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侧C_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姜宗圆 王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2年第4期226-227,共2页
关键词 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 研究进展 显微解剖 肢体
下载PDF
腓骨固定在严重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丁国正 姜宗圆 刘平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腓骨固定在严重胫腓骨粉碎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治疗80例严重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54例,女26例;年龄12~76岁,平均34.5岁。42例仅固定胫骨,38例同时固定胫腓骨。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 目的:探讨腓骨固定在严重胫腓骨粉碎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治疗80例严重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54例,女26例;年龄12~76岁,平均34.5岁。42例仅固定胫骨,38例同时固定胫腓骨。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肢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随访2年以上,42例仅固定胫骨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7.3个月,发生并发症16例,患肢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8.6%和71.4%;38例固定胫腓骨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发生并发症2例,患肢膝、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5.9%和9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严重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固定胫腓骨可简化手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减少畸形愈合,降低并发症和获得更好的患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严重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腓骨固定 作用
下载PDF
两种常用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夏良政 徐宏光 +2 位作者 姜宗圆 王姚斐 谢加兵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9期702-704,共3页
目的探讨Denis和Gertzbein分类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急性胸腰椎骨折的X线片和CT提供给10位骨科医生,用Denis和Gertzbein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3个月后再分类。用Kappa(k)指数评价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信度。结... 目的探讨Denis和Gertzbein分类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急性胸腰椎骨折的X线片和CT提供给10位骨科医生,用Denis和Gertzbein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3个月后再分类。用Kappa(k)指数评价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信度。结果Denis四类型观察者间的平均Kappa(k)指数为0·588,16亚型为0·342;Gertzbein三类型为0·603,9亚型为0·420。Denis四类型观察者内的平均Kappa(k)指数为0·706,16个亚型为0·432;Gertzbein三类型为0·746,9亚型为0·511。结论Denis和Gertzbein分类系统都只呈中等程度的相符性和可重复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和腰椎骨折 分类系统 观察者信度
下载PDF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其纯 丁国正 +2 位作者 黄德刚 姜宗圆 徐祝军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3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共施行盘状半月板手术22例,其中部分切除成形术14例,次全切除术6例,完全切除术2例。结果:平均随访10月,效果优良者18例(优良率81.8%),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行盘状半...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共施行盘状半月板手术22例,其中部分切除成形术14例,次全切除术6例,完全切除术2例。结果:平均随访10月,效果优良者18例(优良率81.8%),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行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能保留部分半月板的优点,是目前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半月板 关节镜下 膝关节 损伤 成形术 部分切除 并发症 手术治疗 次全切除术 完全切除
下载PDF
椎弓根固定加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国正 姜宗圆 徐宏光 《解剖与临床》 2008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5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5例,Ⅱ度滑脱17例,Ⅲ...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5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5例,Ⅱ度滑脱17例,Ⅲ度滑脱3例。L3滑脱3例,L4滑脱16例,L5滑脱6例。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1月。25例术后症状均消失,X片显示完全复位11例,部分复位10例,未复位4例。1例术后出现健侧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2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愈合。植骨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Cage下沉及移位。根据Steffe方法评定临床结果,优13例、良8例,优良率84%。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和360°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椎板减压 内固定 融合
下载PDF
