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管国华 谢文龙 +2 位作者 沈鹏 李炜 姬亚峰 《中医正骨》 2005年第5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手术治疗 2004年2月 97年2月 解剖位置 恢复功能 总结报告 复杂性 高能量
下载PDF
逆行交锁髓钉与钢板治疗股骨髁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
作者 管国华 谢文龙 +2 位作者 沈鹏 李伟 姬亚峰 《实用骨科杂志》 2006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 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65例股骨髁部骨折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B组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结果 经过9~20个月的随访,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100%,骨折平均... 目的 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与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65例股骨髁部骨折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B组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结果 经过9~20个月的随访,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100%,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钢板治疗组骨折愈合率94.2%,骨折平均愈合时问6.4个月。两组并发症包括骨不连、膝关节僵硬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其中关节僵硬发生率为14%。结论 逆行交锁髓内钉和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髁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坚强,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方法。髓内钉愈合率高于钢板,但膝关节僵硬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髁部骨折 内固定 钢板
下载PDF
颈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3
3
作者 詹碧水 蒋雪生 +1 位作者 周国顺 姬亚峰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38-843,共6页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詹碧水 蒋雪生 +1 位作者 姬亚峰 周新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患者18例,观察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采用Borden法测量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患者18例,观察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采用Borden法测量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2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提示椎间骨性融合。椎间高度:术前为(3.26±0.68)mm,术后1周为(6.03±0.89)mm(P<0.01);术后6个月为(5.89±0.78)mm,与术后1周比较变化不大(P>0.05)。颈椎生理弧度:术前为(2.55±0.48)mm,术后1周为(3.24±0.67)mm(P>0.05);术后6个月为(8.14±1.17)mm,与术后1周比较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4例,良9例,可3例,差2例。结论颈椎自锁PEEK椎间融合器可以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改善颈脊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自锁 PEEK椎间融合器 颈椎病
下载PDF
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诊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詹碧水 蒋雪生 +1 位作者 周国顺 姬亚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4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ASD)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随访时间≥3年的451例行颈前路融合术患者(1节段189例,2节段176例,3节段71例,>3节段15例)根据是否再发与影像学一致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分为ASD组与非...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ASD)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随访时间≥3年的451例行颈前路融合术患者(1节段189例,2节段176例,3节段71例,>3节段15例)根据是否再发与影像学一致的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分为ASD组与非ASD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内固定与否、JOA评分、D值、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的差异。同时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采用JOA评分和D值对ASD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5年,共有46例出现ASD。ASD组与非ASD组在年龄、性别、JOA评分、融合节段分布、融合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钢板内固定与否、D值改变两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ASD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8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顽固性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24分±2.17分,比术前的9.14分±1.22分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D值为5.33 mm±3.61mm,比术前的1.78 mm±1.49 mm增加(P<0.05)。结论 ASD的发生与颈椎前路手术中钢板使用和颈椎曲度恢复不良有关,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ASD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融合术 前路 术后并发症 相邻节段病
下载PDF
体位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7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蒋雪生 詹碧水 +1 位作者 姬亚峰 周新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515-516,共2页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中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矫正整复的方法,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骨折椎后凸角、椎管面积、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变化等指...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中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内固定矫正整复的方法,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骨折椎后凸角、椎管面积、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变化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5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ASIA损伤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3例恢复到C级1例,到D级2例,C级8例恢复到D级2例,到E级6例,D级13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达到很好的骨折块复位、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裂骨折 体位复位 器械固定 间接减压
下载PDF
