明确肱骨远端移位与提携角变化相关性。方法经防腐处理的小儿离体上肢20具,制成肱骨髁上... 目的建立肱骨髁上骨折体外模型,通过3DCT测量、实测、公式推导三种方法观察肱骨远端移位情况与提携角变化,并分析结果,验证3DCT测量的准确性,明确肱骨远端移位与提携角变化相关性。方法经防腐处理的小儿离体上肢20具,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分别为水平横断和斜型横断(前低后高),调整模型至标准前后位在x线下分别测量内旋、内倾、内旋加内倾三种情况下提携角的变化,同样在3DCT技术下模拟上述模型内旋、内倾、内旋加内倾三种情况下提携角的变化,对比研究实测、3I)CT模拟和测量、理论公式推导的结果,验证3DCT测量及公式推导的准确性,明确肱骨远端移位与肘关节提携角的相关性。结果无论是体外实测、3IX;T测量与公式推导,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是水平横断还是斜型横断,内倾、内旋、内倾加内旋都与提携角的变化成负相关(P〈0.01),内移与提携角无相关性。结论肱骨远端移位与提携角变化的3DCT测量方法是可靠的。建立肱骨远端移位与提携角变化的理论公式,有助于通过数学模型预测提携角的变化。内倾、内旋是引起提携角减小的主要因素。建立一种3DCT复位的模型,可以为肱骨髁上骨折的复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成像 三维 模型 理论
原文传递
可吸收膜联合口服塞来昔布防止兔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帅 姜士超 范存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oly(1-lacticacid)-polyethylene goycol,PELA]可吸收膜与口服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预防兔肌腱粘连、降低局部炎症的有效性。[方法]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三组。制备...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oly(1-lacticacid)-polyethylene goycol,PELA]可吸收膜与口服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预防兔肌腱粘连、降低局部炎症的有效性。[方法]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三组。制备双后足第3趾屈肌腱损伤模型:A组原位缝合作为对照,B组采用防粘连膜包裹肌腱损伤区,C组应用防粘连膜并术后口服塞来昔布[10mr/(kg·d)]。术后3周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肌腱功能评价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3周后,肉眼下:A组腱周大量致密粘连组织,锐性分离困难;B组中度粘连,锐性分离见肌腱表面“假鞘”覆盖;C组仅少量粘连,“假鞘”薄,钝性可完全分离。镜下,C组断端愈合良好,腱周粘连少,局部炎细胞少于其他组。肌腱屈曲总角度:C组优于B组,A组最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示三组最大抗拉力无明显差异。[结论]PELA可吸收膜联合口服塞来昔布能有效防止肌腱粘连,抑制局部炎症,为防止肌腱粘连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可吸收膜 塞来昔布
原文传递
细胞片工程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帅 范存义 +1 位作者 姜士超 刘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组织工程最早由Langer和Vacanti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修复损伤的组织或器官,现已在骨、软骨、大血管、皮肤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然而,随着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原有技术的弊端日... 组织工程最早由Langer和Vacanti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修复损伤的组织或器官,现已在骨、软骨、大血管、皮肤等领域取得了成功。然而,随着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原有技术的弊端日益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片工程 组织工程 温敏性培养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