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贮藏条件及加工处理后大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娄雨豪 曹冬梅 +4 位作者 张东杰 崔航 王冀菲 杨建 邵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39,共8页
为探究不同贮藏条件及不同加工处理方式的大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膳食摄入风险,在不同温度(5、15、25、35℃)、相对湿度(55%、65%、75%、85%)条件下贮藏大麦180、270、360 d,以蒸制、煮制、发酵工艺进行加工后,... 为探究不同贮藏条件及不同加工处理方式的大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膳食摄入风险,在不同温度(5、15、25、35℃)、相对湿度(55%、65%、75%、85%)条件下贮藏大麦180、270、360 d,以蒸制、煮制、发酵工艺进行加工后,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其DON含量,以点评估与概率评估法探究慢性与急性膳食DON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初始大麦中DON的每日估计摄入量为0.00030~0.00130 mg/kg、慢性风险评价指数为0.30~1.31,经过360 d贮藏后慢性风险评价指数最高增加0.63,对于食用人群存在32.7%的暴露风险,而国家估计短期摄入量为0.0026~0.0055 mg/kg,急性风险评价指数为0.33~0.69,不存在急性暴露风险。经过加工处理后,慢性风险评价指数由0.60~2.60降为0.17~2.34,急性风险评价指数最高可降低0.64。长期贮藏后的大麦中DON暴露量较高,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而经加工处理后可有效降低风险,且儿童暴露风险大于成人,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人工模拟贮藏 加工处理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稻米中丙草胺农药残留消解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涛 娄雨豪 +2 位作者 岳诗博 史冉 曹冬梅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5-159,共5页
在黑龙江及河南两地进行丙草胺在稻米中的残留试验,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丙草胺的残留量,探究其消解规律及最终残留量,并评估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丙草胺在植株、土壤、田水、稻米中的回收率为74.8%~10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18... 在黑龙江及河南两地进行丙草胺在稻米中的残留试验,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丙草胺的残留量,探究其消解规律及最终残留量,并评估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丙草胺在植株、土壤、田水、稻米中的回收率为74.8%~10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18.1%;丙草胺在植株、土壤、田水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黑龙江14.9、13.6、2.2 d,河南8.8、7.3、2.2 d;以不同施药量施药2~3次,在不同收获时间下,稻米中丙草胺残留量最高为0.177 mg/kg,膳食摄入风险熵为1.39%~3.61%,表明该稻谷膳食摄入风险低,处在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农药残留 丙草胺 消解规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检测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娄雨豪 王冀菲 +2 位作者 曹冬梅 张东杰 邵懿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29,共5页
探究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以及限量标准等问题,对作物中DON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供了防控脱毒建议,总结了DON膳食风险评估计算方式,为保障食品安全及作物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 探究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以及限量标准等问题,对作物中DON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供了防控脱毒建议,总结了DON膳食风险评估计算方式,为保障食品安全及作物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综合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检测技术 脱毒方法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不同贮藏条件下大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变化趋势及加工去除效果分析
4
作者 娄雨豪 曹冬梅 +4 位作者 刘金明 张东杰 崔航 王冀菲 杨建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3-139,共7页
通过人工模拟多种不同贮藏环境,探究大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变化趋势及多种加工工艺去除效果,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在不同温度(5、15、25、35℃)、相对环境湿度(55%、65%、75%、85%RH)条件下贮藏大麦180、270、360 d后,运用... 通过人工模拟多种不同贮藏环境,探究大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变化趋势及多种加工工艺去除效果,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在不同温度(5、15、25、35℃)、相对环境湿度(55%、65%、75%、85%RH)条件下贮藏大麦180、270、360 d后,运用蒸制、煮制、发酵工艺加工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含量变化趋势,以遗传算法优化径向基核函数参数构建支持向量机(SVM)污染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DON含量呈上升趋势,75%RH是DON产生的最适环境。在加工脱毒方面发现三种工艺对DON的去除效果均有所不同,且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碳酸钠能够有效促进降解,但当添加到一定程度时,去除效果降低。其中煮制工艺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了50.81%~70.99%;蒸制工艺去除率较低仅为9.99%~24.37%;而在啤酒酿造全过程中(发芽、糖化、发酵),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去除率为-13.15%~41.67%。该研究对大麦的安全贮藏条件优化及加工过程中有效降低DON含量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大麦 贮藏 食品加工 脱毒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探究铅胁迫大麦苗粉代谢产物及通路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崔航 曹冬梅 +3 位作者 王冀菲 娄雨豪 杨建 张东杰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1-121,共11页
通过模拟Pb污染区大麦种植,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探究Pb在大麦中的代谢通路及对大麦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影响。实验... 通过模拟Pb污染区大麦种植,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探究Pb在大麦中的代谢通路及对大麦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影响。实验选用成苗期大麦(CMQ)和经Pb胁迫大麦(CMQPb)两组样本。共定性出84个代谢物,通过对显著代谢物进行筛选(p<0.05)共得到60个差异代谢物,发现Pb胁迫对大麦中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多酚类物质、多胺类物质、脂类及类脂质分子含量影响较大,说明Pb胁迫会对大麦苗营养成分产生一定影响。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Pb胁迫对β-丙氨酸代谢影响最大。β-丙氨酸、二氢尿嘧啶、泛酸和尿嘧啶4个差异代谢物对大麦受Pb胁迫后的差异代谢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苗粉 铅胁迫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代谢组学 通路分析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在土壤中降解研究
6
作者 屈江玲 曹冬梅 +1 位作者 汤华成 娄雨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3-19,共7页
为研究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精喹禾灵酸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素,建立了HPLC-DAD分析法。可同时检测土壤中两种化合物的残留量。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研究了温度、湿度、有机质、微生物条件对黑龙江土壤中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 为研究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精喹禾灵酸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因素,建立了HPLC-DAD分析法。可同时检测土壤中两种化合物的残留量。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研究了温度、湿度、有机质、微生物条件对黑龙江土壤中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喹禾灵中间代谢物为精喹禾灵酸,微生物对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降解影响最大。在25℃,35%的含水量下,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降解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喹禾灵 精喹禾灵酸 HPLC-DAD 降解
下载PDF
氟磺胺草醚胁迫红小豆幼苗代谢物及通路分析
7
作者 杨建 汤华成 +4 位作者 曹冬梅 崔航 娄雨豪 王冀菲 张东杰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0-236,共7页
为探究田间喷施氟磺胺草醚(FSA)对红小豆幼苗生长代谢的调控机制,以是否喷施FSA的红小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对红小豆幼苗代谢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药的红小豆幼苗(Z-2-ZZ-2)组与未喷药... 为探究田间喷施氟磺胺草醚(FSA)对红小豆幼苗生长代谢的调控机制,以是否喷施FSA的红小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对红小豆幼苗代谢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药的红小豆幼苗(Z-2-ZZ-2)组与未喷药红小豆幼苗(Z-2-ZZ)组相比,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出显著变化的差异代谢物106种(上调50种,下调56种),负离子模式下130种(上调42种,下调88种),正离子模式下注释到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5条(嘧啶代谢、异黄酮生物合成、嘌呤代谢、半乳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映射到差异代谢物13种,负离子模式下注释到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2条(花青素生物合成和黄酮类生物合成),映射到差异代谢物5种。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脂质、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类化合物在红小豆幼苗抵御FSA的胁迫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为红小豆田间使用FSA的安全性评价及红小豆增收增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幼苗 氟磺胺草醚(FSA)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 代谢物 代谢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