创伤性浮膝45例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王凌挺 徐宏光 +5 位作者 王弘 刘平 丁国正 黄德刚 姜宗圆 宣华兵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总结45例创伤性浮膝治疗的经验,探讨创伤性浮膝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6月~2005年4月共收治45例浮膝损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治疗方法分为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将两组的疗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经过... 目的:总结45例创伤性浮膝治疗的经验,探讨创伤性浮膝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6月~2005年4月共收治45例浮膝损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治疗方法分为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将两组的疗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经过0·5~6年的随访(平均2.7年),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者优良率为92%,非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优良率为75%。统计分析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其疗效、预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创伤性浮膝是一种重度不稳定损伤,在治疗中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并结合CPM,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总体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浮膝 内固定 交锁髓内钉
下载PDF
环锯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丁国正 姜宗圆 杨立利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比较环锯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颈椎病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2年长征医院采用环锯法颈前路减压植骨与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病共100例,对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并随访神经... 目的:比较环锯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颈椎病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2年长征医院采用环锯法颈前路减压植骨与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病共100例,对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并随访神经功能的改善率。结果:环锯法平均手术时间62min,平均出血110ml,椎体次全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96min,平均出血220ml,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环锯法手术并发症为12%,椎体次全切除术是2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环锯法术后3、12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834%,79.4%,椎体次全切除术后3、12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91.2%,87.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环锯法是安全、可靠的,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手术疗效更佳,椎体次全切除术亦存在钛网下沉、钢板松动和临近节段退变等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减压 椎体次全切除
下载PDF
接合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缺损的疗效
8
作者 孙浩然 欧阳阳钢 +2 位作者 刘璐 胡加平 姜宗圆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强调高质量接合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讨论该手术方式及理念的应用体会。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共9例,缺损面积:8.0 cm×4.0 cm~14.0 c...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强调高质量接合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讨论该手术方式及理念的应用体会。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前足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共9例,缺损面积:8.0 cm×4.0 cm~14.0 cm×8.0 cm,术前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定位血管穿支位置,根据缺损面积设计皮瓣形状及大小,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面积:9.0 cm×5.0 cm~15.0 cm×9.0 cm,切取时注意分离股外侧皮神经并与受区神经进行高质量接合,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闭合。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处理后改善,供区均一期愈合。病例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5.2个月,感觉恢复按英国医学研究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S3+6例,S32例,S21例。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无足部溃疡发生,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重视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的接合,同时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能够获得更好的保护性感觉,取得良好疗效,操作难度不大,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股外侧皮神经 软组织缺损 疗效分析 显微外科
下载PDF
第4、5腕掌关节的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张高参 姜宗圆 孙浩然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53-257,共5页
掌骨骨折是一类常见的手外科疾病,约占手部骨折的17.3%,而第4、5腕掌关节的损伤在手和腕部损伤中不到1%[1]。但因其在手的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第4、5腕掌关节的损伤越来越被手外科医生重视。第4、5腕掌关节骨折脱位急性期可... 掌骨骨折是一类常见的手外科疾病,约占手部骨折的17.3%,而第4、5腕掌关节的损伤在手和腕部损伤中不到1%[1]。但因其在手的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第4、5腕掌关节的损伤越来越被手外科医生重视。第4、5腕掌关节骨折脱位急性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4、5腕掌关节 掌骨间韧带 钩骨-掌骨关节骨折脱位
下载PDF
