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旋提手法操作中不同预置体位下的颈椎节段角度的变化,为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方法:选取一名27岁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旋提手法预置体位(中立位0°→向左旋转30°→屈曲30°...目的:分析旋提手法操作中不同预置体位下的颈椎节段角度的变化,为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方法:选取一名27岁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旋提手法预置体位(中立位0°→向左旋转30°→屈曲30°→再向左旋转30°→达到关节固定状态)中不同角度的颈椎薄层CT扫描,并将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用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 2017进行模型的组装以及不同体位下颈椎各节段重心与第七颈椎重心之间三个维度的角度测量,观察预置体位下的颈椎骨性形态学的变化。结果:颈椎在旋转30°过程中,上颈椎有同侧的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而下颈椎有向对侧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在旋转至60°时,上颈椎依旧是同侧的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而下颈椎则由对侧耦合转为向同侧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颈椎在屈曲30°时,颈椎的旋转和侧屈幅度很少,屈曲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单一方向的运动。结论:颈椎的旋转活动是多方向、多椎体耦合代偿而产生;上颈椎活动度比下颈椎活动度大;在小幅度活动时(<30°),颈椎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上颈椎;而在大幅度活动时(>30°),颈椎的耦合代偿相对较明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旋提手法操作中不同预置体位下的颈椎节段角度的变化,为旋提手法治疗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平台。方法:选取一名27岁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旋提手法预置体位(中立位0°→向左旋转30°→屈曲30°→再向左旋转30°→达到关节固定状态)中不同角度的颈椎薄层CT扫描,并将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用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 2017进行模型的组装以及不同体位下颈椎各节段重心与第七颈椎重心之间三个维度的角度测量,观察预置体位下的颈椎骨性形态学的变化。结果:颈椎在旋转30°过程中,上颈椎有同侧的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而下颈椎有向对侧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在旋转至60°时,上颈椎依旧是同侧的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而下颈椎则由对侧耦合转为向同侧侧弯耦合和后伸耦合;颈椎在屈曲30°时,颈椎的旋转和侧屈幅度很少,屈曲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单一方向的运动。结论:颈椎的旋转活动是多方向、多椎体耦合代偿而产生;上颈椎活动度比下颈椎活动度大;在小幅度活动时(<30°),颈椎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上颈椎;而在大幅度活动时(>30°),颈椎的耦合代偿相对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