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古之手段 全新之交流——第一首日本歌舞伎中文唱词创作浅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斯轶 《艺海》 2011年第1期37-40,共4页
歌舞伎《杨贵妃》是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坂东玉三郎的代表作之一,它承袭了日本传统戏剧对于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理解并加以发挥,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日本式文化精神。基于中日文化交流的需要,在原剧音乐和表演不变的基础上,于2008... 歌舞伎《杨贵妃》是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坂东玉三郎的代表作之一,它承袭了日本传统戏剧对于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理解并加以发挥,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日本式文化精神。基于中日文化交流的需要,在原剧音乐和表演不变的基础上,于2008年2月由本文作者执笔,合集体之力将本剧改写为中文版,是为第一首可用于实际演出的歌舞伎中文唱词。本文略述并浅析该词创作过程,试图展现一种跨文化交流中有关戏剧文本的传播理念,以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伎 杨贵妃 坂东玉三郎 中文唱词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无辜的“妖姬”——浅论中国传统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姜斯轶 《艺海》 2010年第12期19-21,共3页
杨贵妃的形象在中国封建文人笔端表现得至为复杂,对她的批判与同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往往在同一部作品中裹挟纠缠,显得甚是矛盾。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架构入手展现这种矛盾,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借杨贵妃形象在千... 杨贵妃的形象在中国封建文人笔端表现得至为复杂,对她的批判与同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往往在同一部作品中裹挟纠缠,显得甚是矛盾。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架构入手展现这种矛盾,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借杨贵妃形象在千余年间的演变为例,探讨传统文化体系中"美"与道德的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贵妃 妖姬 二重性格 形象演变
下载PDF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杨贵妃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斯轶 《艺海》 2011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的共有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有重要地位与意义。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本文对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中杨贵妃形象的演进脉络进行简略梳理,并扼要分析其诞生演变... 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的共有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有重要地位与意义。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本文对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中杨贵妃形象的演进脉络进行简略梳理,并扼要分析其诞生演变的文化土壤,也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观照中日传统文化精神各自内涵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传统戏剧 杨贵妃 题材流变 能歌舞伎
下载PDF
特殊的戏神——1949年之前北京梨园界“九皇”信仰浅探
4
作者 姜斯轶 《艺海》 2013年第6期49-52,共4页
清季到民国期间,北京梨园界庞杂的行业神序列中,"九皇爷"是极为特殊的一位,它职司广泛,却又似乎与戏班演剧活动并无直接关系。围绕着这位行业神,北京梨园界存留下一整套严密复杂的祭祀仪式与生活禁忌,发展出了带有宗教色彩的... 清季到民国期间,北京梨园界庞杂的行业神序列中,"九皇爷"是极为特殊的一位,它职司广泛,却又似乎与戏班演剧活动并无直接关系。围绕着这位行业神,北京梨园界存留下一整套严密复杂的祭祀仪式与生活禁忌,发展出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九皇道",对于这位戏神的信仰和崇拜,成为北京梨园界极具特色的民俗现象,直到1949年后才逐步消失。本文试图追溯"九皇"信仰的源流和发展脉络,并浅探造成其与北京梨园界紧密联系的历史与现实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皇 戏神
下载PDF
茶中的自由——浅论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茶艺之争和其背后的日本社会
5
作者 姜斯轶 《艺海》 2019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千利休是16世纪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侍奉统一日本的战国大名丰臣秀吉十年之久,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僭越"罪名被秀吉赐死。千利休被赐死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作为同是茶道推崇者的千利休和丰臣秀吉二人,他们在茶道及其艺术标准上... 千利休是16世纪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侍奉统一日本的战国大名丰臣秀吉十年之久,却因为莫名其妙的"僭越"罪名被秀吉赐死。千利休被赐死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作为同是茶道推崇者的千利休和丰臣秀吉二人,他们在茶道及其艺术标准上的冲突带来的矛盾不容忽视。事实上,正是由于对茶道精神理解的不同,才导致千利休与丰臣秀吉之间由来已久的积怨,更是促使千利休批评秀吉的直接原因。而二人对茶道的不同理解背后,折射出的是16世纪日本社会不同经济和政治理念的剧烈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道 千利休 丰臣秀吉 新兴阶层 威权政治
下载PDF
时代潮流中的选择——喜(富)连成社科班育人、管理理念往现代化方向的演进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斯轶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5-157,共13页
喜(富)连成社长期被视为全面实行“前现代”戏曲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代表,而事实上,在其长达44年的办学历程中,其育人和管理理念在时代发展中,也进行着自我调适与健全。如果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会发现其追随时代大潮,... 喜(富)连成社长期被视为全面实行“前现代”戏曲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代表,而事实上,在其长达44年的办学历程中,其育人和管理理念在时代发展中,也进行着自我调适与健全。如果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会发现其追随时代大潮,向现代教育方向迈进做出的努力。本文立足相关史料,试图探究喜(富)连成社科班进行教育和管理全面改革的内外两方面因素,并讨论20世纪30年代不同戏曲教育机构面临的相同改革困境,同时分析喜(富)连成社科班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连成班 富连成社 科班 戏曲教育
原文传递
中日传统戏剧交流的关键一环——20世纪20年代歌舞伎演员访华活动的多重意义
7
作者 姜斯轶 《艺术学界》 2019年第1期198-207,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梅兰芳数次携京剧走出国门,以超卓的艺术水准征服了无数外国观众,借助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成就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经典案例。这其中,1919年、1924年两次访日活动,在京剧对外传播史上有开拓性意义。在我国的中日... 20世纪上半叶,梅兰芳数次携京剧走出国门,以超卓的艺术水准征服了无数外国观众,借助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成就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经典案例。这其中,1919年、1924年两次访日活动,在京剧对外传播史上有开拓性意义。在我国的中日传统戏剧交流研究中,关注以梅兰芳为中心的20世纪京剧对日本传播和影响的成果很多,相对而言,对日本传统戏剧的交流回应关注较少。1924年和1926年,日本歌舞伎艺术大家市川左团次(二代目)和守田勘弥(十三代目)曾分别来华进行中日传统戏剧交流,在民国期间为数不多的日本演员访华活动中规格较高,影响也比较深远,是对梅兰芳访日活动的直接反馈,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演员访日活动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中日传统戏剧交流互动的整体,也开启了日后中日频密戏剧交流的传统。但是,与梅兰芳极为成功的对日文化传播效果相比,歌舞伎演员访华在中国的影响却极为平淡,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事实上,市川左团次和守田勘弥的访华活动,具有文化交流史上的多重意义,是中日传统戏剧交流的关键一环,其经验对当今传统戏剧对外传播工作也有颇多可资借鉴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梅兰芳 歌舞伎 市川左团次 守田勘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