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姜广争 宫渊波 +4 位作者 陈林武 左琴 刘金鑫 岳艳杰 张兴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9-214,共6页
灌丛在岷江上游分布广泛,是干旱河谷区重要的物种,砍伐、开垦和过度放牧是导致其退化的根本驱动力。通过选取灌丛植被下土壤剖面,并以其被开垦后的农地(50a)及退耕荒坡(10a)为参照,对其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含量进行分析比... 灌丛在岷江上游分布广泛,是干旱河谷区重要的物种,砍伐、开垦和过度放牧是导致其退化的根本驱动力。通过选取灌丛植被下土壤剖面,并以其被开垦后的农地(50a)及退耕荒坡(10a)为参照,对其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灌丛植被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重组有机碳均极显著大于对照的,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0-100cm土壤剖面,对照1退耕荒坡及对照2农地土壤有机碳较灌丛植被的最高降幅分别达60.42%,70.92%,重组有机碳最高降幅则分别达76.54%,68.92%,并且灌丛及对照2农地土壤重组碳在0-100cm土层剖面上表现出先升高,然后再降低的分布特征,对照1退耕荒坡则在整个土壤剖面呈递减趋势;灌丛植被土壤易氧化碳均值高于对照的,与退耕荒坡的差异显著,但与农地的差异不显著,在0-100cm土层中,灌丛及对照土壤易氧化碳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总有机碳与重组有机碳和易氧化碳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综上表明灌丛植被保护土壤有机碳稳定能力极显著高于退耕荒坡和农地的,并且农地退耕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灌丛植被 重组碳 易氧化碳
下载PDF
覆盖处理对干旱河谷区造林苗木生长及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左琴 姜广争 +2 位作者 李猛 席光超 陈瑞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9期6285-6287,632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处理方式对造林苗木生长及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下沿植树造林试验地段,研究了4种覆盖处理方式(覆草、覆皮、覆膜、挡水墙)对参试树种成活率、苗高生长量及其林下土壤速...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处理方式对造林苗木生长及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下沿植树造林试验地段,研究了4种覆盖处理方式(覆草、覆皮、覆膜、挡水墙)对参试树种成活率、苗高生长量及其林下土壤速效氮含量影响。[结果]不同覆盖处理方式均显著提高了参试树种的成活率及苗高生长量,其中成活率均值达到77.87%,较对照组提高了33.25%,而新疆杨苗高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这与引种树种速生生理特性有关;覆盖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油松、岷江柏、榆树林下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其含量因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试验树种而呈现差异特征,对引种树种新疆杨林下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无显著促进作用。[结论]该研究对干旱河谷区植树造林树种及营林模式选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处理 干旱河谷 生长 速效氮
下载PDF
西藏茶巴朗流域的土壤侵蚀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迷玛次仁 宫渊波 姜广争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12期55-58,72,共4页
为探讨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途径,以茶巴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和信息提取。结果表明:与西藏地区主要侵蚀类型为冻融侵蚀不同,水力侵蚀是茶巴朗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面积为51.80km2,占流域面积的66.05%... 为探讨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途径,以茶巴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和信息提取。结果表明:与西藏地区主要侵蚀类型为冻融侵蚀不同,水力侵蚀是茶巴朗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面积为51.80km2,占流域面积的66.05%;其次是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分别占流域面积的5.74%、3.66%,且侵蚀强度以中度为主,并依海拔梯度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特征。茶巴朗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4 087 t/(km2.a),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中山区和河谷区。针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开展生态移民,控制牲畜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科学布局小水电站开发项目,构建以电代柴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完善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遥感调查 土壤侵蚀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姜广争 宫渊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7期137-142,共6页
[目的]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8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即人工纯林、退耕荒坡、农用地、经济作物林、灌木林、人工混交林、次生林和天然林地,对其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 [目的]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8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即人工纯林、退耕荒坡、农用地、经济作物林、灌木林、人工混交林、次生林和天然林地,对其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库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有机碳及密度均随土层增加而递减,但因植被类型的差异和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递减程度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及其密度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地均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在1.35~3. 03 kg/m2,平均以经济作物林最低(1.35 kg/m2),以灌木林最高(3. 03 kg/m2);从有机碳密度及其变异系数看,表层土壤变异程度最高,10~40 cm各层间变异程度相对表层较低但变异波动大,40~100cm土层变异程度又有所上升,表明碳密度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厚度;从碳库质量看,非保护性碳库表现出与有机碳及其密度一致递减规律,但在0~4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类型非保护碳库均呈快速下降趋势,尤其在0~20 cm土层,除农用地呈小幅上升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在该层均大幅度降低,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人工纯林(78.45%),最小为经济作物林(7.28%)。在60 cm土层以下,轻组有机碳含量差异很小,灌木林地则在整个剖面中碳库质量最低。[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干旱河谷区科学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壤碳吸存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土地利用 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碳库质量
下载PDF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广争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年第23期262-262,共1页
如今,生态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了与经济发展并重的一项事业,其在应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就生态建设这一系统性的工程而言,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而就这种解决来说,生态... 如今,生态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了与经济发展并重的一项事业,其在应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就生态建设这一系统性的工程而言,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而就这种解决来说,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变得愈来愈为明显。本文将紧紧围绕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修复技术这一中心主题,从目前我国的生态现状出发,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其常用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介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方面的不足提供一定的弥补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生态建设 生态修复技术
下载PDF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姜广争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2期25-26,共2页
指出了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结合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分析研究了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不足,指出了管理、监测及验收等阶段的问题,并提出... 指出了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结合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分析研究了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不足,指出了管理、监测及验收等阶段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为规范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 问题 措施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牧道与锥花小檗种群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金鑫 宫渊波 +5 位作者 郑江坤 张兴华 姜广争 岳艳杰 左琴 刘牧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0,共8页
以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锥花小檗灌丛为对象,采用跟踪放牧和野外调查的方法获取家畜生境利用和牧道分布特征,并使用RDA排序筛选出影响牧道分布的主要因子,探讨牧道特征与锥花小檗盖度、大小级和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分布... 以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锥花小檗灌丛为对象,采用跟踪放牧和野外调查的方法获取家畜生境利用和牧道分布特征,并使用RDA排序筛选出影响牧道分布的主要因子,探讨牧道特征与锥花小檗盖度、大小级和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分布能够直观反映家畜的生境利用特点,并与跟踪放牧结果一致;5m尺度的Morisita指数能客观地反映牧道的分布类型,样地1、2和6呈集群分布,其他样地呈均匀分布;在坡面尺度上,灌丛盖度、灌丛高度与牧道特征呈负相关,为显著影响因子;锥花小檗种群盖度和牧道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种群结构与牧道分布密切相关,锥花小檗灌木长轴和短轴比平均为1.29,灌木形状趋近于圆形,牧道景观及牧道上的放牧家畜对灌木具有塑形作用;锥花小檗种群和牧道Morisita指数指向性一致,但实际上两者呈反向分布,灌木斑块或集聚或均匀分布于偏离牧道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道 锥花小檗 RDA 排序 空间分布 山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