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磷黑曲霉L-1菌株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被引量:1
1
作者 姬超宏 邓拓 +2 位作者 肖敦科 何放 葛绍荣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1年第6期85-88,共4页
以从龙泉山地区酸性红壤中分离的黑曲霉L-1(Aspergillus niger sp.L-1)为出发菌株,通过研究菌株L-1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条件,发现培养30 h的菌丝体在以0.15 mol/L氯化钾为渗透压稳定剂的基本培养基上经过再次培养20 h后,所得菌丝体用0... 以从龙泉山地区酸性红壤中分离的黑曲霉L-1(Aspergillus niger sp.L-1)为出发菌株,通过研究菌株L-1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条件,发现培养30 h的菌丝体在以0.15 mol/L氯化钾为渗透压稳定剂的基本培养基上经过再次培养20 h后,所得菌丝体用0.3%纤维素酶和0.4%蜗牛酶在30℃条件下处理120 min可得大量原生质体,其再生率可达到11.3%。菌株L-1原生质体经过紫外诱变选育后得到L-17,可以使培养基中可溶性磷浓度增加5.7倍,较出发菌株提高3.6倍。L-17在酸性红壤中的解磷能力比解磷巨大芽孢杆菌J1提高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L-1 原生质体诱变 解磷能力 酸性红壤
下载PDF
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羊肚菌菌株的筛选及其液体发酵 被引量:5
2
作者 任丹 罗霞 +4 位作者 余梦瑶 郑林用 魏巍 姬超宏 葛绍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40-244,共5页
目的:筛选获得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且生物量较高的羊肚菌菌株,并优化所获得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筛选获得对胃黏膜保护效果较好的羊肚菌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和不同给药剂量组,以无水乙醇诱导胃... 目的:筛选获得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且生物量较高的羊肚菌菌株,并优化所获得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筛选获得对胃黏膜保护效果较好的羊肚菌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和不同给药剂量组,以无水乙醇诱导胃黏膜损伤为模型,比较各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同时测定并比较不同羊肚菌菌株生物量;利用碳氮源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胃黏膜损伤指数为主要筛选指标,同时测定并比较不同培养基发酵羊肚菌菌株生物量与胞外多糖含量。结果:羊肚菌M1液体发酵物的水提液,能显著降低小鼠急性酒精胃黏膜损伤的损伤指数(P<0.05),同时生物量达到10.28g/L;分别以可溶性淀粉与酵母膏为碳、氮源时M1液体发酵物的水提液对小鼠胃黏膜保护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达到80.92%、53.02%;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2.0%可溶性淀粉和1.5%酵母膏组合时M1液体发酵物的水提液对小鼠胃黏膜保护效果较好,抑制率达到76.02%,生物量达到8.88g/L。结论:羊肚菌M1不仅对小鼠胃黏膜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且生物量较高,其对胃黏膜保护效果较好的发酵培养基中的最适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2.0%、酵母膏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无水乙醇 胃黏膜损伤 液体发酵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生防菌G-1菌株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3
作者 肖敦科 陈家任 +1 位作者 姬超宏 葛绍荣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4-57,共4页
以链霉菌G-1(Streptomyces sp.G-1)为出发菌株,通过研究菌株G-1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条件,发现该菌株在含0.5%甘氨酸的菌丝体培养基中经过二次培养后,所得菌丝体用2 mg/mL溶菌酶在30℃下处理90 min,可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其再生率可达8.2... 以链霉菌G-1(Streptomyces sp.G-1)为出发菌株,通过研究菌株G-1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条件,发现该菌株在含0.5%甘氨酸的菌丝体培养基中经过二次培养后,所得菌丝体用2 mg/mL溶菌酶在30℃下处理90 min,可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其再生率可达8.2%。菌株G-1的原生质体经紫外诱变和宁南霉素抗性筛选后,得到一高产突变株G-1-125,其有效组分A的产量达到794mg/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链霉菌G-1 原生质体诱变 抗性筛选
下载PDF
L-乳酸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真金 任丹 +2 位作者 苏文涛 姬超宏 葛绍荣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1-456,共6页
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到产酸菌66株,经发酵和遗传稳定性测试后,保留L-乳酸产量高的菌株LC14作为诱变出发株;然后改造MRS培养基,以乙酸钠和乙酸为碳源,对突变株定向筛选,再经发酵测试复筛,最优突变株的L-乳酸产量达57.9 g/L,为出发株的2.2倍... 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到产酸菌66株,经发酵和遗传稳定性测试后,保留L-乳酸产量高的菌株LC14作为诱变出发株;然后改造MRS培养基,以乙酸钠和乙酸为碳源,对突变株定向筛选,再经发酵测试复筛,最优突变株的L-乳酸产量达57.9 g/L,为出发株的2.2倍.又根据不同温度对细胞生长代谢的差异,建立了变温发酵过程:20 h前控温40℃,20 h后控温43℃,L-乳酸产量比恒温发酵提高了8.5 g/L,发酵时间缩短8h.最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优化后L-乳酸产量最高可达78.2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L-乳酸 响应面法 育种 诱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