臂丛各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内代偿机制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姜宗圆 熊章霞 +5 位作者 欧阳阳刚 孙浩然 梁海 陈琪 刘岸雄 谢统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314-319,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臂丛神经各根切断后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变化过程,探索臂丛神经各根在靶肌肉内分布特点和切断后的代偿机制。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4只。右侧建成臂丛神经各根的切断模型,左侧为正常对... 目的通过研究臂丛神经各根切断后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变化过程,探索臂丛神经各根在靶肌肉内分布特点和切断后的代偿机制。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4只。右侧建成臂丛神经各根的切断模型,左侧为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4、8、12周,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单纤维肌电图等方法,检测各神经根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和功能学变化过程。结果颈5神经根和胸1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内出现无代偿特征的Jitter图形,Jitter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侧;颈6、颈7和颈8神经根切断后,出现明显的代偿性Jitter改变,但只在颈7神经根切断后第1~4周Jitter均值逐渐增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8~12后恢复正常;其余各神经根切断后Jitter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臂丛神经各根切断后靶肌肉内的MCD分布图表明,仅在颈7神经根切断后会出现明显代偿变化。靶肌肉内运动终板面积逐渐扩大,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逐渐变淡,直至消失的情况出现在颈5神经根和胸1神经根切断后;颈6神经根切断术后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变化与颈8神经根切断术后几乎一致,大部分运动终板消失,但仍有部分面积扩大,淡染的运动终板存在;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第4~8周,在某些区域能发现少数异常的运动终板,到第12周后,运动终板的大小、形态和染色深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颈7、8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内出现可能的代偿改变,颈6神经根切断后代偿变化极其有限,颈5、胸1神经根不具有代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根 乙酰胆碱酯酶染色 单纤维肌电图 运动终板
下载PDF
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岸雄 王瑶 +2 位作者 姜宗圆 梁海 欧阳阳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16期1757-1759,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2组桡神经功能...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2组桡神经功能评分(肌力、伸拇、伸指、伸腕)和电生理指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及桡神经的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ML)]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肌力、伸拇、伸指、伸腕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SCV、SNAP及D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桡神经损伤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电生理学,促进桡神经再生及神经支配功能尽快恢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损伤 经皮电刺激 补阳还五汤加味 桡神经功能 电生理指标
下载PDF
青少年和成年人嵌甲的病因分析及其改良手术方法探讨
12
作者 欧阳阳钢 姜宗圆 +6 位作者 孙浩然 周林华 梁海 刘岸雄 陈琪 谢统明 黄晓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及成年人嵌甲的病因,并对应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顽固性嵌甲症患者68例,其中青少年组:36例,成年组:32例;部位:单足第一趾60例,双... 目的:探讨青少年及成年人嵌甲的病因,并对应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顽固性嵌甲症患者68例,其中青少年组:36例,成年组:32例;部位:单足第一趾60例,双足第一趾8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4个月;复发次数最少1次,最多6次,平均3次。分析青少年及成年嵌甲发病原因,并对所有患者采用彻底切除两侧甲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青少年嵌甲致病原因主要为穿不合适、过紧的鞋子,多汗;成年嵌甲致病原因主要为修剪趾甲不当、创伤性甲损伤。68例患者中,青少年组36例,术后伤口愈合时间(6±1.38)d,成年组32例,术后伤口愈合时间(8±1.68)d。青少年组随访3~24个月,平均19个月,优良率达97.2%,成年组随访2~22个月,平均17个月,优良率达93.8%。术后拇趾外露甲体宽度患侧为(16.36±0.17)mm,术前拇趾外露甲体宽度为(16.58±O.36)mm,术后趾甲形态满意。结论:青少年和成年嵌甲致病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彻底切除两侧生发层的甲襞成形术治疗嵌甲效果满意,可获得较好的美观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甲 病因学 生发层 青少年 成年人 手术
下载PDF
应用跨关节内固定技术治疗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统明 孙浩然 +2 位作者 姜宗圆 陈琪 梁海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在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中应用跨钩骨-掌骨关节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疗效分析。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共收治21例各种病因引起的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对开放性骨折予以一期清创后择期手术,闭合性骨折予以消肿... 目的探讨在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中应用跨钩骨-掌骨关节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疗效分析。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共收治21例各种病因引起的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对开放性骨折予以一期清创后择期手术,闭合性骨折予以消肿处置后择期手术;所有骨折均以维持第4、5掌骨基底间稳定为前提,采用跨钩骨-掌骨关节的方法进行切开复位桥接钢板内固定。术后根据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TAM评分系统对诊疗结果进行分析评定。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X线见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5.2~8.4周,平均6.5周。无骨折不愈合、骨不连出现。其中2例在行内固定取出时发现钢板断裂(其取内固定时间均>4个月)。术后VAS评分平均为1.13分。手运动功能根据TAM评分系统的评定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差0例。结论跨关节内固定技术是治疗第4、5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关节内固定 骨折 第4、5掌骨基底部 疗效