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陆骞 蒋雪生 +2 位作者 周国顺 姬亚峰 詹碧水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9例为前路组,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成形结合微...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9例为前路组,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成形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34例为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颈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评定临床疗效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随访。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路组,住院时间短于后路组(t分别=-8.13、6.72、5.68、9.23,P均<0.05)。在随访过程中,术后3个月时前路组在JOA评分和颈椎曲度变化与后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58、1.32,P均>0.05);但前路组颈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5)。两组均未出现松动、移位、断裂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都能够有效地改善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神经功能,但部分患者仍需结合病情进行选择性再次减压。在无明显手术禁忌情况下,前后路手术的决定因素包括颈椎稳定性,脊髓压迫来源,颈椎管狭窄程度,颈椎的生理弧度以及后纵韧带钙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融合术 颈椎椎管成形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管国华 谢文龙 +2 位作者 李炜 沈鹏 姬亚峰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340-341,共2页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ACL 膝关节 髁问嵴
下载PDF
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关节镜治疗
9
作者 管国华 谢文龙 +3 位作者 黄胜 李炜 沈鹏 姬亚峰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10期1081-1081,共1页
关键词 退行性膝骨关节病 关节镜治疗 退行性骨关节病 骨科临床 老龄化 多发病 常见病
下载PDF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蒋雪生 李建有 +5 位作者 周国顺 姬亚峰 李雄峰 詹碧水 张少群 陈超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33-2236,共4页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就诊的5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骨折(157例)和未发生骨折(343例)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并对7种可能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就诊的5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骨折(157例)和未发生骨折(343例)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并对7种可能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高和绝经时间与骨折发生率无明显相关(t身高=0.305,P>0.05;t绝经=-1.240,P>0.05),而年龄、体重、肌肉厚度、肌力和骨密度与骨折发生率显著相关(t年龄=3.132,P <0.01;t体重 =2.136,P<0.05;t肌肉厚度=-8.829,P<0.01;t肌力=-4.369,P<0.01;t骨密度=-9.651,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体重、肌肉厚度、肌力和骨密度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且肌肉厚度、肌力和骨密度为保护因素(β肌肉厚度=-2.575;β肌力=-0.022;β骨密度=-9.982),而年龄和体重为危险因素(β年龄=0.078;β体重=0.054).结论 年龄和体重越大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性较大,而骨密度、肌力和肌肉厚度越大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则越小,临床上可针对这3个保护因素进行预防性干预,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折 骨密度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通过流固耦合加热的轧辊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洋 马立峰 +3 位作者 姜正义 黄志权 林金宝 姬亚峰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51-60,共10页
针对目前镁合金板材轧制过程轧辊温度控制方式精度差,易造成板材的板形、板厚及裂纹等缺陷,采用流体循环流动传热的方式对轧辊进行温度控制,建立轧辊、流体传热过程的流固耦合模型,基于FLUENT软件对二者间的流固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 针对目前镁合金板材轧制过程轧辊温度控制方式精度差,易造成板材的板形、板厚及裂纹等缺陷,采用流体循环流动传热的方式对轧辊进行温度控制,建立轧辊、流体传热过程的流固耦合模型,基于FLUENT软件对二者间的流固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加热轧辊时,辊身表面温度呈线性分布,边部与中间的温差范围为3~7℃,轧辊有效轧制区间占轧辊总长85%~100%左右,且流体温度与速度对其影响较小;在不同流体温度和流速下,轧辊表面温度均呈速率减小的趋势上升,流体温度升高及流速增大时,轧辊温升速率增大;得出在不同加热条件下,轧辊表面平均温度T与加热时间t的关系式;轧辊表面平均温度的试验与模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6.29%。该模型可正确预测轧辊表面的平均温度,作为镁合金板材轧制模型的一部分,利于轧制过程中轧辊的"等温"控制,实现"镁合金板材的等温轧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温度控制 镁合金 轧制工艺 流固耦合热传递
原文传递
AZ31镁合金中厚板轧制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洋 马立峰 +3 位作者 姜正义 黄志权 林金宝 姬亚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85-2192,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AZ31镁合金中厚板在轧制变形区的温度分布,建立了轧后镁板平均温度关于轧辊温度、轧制速度、轧制压下量、板材厚度的经验公式,并辅以相应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镁板较薄、轧制速度较小时,镁板中心层的塑性变形热在...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AZ31镁合金中厚板在轧制变形区的温度分布,建立了轧后镁板平均温度关于轧辊温度、轧制速度、轧制压下量、板材厚度的经验公式,并辅以相应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镁板较薄、轧制速度较小时,镁板中心层的塑性变形热在轧制变形区向表层传递,中心层的温升不能代表镁板塑性变性产生的温升;轧后镁板的平均温度与轧辊温度、轧制速度、轧制压下量正相关,与板材厚度反相关;轧后镁板平均温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34%,平均相对误差为7.4%,经验公式能很好的预测轧后镁板的平均温度。经验公式的提出,利于实现“AZ31镁合金板材的等温轧制”控制;对镁合金轧制工艺制度的合理制定以及后续轧制设备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塑性变形热 等温轧制 轧制工艺
原文传递
镁合金温控轧辊的温度场(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洋 马立峰 +3 位作者 姜正义 黄志权 林金宝 姬亚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74-2083,共10页
采用导热油循环流动传热的方式对轧辊进行温度控制,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轧辊、导热油传热过程的差分模型,利用FLUENT建立了导热油加热轧辊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并辅以相应的实验验证,给出了其传热过程中轧辊的温升曲线、辊身表面及横截... 采用导热油循环流动传热的方式对轧辊进行温度控制,基于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轧辊、导热油传热过程的差分模型,利用FLUENT建立了导热油加热轧辊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并辅以相应的实验验证,给出了其传热过程中轧辊的温升曲线、辊身表面及横截面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加热条件下,其表面温度分布呈现操作侧温度高、驱动侧温度低的特点,两端的温差范围在5~12℃,且流体温度与速度对其影响较小;轧辊内壁与外壁的最大温差6℃,可近似认为径向温度分布均匀;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轧辊表面温度均呈速率减小的趋势上升,流体温度升高及速度增大时,轧辊温升变快;轧辊停止加热后,其表面温度不会立即下降且持续增长一段时间,约为5~8 min,流体的温度和速度对延长的时间影响较小;轧辊表面平均温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为8.3%,表明该模型可正确预测轧辊表面的平均温度,作为镁合金板材轧制模型的一部分,利于轧制过程中轧辊的等温控制,实现镁合金板材的等温轧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有限差分法 耦合传热模型 温升曲线 温度分布 等温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