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7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被引量:3
1
作者 姜承瑞 王吉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由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在固有免疫反应和宿主对病原体的防御过程中,IL-17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1-2],被称为强大的致炎因子。其可以促进机体局部产生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促...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由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在固有免疫反应和宿主对病原体的防御过程中,IL-17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1-2],被称为强大的致炎因子。其可以促进机体局部产生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还可与受体结合产生瀑布样炎症效应,造成组织损伤。其已被证实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IL-17
下载PDF
3例布氏杆菌病临床诊断体会 被引量:1
2
作者 姜承瑞 赵建宏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79-380,共2页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可引起发热、乏力、关节疼痛伴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近年来,布氏杆菌病的不典型病例明显增多,其临床表现也日益多样化。现将2013年我科收治的3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布氏杆菌 关节痛 发热
下载PDF
济宁地区SLE患者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姜承瑞 孙闵 +2 位作者 李树杰 侯春凤 赵建宏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索本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rrythematosus,SLE)患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s 17,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SLE患者25例作为SLE组,同期健... 目的探索本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rrythematosus,SLE)患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s 17,IL-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SLE患者25例作为SLE组,同期健康体检的2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血清中IL-17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进行SLE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分析血清中IL-17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26.02±2.56)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84±2.00)pg/ml(P<0.01),且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44,P<0.05).结论 IL-17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且可能是反映SLE活动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济宁地区 白细胞介素17 SLEDAI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获得性血友病一例
4
作者 李树杰 刘梅 +3 位作者 姜承瑞 侯春凤 任春风 赵建宏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95-696,共2页
患者男,26岁。2012年3月患者出现右腕关节肿胀疼痛,面部发黄,查血白细胞2.2×109/L,血红蛋白79g/L,ANA定量测定1:1000,抗dsNDA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抗RO-52抗体阳性,诊断SLE,给予泼尼松、羟氯喹治疗后好转,2年前... 患者男,26岁。2012年3月患者出现右腕关节肿胀疼痛,面部发黄,查血白细胞2.2×109/L,血红蛋白79g/L,ANA定量测定1:1000,抗dsNDA抗体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抗RO-52抗体阳性,诊断SLE,给予泼尼松、羟氯喹治疗后好转,2年前自行停用上述药物。2015年7月患者出现双大腿肌肉间断性酸痛,髋关节磁共振正常,给予泼尼松20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获得性血友病 并发 抗体阳性 肿胀疼痛 血白细胞 血红蛋白 定量测定
原文传递
血小板减少与抗磷脂综合征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煜子 姜承瑞 +1 位作者 李春 栗占国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探讨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AP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及将血小板减少纳入分类标准对APS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临床资料齐全的APS患者161例,根据血小板减少病史,分为血... 目的探讨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AP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及将血小板减少纳入分类标准对APS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临床资料齐全的APS患者161例,根据血小板减少病史,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61例APS患者中,原发性APS 48例(29.8%),继发性APS 113例(70.2%)。91例(56.5%)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62例(38.5%)患者以血小板减少首发。原发性APS患者血小板减少组发生血栓(40.0%和69.6%,χ^(2)=4.218,P=0.040)的比例相对较低,静脉血栓(20.0%和47.8%,χ^(2)=4.174,P=0.041)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继发性APS患者血小板减少组发生血栓(43.9%和80.9%,χ^(2)=15.496,P<0.01)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动脉血栓(21.2%和42.6%,χ^(2)=5.944,P=0.015)及静脉血栓(22.7%和51.1%,χ^(2)=9.753,P=0.002)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组。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原发性APS患者血小板减少组较易出现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80.0%和52.2%,χ^(2)=4.174,P=0.041),继发性APS患者血小板减少组较易出现白细胞减少(25.8%和10.6%,χ^(2)=4.002,P=0.045)、补体C3下降(78.7%和44.4%,χ^(2)=13.205,P<0.01)和补体C4下降(74.6%和46.7%,χ^(2)=8.485,P=0.004)。在本组患者中,符合1988年、1989年、1999年及2006年APS的分类标准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8.2%、87.0%、64.0%及70.8%,若将血小板减少纳入到2006年APS分类标准中,将使该比例提高到96.3%。结论伴有血小板减少的APS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显著低于血小板正常者。血小板减少是APS的重要表现,可提高APS的临床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 血栓形成 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