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姜平舟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6期184-185,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4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成SAP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0例、134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SAP发病率为34.31%。SAP主要危险因素有NIHSS评分>15分、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危险因素与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4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成SAP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0例、134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SAP发病率为34.31%。SAP主要危险因素有NIHSS评分>15分、药物治疗(抗生素、脱水剂)、吸烟史,也与年龄、吞咽困难、卒中性质、基础疾病、气管侵入性操作、鼻饲治疗、住院时间延长有关。SAP组患者危险因素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病死率27.14%,对照组无死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SAP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做到早预防、早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死率,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宇 徐春华 姜平舟 《中外医疗》 2012年第35期173-174,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14例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72h)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T1、T2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都在...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14例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72h)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T1、T2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都在MRA上可见基底动脉闭塞、狭窄或瘤性扩张的基底动脉内异常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可见后循环区域内不同形态散在分布的多发急性梗死灶。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基底动脉血管闭塞,狭窄或瘤性扩张有较高的敏感性;弥散加权成像对后循环区域梗死灶的诊断能力优于传统影像学核磁T1、T2加权成像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磁共振血管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基因在大鼠脊髓发育和生存维持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3
作者 姜宇 曾水林 +3 位作者 姜平舟 朱建宝 闵晓云 刘袁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基因在SD大鼠脊髓不同年龄阶段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年龄组大鼠脊髓中Pitx3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itx3在脊髓... 目的:探讨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基因在SD大鼠脊髓不同年龄阶段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年龄组大鼠脊髓中Pitx3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itx3在脊髓中的细胞定位。结果:(1)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itx3基因在各年龄组脊髓各段均有表达;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Pitx3 mRNA及其蛋白水平出生前逐渐升高,在出生后(P0 d)达高锋,以后维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且出生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表达呈下调趋势;(2)免疫荧光双标证实Pitx3蛋白在P0 d大鼠脊髓主要定位于脊髓灰质,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存在共定位;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itx3蛋白集中分布于各年龄组脊髓灰质腹角运动神经元胞质中,少量分布于背角和侧角神经元胞质中。结论:在大鼠脊髓发育和生存维持过程中,Pitx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提示Pitx3基因的表达在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和生存维持中可能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 脊髓 腹角运动神经元 发育 大鼠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疗效观察
4
作者 姜平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3期504-505,共2页
目的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对108例入院患者分组观察,58例依达拉奉治疗组和5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58例依达拉奉患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超过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3例出现谷丙转... 目的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对108例入院患者分组观察,58例依达拉奉治疗组和5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58例依达拉奉患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超过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3例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但通过保肝降酶(甘利欣)治疗后肝功能很快恢复正常。依达拉奉治疗总显效率高达93.1%;结论依达拉奉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有着完全、稳定的疗效,但是应注意关注肝肾等功能,并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氟马西尼联合纳络酮治疗大剂量镇静药中毒1例
5
作者 姜平舟 鲁佑瑜(指导老师)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1期136-137,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因“口服阿普唑仑,氯哌噻吨后意识不清6h”入院。患者6h前与家人争吵后口服阿普唑仑400片,氯哌噻吨300片,约20min后意识不清,昏倒在地,呼之不应。6h后被家人送到我院就诊,洗胃后收住入院,洗胃液中...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因“口服阿普唑仑,氯哌噻吨后意识不清6h”入院。患者6h前与家人争吵后口服阿普唑仑400片,氯哌噻吨300片,约20min后意识不清,昏倒在地,呼之不应。6h后被家人送到我院就诊,洗胃后收住入院,洗胃液中无明显异常。既往有精神病史20年。入院PE:T35℃,P100次/分,R20次/min,BP110/70mmHg中度昏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静药中毒 氟马西尼 大剂量 纳络酮 治疗 阿普唑仑 意识不清 临床资料
下载PDF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姜平舟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9期132-134,共3页
目的 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用药阿替普酶进行超早期急诊救治。依救治时间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实验组25... 目的 探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用药阿替普酶进行超早期急诊救治。依救治时间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实验组25例,患者发病3 h内用药;对照组25例,患者发病3~6 h用药,对比分析两组用药疗效。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救治成功率10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96.0%)与对照组(9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用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超早期治疗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下载PDF
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姜平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32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因急性脑梗死入院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用药后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丁苯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因急性脑梗死入院治疗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用药后的临床效果,并客观对比NIHSS计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前2组NIHSS计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计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丁苯肽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救治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征及NIHSS计分等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抗血小板 抗自由基 丁苯肽注射液 NIHSS计分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姜平舟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第10期46-48,共3页
目的探析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79例患者应用低频电刺... 目的探析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79例患者应用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79例患者应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分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0%,对照组为79.7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0,P<0.05)。治疗组训练后吞咽功能评分为(19.25±3.28)分,对照组为(24.64±3.51)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P<0.05)。治疗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7.59%,对照组为20.2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0,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低频电刺激 康复训练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