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创伤患者TEG最大振幅降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姬长甫 赖冬 +5 位作者 田艳 赖飞 林姝婷 龙敏 李方圆 连芳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通过监测急诊创伤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究血栓弹力图(TEG)最大振幅(MA)异常降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319例创伤患者,观察入院后0 h和24 h的各项凝血相关指标。依据MA... 目的通过监测急诊创伤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究血栓弹力图(TEG)最大振幅(MA)异常降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319例创伤患者,观察入院后0 h和24 h的各项凝血相关指标。依据MA结果分为MA正常组(>50 mm)和MA降低组(≤50 mm),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动力学(Angle)、30 min血块溶解率(Ly30)、M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的结果;并对319例创伤患者MA与纤溶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是否使用氨甲环酸(TXA)再将MA降低组分为TXA组和未用药组,比较2组患者以上各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率的差异,以及死亡率和血制品用量的改变。结果与MA正常组比较,MA降低组Hb、Plt、Fib、舒张压和GCS评分明显下降,心率、ISS评分和死亡率升高(P<0.05)。MA降低组的R、PT和TT都延长(P<0.05),PIC和D-D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A与Ly30、TAT和APTT无相关性,与Angle(r=0.803)、Plt(r=0.544)、FIB(r=0.581)、PIC(r=-0.443)和D-D(r=-0.343)有相关性。与未用药组比较,TXA组的Angle、MA和Fib变化率升高(P<0.05),而PIC的变化率下降(P<0.05);TXA组冷沉淀和血小板输注量降低(P<0.05),红细胞输注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TXA组死亡率降低(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出现MA值异常降低时,纤溶亢进可能是其异常下降的重要因素,使用TXA治疗可改善其对MA的影响,并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降低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 血小板功能障碍 氨甲环酸 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 血栓分子标志物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评价重症创伤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2
作者 田艳 赖冬 +1 位作者 姬长甫 孙颖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2期58-62,共5页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最大振幅(MA)评价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07月到2023年07月我院急诊科和ICU收治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的重度创伤患者112例。根据TEG的MA值将患者分为MA≥50 mm组(71...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最大振幅(MA)评价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07月到2023年07月我院急诊科和ICU收治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的重度创伤患者112例。根据TEG的MA值将患者分为MA≥50 mm组(71例)和MA<50 mm组(41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和ISS评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MA≥50 mm组相比,MA<50 mm组患者TAT、PIC、t⁃PAIC和I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FIB和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A与tPAIC、TAT、PLT计数和ISS评分等指标相关(P<0.05),且与PIC和FIB相关度较高(0.4<r<0.7,P<0.05)。MA≥50 mm组重症创伤患者的28 d死亡率(26.73%)明显低于PLT计数≥100×10^(9)/L组(44.44%)(P<0.05);MA<50 mm组重症创伤患者的28 d死亡率(75.61%)明显高于PLT计数<100×10^(9)/L组(45.00%)(P<0.01)。ROC曲线显示MA预测重症创伤患者存活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明显高于PLT计数预测重症创伤患者存活率的AUC(0.563)(P<0.01)。结论TEG的MA能有效评价重症创伤患者的预后,且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评分 重度创伤 血小板功能 纤溶亢进 凝血酶
下载PDF
TEG体外纠正模型指导下的输血治疗方案选择:一项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艳 赖冬 +1 位作者 姬长甫 林姝婷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体外实验引导下的个体化输血方案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凝血纠正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7月到2021年7月来我院就诊TIC患者121例,以TEG体外实验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2例为体外实验组,临床输血指...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体外实验引导下的个体化输血方案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凝血纠正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7月到2021年7月来我院就诊TIC患者121例,以TEG体外实验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2例为体外实验组,临床输血指南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9例为非体外实验组。分析体外实验组和非体外实验组的7 d存活率、12 h凝血纠正率、ICU住院天数和住院死亡率。结果 在输注选择方面,体外实验组先输注冷沉淀的患者数目显著高于非体外实验组(P<0.05)。在临床评价方面,与非体外实验组相比,体外实验组,12 h凝血纠正率、7 d存活率、冷沉淀的输注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ICU住院天数、住院死亡率、血浆和红细胞的输注量以及总用血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TEG体外实验指导下的临床输血方案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针对性输注,为急诊抢救TIC提供最佳凝血纠正方案的同时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为构建规范化危重症凝血紊乱的纠正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创伤性凝血病 凝血紊乱 输血方案 体外实验