下载PDF
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舟状骨骨折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章霞 姜宗圆 +1 位作者 谢统明 罗文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9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4例舟状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螺... 目的分析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4例舟状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状骨骨折患者经皮螺钉内固定术疗法联合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缩短了患者平均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状骨骨折 基础治疗 护理措施 经皮螺钉内固定
下载PDF
数字化3D技术在游离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阳钢 姜宗圆 +5 位作者 黄晓瑜 孙浩然 陈琪 梁海 胡加平 解邦柱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3D技术在游离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足部皮肤缺损患者13例,均应用数字化3D技术在游离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缺损,术前确定小腿供区部及足受区部动静脉的走行情况,其中游离胫后动脉穿支4... 目的探讨数字化3D技术在游离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足部皮肤缺损患者13例,均应用数字化3D技术在游离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缺损,术前确定小腿供区部及足受区部动静脉的走行情况,其中游离胫后动脉穿支4例,游离腓动脉穿支9例。皮瓣切取面积5.0cm×3.0cm^7.0cm×4.5cm。修复受区缺损部位:第一趾9例,足背区3例,足底部1例。结果术后随访,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及时予以蒂部间断拆线处理后皮瓣成活;供区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足部外观满意,皮瓣质地良好,耐磨性较强,两点辨别觉8~12mm。结论应用数字化3D技术可明确小腿穿支皮瓣及足受区部的血管走行,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成活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3D 游离小腿皮瓣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数字化3D技术在第二趾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手部关节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欧阳阳钢 姜宗圆 +4 位作者 刘岸雄 孙浩然 陈琪 谢统明 黄晓瑜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3D技术在第二趾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手部关节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手部关节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应用数字化3D技术,25例)和对照组(不应用数字化3D技术,2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部功能恢... 目的探讨数字化3D技术在第二趾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手部关节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手部关节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应用数字化3D技术,25例)和对照组(不应用数字化3D技术,2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患指关节屈曲活动度观察组为117°~130°(122.32°±5.5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98°~120°(110.57°±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供区功能皆无异常。结论数字化3D技术辅助下采用第二趾趾间关节移植重建手部关节缺损能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利于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3D技术 关节移植重建 手部关节缺损
下载PDF
MDCTA三维重建在穿支皮瓣的可视化研究与设计
17
作者 梁海 姜宗圆 +6 位作者 陈斯 刘瑞祥 陈琪 谢统明 路芳 詹勇军 陈红 《黑龙江医学》 2019年第8期861-862,865,共3页
目的探索Multidetectorrow 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DCTA,胰腺血管的多层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在穿支皮瓣的可视化研究与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9年8月深圳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穿支皮瓣的24例患者为... 目的探索Multidetectorrow 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DCTA,胰腺血管的多层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在穿支皮瓣的可视化研究与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9月—2019年8月深圳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穿支皮瓣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采用多普勒测量和MDCTA测量,依据MDCTA三维重建的位置及供血设计皮瓣。比较多普勒测量和MDCTA测量与术中解剖相符率并分析MDCTA扫描效果,记录本组患者穿支皮瓣一般情况和成活情况。结果本组24个皮瓣包括8例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4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6例足第二趾穿支皮瓣,6例桡动脉掌浅支穿支皮瓣,最小面积为1cm×0.5cm,最大面积为20cm×14cm;旋转角度最小90°,最大180°。MDCTA术前定位与术中解剖相符率为100.00%,明显高于多普勒测量的75.00%(χ^2=6.857,P<0.05)。经MDCTA扫描可清晰分辨供血、位置、解剖关系。三维重建可立体清晰显示扫描部位血管与周围三维关系,且可实现任意角度的旋转观看。本组患者皮瓣Ⅰ期植皮率为91.67%,明显高于需Ⅱ期植皮率(χ^2=33.333,P<0.01)。随访见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两点感觉>0.3cm。结论MDCTA三维重建能够直观、精确、立体定位穿支血管,显示皮瓣血流灌注范围,应用于皮瓣设计指导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CTA三维重建 穿支皮瓣 可视化
