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藏喀喇浩特出土西夏擦擦考略
1
作者 姜宇钦 杨旦春 《西夏研究》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1923年11月,由兰登·华尔纳带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喀喇浩特古城遗址采集到一批擦擦,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Fogg Museum),在入藏时多被误断为唐代或公元9世纪等,其中有117件采集自喀喇浩特、4件采集地点不明。将这批出土于... 1923年11月,由兰登·华尔纳带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喀喇浩特古城遗址采集到一批擦擦,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Fogg Museum),在入藏时多被误断为唐代或公元9世纪等,其中有117件采集自喀喇浩特、4件采集地点不明。将这批出土于喀喇浩特古城遗址的擦擦归入西夏遗物的研究范畴,对其进行图像、类型、梵字密咒、装藏等情况的释录工作,可为研究西夏擦擦的“粉本”来源以及区分西夏新样擦擦等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浩特 西夏擦擦 图像特征 装藏 梵字密咒
下载PDF
古代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的汉、藏名称探源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宇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习俗约公元5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汉、藏两地同源异名的模印佛教造像系统,其汉地名称在古代文献中有小窣堵波、泥制底、脱佛、脱塔等,而敦煌藏文发愿文则为"sa tsha"和"ce t... 小型泥质模印佛教造像习俗约公元5世纪自印度传入中国,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汉、藏两地同源异名的模印佛教造像系统,其汉地名称在古代文献中有小窣堵波、泥制底、脱佛、脱塔等,而敦煌藏文发愿文则为"sa tsha"和"ce tī"。尽管称谓不同,但汉、藏两种文字的早期名称在描述小型模印佛教造像的材质、工艺和表现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文章结合古代汉、藏文文献以及相关的考古资料,就古代小型模印佛教造像的汉、藏名称在使用和论述中出现的存疑之处试做梳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模印佛教造像 名称 擦擦 同源异名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水印木刻版画复刻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宇钦 《西部皮革》 2019年第8期123-124,共2页
始于晚明时期的中国传统水印木刻技法,为中国古代版画的多版套色技艺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因技术工艺环节的复杂等因素致使其未能在现代版画创作中得以推广,本文以传统饾版水印技法的复刻实践为例,尝试以工艺改良的方式在现代版画创作... 始于晚明时期的中国传统水印木刻技法,为中国古代版画的多版套色技艺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但因技术工艺环节的复杂等因素致使其未能在现代版画创作中得以推广,本文以传统饾版水印技法的复刻实践为例,尝试以工艺改良的方式在现代版画创作中更好的将这一传统版画技艺传承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水印木刻 饾版 复刻
下载PDF
敦煌博物馆藏“梵文沙符”图像、陀罗尼与功用考述
4
作者 姜宇钦 王小维 《西夏学》 2021年第2期338-350,共13页
敦煌博物馆藏“元代梵文沙符木刻版”,馆方展签信息显示其为元代印沙佛事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印版。通过对该“沙符”图像及梵文密咒内容辨识,并结合图像风格特征、梵文陀罗尼字体及组合特征、敦煌印沙佛文等社邑类文献的成文时间,以及相... 敦煌博物馆藏“元代梵文沙符木刻版”,馆方展签信息显示其为元代印沙佛事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印版。通过对该“沙符”图像及梵文密咒内容辨识,并结合图像风格特征、梵文陀罗尼字体及组合特征、敦煌印沙佛文等社邑类文献的成文时间,以及相关西夏捺印佛图经咒遗存等线索间的互证梳理,笔者认为该“沙符”很可能是一件敦煌地区在西夏中晚期至元初印制佛图经咒的捺印印版,反映出河西地区在夏元时期对藏传佛教尊像组合、图像仪轨改造后的独特性,以及梵文陀罗尼用字特征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文沙符 陀罗尼 捺印佛图经咒 夏元时期
下载PDF
甘肃红城感恩寺大雄宝殿平棋曼荼罗考述
5
作者 杨旦春 姜宇钦 《藏学学刊》 2021年第2期254-272,463,共20页
甘肃红城感恩寺是庄浪河流域所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早期建筑群落,寺内大雄宝殿所存85幅平棋曼荼罗均属于建寺之初的原作,较为完整地保持了早期风貌。感恩寺平棋绘画在风格上显现出对14-15世纪流行于西藏夏鲁寺、江孜白居寺绘画的继承,是明... 甘肃红城感恩寺是庄浪河流域所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早期建筑群落,寺内大雄宝殿所存85幅平棋曼荼罗均属于建寺之初的原作,较为完整地保持了早期风貌。感恩寺平棋绘画在风格上显现出对14-15世纪流行于西藏夏鲁寺、江孜白居寺绘画的继承,是明代西藏绘画东向发展的历史见证,为明代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虽然明代汉藏文化交界地带普遍存在以曼荼罗装饰平棋天花的习惯,但感恩寺大雄宝殿所存曼荼罗在题材的选择、排列布局上与大通河流域的妙因寺多吉强殿更为接近,两处遗存以密集金刚三十二尊曼荼罗为主题进行主尊互换的特征体现了明代大通河、庄浪河流域独特的文化传承和信仰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鲁寺 曼荼罗 汉藏文化交流 大雄宝殿 建筑群落 妙因寺 江孜白居寺 感恩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