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夹尾刺激影响大鼠心血管活动的心理生理学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汪俊 吕桃 +4 位作者 傅雨晨 姜天仪 郑蒙蒙 王邦安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建立检测夹尾刺激影响大鼠心血管活动的心理生理学同步记录技术,为相关应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基础性实验资料。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经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后,进行痛情绪相关核团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 目的:建立检测夹尾刺激影响大鼠心血管活动的心理生理学同步记录技术,为相关应激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基础性实验资料。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经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后,进行痛情绪相关核团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和心血管中枢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电活动的同步记录,同时监测心电、呼吸肌肌电、皮肤电导、体温等生理指标,并对夹尾刺激引起的反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夹尾刺激提高了BLA和RVLM的放电频率(n=20)、心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之LF/HF的比值,以及呼吸频率和呼吸肌肌电幅值(n=16,配对t检验,P<0.01),但皮肤电导和体温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夹尾刺激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可能涉及脑内痛情绪相关核团BLA和心血管中枢RVLM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外侧杏仁核 心血管中枢 心率变异性 痛觉 心理生理学
下载PDF
30~40岁年龄段人格特点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影响
2
作者 邵姚君 袁佳 +4 位作者 冯佳伟 刘莉 姜天仪 汪萌芽 黄宏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3517-3518,共2页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30~40岁未发病时人格特质是否与AD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方法在芜湖、安庆各大综合性医院、养老院及社区收集65岁及以上确诊的AD病人40例为AD组,采用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简化版(NEOFFI),让长期照顾病人的家属...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30~40岁未发病时人格特质是否与AD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方法在芜湖、安庆各大综合性医院、养老院及社区收集65岁及以上确诊的AD病人40例为AD组,采用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简化版(NEOFFI),让长期照顾病人的家属针对病人发病前30~40岁年龄段的人格特点进行他评调查,从神经质性、开放性、外向性、严谨性、宜人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同时收集44名65岁及以上健康老人(正常组)的30~40岁年龄段人格特点的调查结果。结果 AD组被试神经质性、宜人性、严谨性高于正常组,而开放性,外向性均低于正常组;其中宜人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5,P=0.014)。相关性分析也显示AD发病与宜人性正相关(r=0.267,P=0.01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宜人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29,P=0.007);而开放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36,P=0.015)。结论 AD患者30~40岁未发病时的人格特点中宜人性分数高与AD日后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简化版(NEO-FFI)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生物节律紊乱对大鼠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森 姚卫东 +3 位作者 管慧莲 刘莉 姜天仪 汪萌芽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8-440,共3页
目的 评价生物节律紊乱对大鼠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近日节律夜间给药组(CN组)、近日节律日间给药组(CD组)、生物节律紊乱夜间给药组(BN组)和生物... 目的 评价生物节律紊乱对大鼠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近日节律夜间给药组(CN组)、近日节律日间给药组(CD组)、生物节律紊乱夜间给药组(BN组)和生物节律紊乱日间给药组(BD组).CN组和CD组于12h光照(7:00-19:00)/12 h黑暗(19:00-7:00)交替的实验箱饲养2周;BN组和BD组于24 h光照的实验箱中饲养2周.CN组和BN组分别于14:00时腹腔注射异丙酚75mg/kg;CD组和BD组分别于22:00时腹腔注射异丙酚75 mg/kg.记录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并于翻正反射恢复后20 min时,测定认知功能,分别于学习训练后6、12、24和48 h时,记录被动回避潜伏期.结果 与CN组比较,CD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缩短,学习训练后12 h时被动回避潜伏期延长,BN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学习训练后12和24 h时被动回避潜伏期均缩短(P<0.05或0.01);与CD组比较,BD组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训练后24 h时被动回避潜伏期缩短(P<0.05);BN组与BD组间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和被动回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节律紊乱可抵消近日节律对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节律 二异丙酚 清醒镇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