下载PDF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与超微量病毒抗原蛋白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尹惠琼 刘军 +1 位作者 姬长甫 章金刚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5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以其超灵敏度检测特性大大推动了超微量蛋白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在痕量病毒抗原蛋白超灵敏检测研究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传统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和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并阐述该技...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以其超灵敏度检测特性大大推动了超微量蛋白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在痕量病毒抗原蛋白超灵敏检测研究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传统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和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并阐述该技术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蓝舌病病毒(BTV)和其他病原标志蛋白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探针 生物条形码技术 病毒抗原蛋白 超灵敏检测
下载PDF
新型BCA中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条形码DNA定量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姬长甫 尹惠琼 +4 位作者 贾俊婷 王蕊 朱凤宣 杨姝 章金刚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6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建立条形码DN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定量方法,为人源血液病毒蛋白的新型BCA检测奠定基础。方法在新型BCA检测中,设计并合成了一段条形码DNA序列及其引物和探针序列。将条形码DNA克隆.ApMD-18T载体,构建条形码DNA参考品质... 目的建立条形码DN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定量方法,为人源血液病毒蛋白的新型BCA检测奠定基础。方法在新型BCA检测中,设计并合成了一段条形码DNA序列及其引物和探针序列。将条形码DNA克隆.ApMD-18T载体,构建条形码DNA参考品质粒。优化条形码DNAqPCR检测体系的重要反应参数,以一系列梯度稀释的条形码DNA参考品质粒为模板,建立qPCR标准曲线,对建立的条形码DNAqPCR定量方法进行敏感性和重复性评价。结果获得了一段特异的条形码DNA序列并构建其参考品质粒,建立了条形码DNAqPCR的定量方法,检测标准曲线在(10^9-10^2)copies/u1模板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灵敏度达100copies/μ1,组内重复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组间重复的变异系数范围4.42%~39.05%。结论建立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条形码DNA定量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重复性,可用于人源血液病毒蛋白的新型BCA检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码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新型BCA检测
下载PDF
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血细胞比容和酸碱度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赖冬 田艳 +2 位作者 龙敏 姬长甫 林姝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患者血细胞比容(Hct)和酸碱度(p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本院急诊科和ICU救治的创伤后大出血的多发伤危重病例中,选择符合创伤评分和大量失血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108例。用血液分析仪检...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患者血细胞比容(Hct)和酸碱度(p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本院急诊科和ICU救治的创伤后大出血的多发伤危重病例中,选择符合创伤评分和大量失血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108例。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并分别统计Hct(%)≤10、10—20和〉20—30,以及pH≤7.20、〉7.20—7.35、〉7.35—7.45和〉7.45的患者所占比例;用血凝仪(凝固法)检测各不同Hct组和pH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R、Angle和MA值,收集患者各预后指标做相关法分析。结果 Hct(%)各组中,20—30的患者比例最高48.2%(52/108),≤10所占者比例最低14.8%(16/108);各pH组中,7.20—7.35和≤7.20的患者比例占前2位,分别为40.7%(44/108),和30.6%(33/108)。随着Hct降低,PT(s)、APTT(s)、TT(s)和R(min)值逐渐增高,分别从16.86±5.55,46.13±23.26,21.21±9.72,10.21±3.91上升到25.01±9.84,94.44±43.84,27.83±11.07,17.6±4.86(P〈0.05或〈0.01),Fib(g/L)、Angle(°)和MA(mm)值却逐渐降低,分别从1.43±0.97,43.74±9.05,46.52±10.27下降到0.83±0.63,32.52±8.46,26.88±10.21(P〈0.05或〈0.01);pH〈7.45时,随着酸度增加,PT、APTT、TT逐渐增高,分别从14.84±3.79,35.06±16.68,16.24±4.11上升到25.1±10.38,86.9±39.61,29.5±12.75,MA、Angle值逐渐降低,分别从46.77±14.21,43.74±9.05下降到33.3±11.07,30.52±9.46(P〈0.01或〈0.05)。相关性分析:pH和Hct呈正相关(P〈0.01);R值、PT、APTT及预后指标与Hct、pH呈负相关(P〈0.05或〈0.01),Angle和MA值与Hct、pH呈正相关(P〈0.05或〈0.01);Fib与pH呈正相关(P〈0.01),TT与pH呈负相关(P〈0.01)。结论随着创伤性失血患者Hct和pH的下降,其凝血功能障碍逐渐加重,且Hct水平越低其酸中毒越严重,预后越差;Hct和pH都是影响创伤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大出血 血细胞比容 酸碱度 凝血功能 相关性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3
7
作者 田艳 赖冬 +3 位作者 董婉妮 林姝婷 熊泳梅 姬长甫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血液输注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本院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后大出血患者122例,将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7例为A组,只用凝血四项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5例为B组。比较...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创伤后大出血患者血液输注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本院需要大量输血的创伤后大出血患者122例,将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7例为A组,只用凝血四项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5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4项和血栓弹力图各指标水平变化,创伤性凝血病的阳性率,输血后的预后情况及输血量的差异。结果在输血后A组和B组患者凝血指标APTT(s)、PT(s)、FIB(g/L)和TT(s)的平均水平(35.82±8.58,34.82±8.58)、(12.22±2.57,13.22±2.16)、(2.82±1.33、2.56±1.25)和(15.49±4.01、14.62±3.85)都比输血前有明显改善(P<0.01);A组病人输血后好转率66.7%高于B组的47.7%(P<0.05),而手术后渗血时间(30.68±22.76)h和病死率15.8%低于B组的(39.73±25.59)h和32.3%(P<0.05或P<0.01);A组患者TEG检测创伤性凝血病的阳性率73.7%高于凝血4项检测的阳性率28.1%(χ2=17.36,P<0.01)。在用血方面,A组红细胞(U)和血浆(mL)的使用量(6.93±5.16,700±604.53)明显低于B组(12.38±9.01,1032.86±846.56)(P<0.05或P<0.01);而血小板(治疗量)和冷沉淀(U)(0.89±0.80,16.31±12.80)高于B组(0.37±0.77,8.69±11.85)(P<0.01),A组用血总量低于B组。结论 TEG不仅能针对性指导创伤后大出血病人的血液输注,还能更有效地改善病人预后并节约血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创伤 出血 凝血指标