下载PDF
蝶形锁定钢板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姜宗圆 马涛 +2 位作者 夏江 胡才智 徐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5-668,共4页
目的探讨蝶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1月,采用蝶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桡骨茎突和/或乙状切迹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5~75岁,平均54岁。致伤原因:跌伤10例,... 目的探讨蝶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3年1月,采用蝶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桡骨茎突和/或乙状切迹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5~75岁,平均54岁。致伤原因:跌伤10例,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AO骨折分型:C1型8例,C2型8例,C3型4例。伴桡骨茎突骨折9例,乙状切迹骨折4例,桡骨茎突和乙状切迹均骨折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5d,平均5.2d。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等早期并发症发生。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腕管综合征表现。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1周,平均9.3周;无骨折移位,关节面轮廓良好、无塌陷,桡骨未见明显短缩等。末次随访时,掌倾角7~15°,平均10.2°;尺偏角17~24°,平均21.8°。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35~68°,平均45.3°;屈曲40~78°,平均53.5°;桡偏12~27°,平均19.8°;尺偏18~31°,平均26.6°;旋前45~90°,平均70.2°;旋后25~88°,平均68.4°。根据Dienst等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获优8例,良10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0%。结论对于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蝶形锁定钢板可较好维持骨折复位,特别对于桡骨茎突和乙状切迹骨折能起牢固固定作用,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获良好的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形锁定钢板 复杂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桡骨茎突骨折 乙状切迹骨折
原文传递
关节外固定术治疗慢性下尺桡关节背侧不稳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宗圆 夏江 +4 位作者 马涛 徐磊 胡才智 王寅泽 胡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尺侧伸腕肌腱关节外捆绑法结合锚钉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distalradioulnarioint,DRuJ)慢性背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2月,采用尺侧伸腕肌腱关节外捆绑法结合锚钉技术治疗慢性单纯DRUJ背侧不稳定患者6例。其中... 目的探讨尺侧伸腕肌腱关节外捆绑法结合锚钉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distalradioulnarioint,DRuJ)慢性背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2月,采用尺侧伸腕肌腱关节外捆绑法结合锚钉技术治疗慢性单纯DRUJ背侧不稳定患者6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22~35岁,平均2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腕部外伤史;病程6个月~15年,平均4.8年。术后摄X线片了解锚钉有无松动;通过“琴键征”试验和前臂旋转试验判断DRUJ功能恢复情况;记录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肢的握力、关节活动度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功能以前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评估,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术中尺骨颈骨折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7个月。患者的DRUJ均重获稳定,术后3、6个月常规复查x线片示DRUJ关节间隙增宽,尺骨头脱位均明显改善,患者腕关节“琴键征”试验和前臂旋转试验均呈阴性。末次随访时,患肢握力、DASH评分、VAS评分及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尺侧伸腕肌腱关节外捆绑法结合锚钉技术治疗DRUJ慢性背侧不稳定在达到稳定固定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且操作简便,是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尺桡关节 韧带重建 肌腱固定 关节外固定术
原文传递
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解剖特征及损伤修复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宗圆 王涛 +1 位作者 丁国正 徐宏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目的观察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及损伤修复的方法。方法36侧成人上肢标本,于肘外侧做“S”形切口,从肱肌和肱桡肌间隙内解剖出桡神经肘段,沿桡神经干向远端追踪,找出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的各个分支,测量深支各肌支的发出... 目的观察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及损伤修复的方法。方法36侧成人上肢标本,于肘外侧做“S”形切口,从肱肌和肱桡肌间隙内解剖出桡神经肘段,沿桡神经干向远端追踪,找出桡神经深支出旋后肌的各个分支,测量深支各肌支的发出点、入肌点距肱骨髁上水平的距离和长度。逆行分离各分支,观察各分支的神经纤维在桡神经干内的分布定位特征。对12例肘部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采用桡神经定位缝合和不定位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结果12例获得平均2.4年的随访。根据桡神经深支支配的运动区肌腱肌力恢复情况,神经定位缝合6例,术后有效率为83.3%。非定位缝合6例,有效率为50.0%。桡神经定位缝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不定位缝合组。结论前臂背侧距肱骨外上髁10—15cm范围内的锐器伤,伸拇困难者应考虑有骨间背神经肌支的损伤。运动支的神经纤维在桡神经干的内侧,对肘部桡神经断裂伤修复时重点应缝合内侧部分。显微定位缝合技术修复肘部和前臂段桡神经损伤是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 神经解剖学 前臂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