下载PDF
4项指标检测对急性肺损伤合并重度感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赖冬 田艳 +2 位作者 何飞 高清 姬长甫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475-478,共4页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对于急性肺损伤合并重度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急性肺损伤合并感染患者116例。评估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临床症状及感染程度,将...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对于急性肺损伤合并重度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急性肺损伤合并感染患者116例。评估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临床症状及感染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感染组66例和轻度感染组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2 h内的HBP、DD、CRP、PCT进行检测,并且统计两组患者HBP、DD、CRP、PCT异常结果的分布情况。对所有患者HBP、DD、CRP和PCT 4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急性肺损伤合并重度感染的价值。结果轻度感染组患者的DD、HBP、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重度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感染组患者DD>232 ng/mL、HBP>15 mg/mL、CRP>10 ng/mL和PCT>0.5 ng/mL的比例明显高于轻度感染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D、HBP和CRP两两指标间呈正相关(P<0.05),PCT与HBP呈正相关(P<0.05)。DD、HBP、CRP和PCT单独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3、0.815、0.681和0.731(P<0.05),HBP的预测价值较高;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808(P<0.05),小于HBP的0.815。结论急性肺损伤合并重度感染患者HBP、DD、CRP间呈正相关,PCT与HBP呈正相关,4项指标对于重度感染都有预测作用,以HBP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重度感染 D-二聚体 肝素结合蛋白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下载PDF
肝素效应的识别和干预在重度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9
作者 田艳 赖冬 +3 位作者 何飞 姬长甫 赖飞 胡迈丹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1年第6期901-904,907,共5页
目的探讨肝素效应的识别和干预在重度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到2019年3月就诊的重度创伤患者145例为研究组,存在肝素化的35例为A组(肝素效应组),其他110例为B组(无肝素效应组);A组中25例采用鱼精蛋白干预的为干... 目的探讨肝素效应的识别和干预在重度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到2019年3月就诊的重度创伤患者145例为研究组,存在肝素化的35例为A组(肝素效应组),其他110例为B组(无肝素效应组);A组中25例采用鱼精蛋白干预的为干预组,余10例为未干预组;另随机选取健康体检51例对照组为C组。比较A组、B组和C组的凝血等各项指标差异。比较A组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并比较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差异。分析各指标对A组患者28 d死亡率预测情况。结果各组结果显示A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R值(血块反应时间)凝血酶调节蛋白(TM)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素酶中和前后R的差值(△R值)和TM各指标间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鱼精蛋白干预组28天死亡率和出血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反映肝素化程度的△R值、肝素化持续时间及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指标TM都是28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鱼精蛋白能有效逆转肝素效应,肝素化和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对于重度创伤患者28天死亡率有预测作用,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肝素效应对于提高重度创伤患者的救治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效应 重度创伤 血管内皮 鱼精蛋白 内源性肝素
下载PDF
从73例重度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输血方案论大量输血协议建设的必要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赖冬 田艳 +3 位作者 何飞 姬长甫 林姝婷 臧园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94-1397,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重度创伤患者首次输血时间用血情况及预后分析,以探讨规范大量输血协议(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重度创伤73例。以重度创伤患者从受伤到患者... 目的本研究通过重度创伤患者首次输血时间用血情况及预后分析,以探讨规范大量输血协议(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重度创伤73例。以重度创伤患者从受伤到患者输注血制品的时间差为Δt,根据Δt将患者分为首次输血4 h内组(n=26)和大于4 h组(n=47),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采用入院后的首次血常规﹑TEG﹑传统凝血等指标及Δt对73例重度创伤患者28 d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不同预后重度创伤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患者以28 d死亡区分,42例为死亡组,其余31例为存活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血小板(PLT)、纤维蛋白聚合功能(Angle)、血小板聚集功能(MA)、纤维蛋白原(Fbg)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则明显增高(P<0.05或P<0.01);73例重度创伤患者有26例首次输血时间4 h内,而47例在首次输血大于4 h,比较发现首次输血4 h内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明显减少(P<0.01),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0.05)。73例重度创伤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判断28 d病死率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Fbg是患者28 d病死率的风险因素(P<0.05),Δt是28 d病死率的保护因素(P<0.05),其他指标对重度创伤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重度创伤患者Δt预测28 d死亡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74(95%CI,0.653~0.895)(P<0.01);Fbg预测的28 d生存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616~0.854)(P<0.01)。结论4 h内首次输血可以明显降低重度创伤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减少血制品的使用,Δt和Fbg分别对28 d死亡和生存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规范的MTP体系建设对于提高重度创伤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快速反应小组 实施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