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木薯渣水解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春芳 朱玉连 +3 位作者 莫虎明 孔巧平 古碧 周敬红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8-414,共7页
为了提高木薯渣发酵效率,采用稀酸、碱、加压热水、酶等13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分别对木薯渣进行水解。将固相中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机质转移到液相中,考察了木薯渣不同预处理方法水解液中单糖、低聚糖和总糖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木薯渣稀酸... 为了提高木薯渣发酵效率,采用稀酸、碱、加压热水、酶等13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分别对木薯渣进行水解。将固相中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机质转移到液相中,考察了木薯渣不同预处理方法水解液中单糖、低聚糖和总糖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木薯渣稀酸水解效果均较好,其中,0.5%HNO3高温水解效果最好,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达22 606 mg/L和1 509 mg/L,低聚糖浓度达7 856 mg/L,总糖浓度达33 683 mg/L;碱法和加压热水法水解液中单糖浓度均较低;酶法水解中,半纤维素酶协同纤维素酶法水解效果比单一酶法水解效果好,稀酸强化酶法水解效果较直接进行酶解效果好,其中1%H2SO4强化半纤维素酶协同纤维素酶法水解效果最好,水解液中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达19 758 mg/L和1 504 mg/L,低聚糖浓度达19 853 mg/L,总糖浓度达43 196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渣 预处理 水解 单糖 低聚糖
下载PDF
超声波法黄原酸化壳聚糖的制备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盛 朱红祥 +3 位作者 王进 刘晨 孔巧平 曹雪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56-1961,共6页
介绍了制备黄原酸化壳聚糖(XCTS)的常规方法和超声波法,使用元素分析、FT-IR、XRD、SEM和TG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了物料比、超声波功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碱浓度对超声波法制备XCTS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法能明显加快制备黄原... 介绍了制备黄原酸化壳聚糖(XCTS)的常规方法和超声波法,使用元素分析、FT-IR、XRD、SEM和TG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了物料比、超声波功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碱浓度对超声波法制备XCTS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法能明显加快制备黄原酸化壳聚糖的速度,增加产量,同时提高产物的硫含量,其最佳工艺:壳聚糖与二硫化碳的质量体积比为1∶2(g/m L),超声波功率为150W,超声波作用时间为60min,Na OH的质量分数为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黄原酸化壳聚糖 超声波 辐射 合成 多相反应
下载PDF
木薯渣多级逆流厌氧发酵产酸条件的探讨
3
作者 朱玉连 聂伟 +3 位作者 李瑞 孔巧平 古碧 周敬红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13年第4期21-25,共5页
比较了木薯渣逆流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不同底物浓度和不同底物停留时间的产酸效果和底物降解率。在底物浓度为80 g/L,底物停留时间在12 d时为最佳,挥发性有机酸浓度达到6.75 g/L,乙酸占总挥发性有机酸中的比例达到75.9%和底物降解率达到2... 比较了木薯渣逆流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不同底物浓度和不同底物停留时间的产酸效果和底物降解率。在底物浓度为80 g/L,底物停留时间在12 d时为最佳,挥发性有机酸浓度达到6.75 g/L,乙酸占总挥发性有机酸中的比例达到75.9%和底物降解率达到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渣 厌氧发酵 逆流工艺 底物浓度 底物停留时间
下载PDF
强化电动学场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妮 刘晨 +4 位作者 朱红祥 曹雪娟 孔巧平 王利军 王双飞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年第8期71-72,共2页
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污泥电动学修复中的反应原理提出强化思路和解决方法,剖析当前电动学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类和举例说明,展望电动学修复未来的突破口和有应用前景的工程技术、拟解决的问题等。
关键词 场地修复 土壤 重金属 电动学
下载PDF
炭质吸附剂孔径分布与焦化废水有机组分分离的相关性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丰 孔巧平 +4 位作者 周红桃 付炳炳 吴海珍 任源 韦朝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52-3259,共8页
选取4种孔隙结构不同的炭质吸附剂木质(A_1)、椰壳(A_2)、煤质(A_3)和焦炭(H)吸附焦化废水中的总有机碳(TOC)成分,考察吸附性能、分子量大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及介孔/微孔分析仪对吸附剂进行表征... 选取4种孔隙结构不同的炭质吸附剂木质(A_1)、椰壳(A_2)、煤质(A_3)和焦炭(H)吸附焦化废水中的总有机碳(TOC)成分,考察吸附性能、分子量大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及介孔/微孔分析仪对吸附剂进行表征,探究吸附剂表面化学性质和孔径分布对焦化废水吸附差异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表面性质相近,孔隙结构不同是其吸附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比表面积:A_1(1723.59m^2/g)>H(1716.19m^2/g)>A_2(911.55m^2/g)>A_3(505.23m^2/g),平均孔径:A_1(5.14nm)>H(5.02nm)>A_3(3.81nm)>A_2(3.45nm)。Redlich-Peterson吸附等温线方程能更好地拟合吸附数据。分子量分布、UV_(254)、SUVA和EEMs说明微孔面积较大的A_1和A_2优先吸附低分子量(<1000)有机物,A_3和H能够回收高分子量(1000~0.45μm)有机物,降低废水芳香构造化程度。焦化废水TOC中94.29%的有机物分子量小于10000,微孔(<2nm)和较小中孔(2~10nm)更适合用焦化废水吸附处理。上述研究指出,吸附材料、孔结构与孔径分布、焦化废水性质、有机物分子结构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性质的匹配来实现废水预处理优化的吸附分离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炭质吸附剂 孔径分布 吸附性能 选择性
下载PDF
手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转归中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宝全 王丽欣 +1 位作者 王振霖 孔巧平 《黑龙江医学》 2000年第12期8-9,共2页
目的 :探讨鼓膜穿刺、切开、置管术等手术治疗与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了 2 0 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经过。其中 1 0 0例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 ,1 0 6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例转为慢性分泌性... 目的 :探讨鼓膜穿刺、切开、置管术等手术治疗与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了 2 0 6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经过。其中 1 0 0例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 ,1 0 6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例转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者占 6 8% ,经手术治疗者转为慢性的仅占 2 3 6 % (P <0 0 1 )二组差异显著。结论 :具有中耳积液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经手术治疗可避免转为慢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手术治疗 儿童 转归 保守治疗 痊愈 手术冶疗 结论 目的 意义
下载PDF
溶气过程原理、技术特征及其水处理工程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泽敏 孔巧平 韦朝海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14,共14页
化工、能源和环保等领域都存在气液混合、反应与分离的不同原理的技术应用,涉及多相混合传质及其反应器的工程/工业化生产需求,其中,溶气过程原理与技术特征对应用技术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综合文献及技术报道,从气泡特征、絮体特征来讨... 化工、能源和环保等领域都存在气液混合、反应与分离的不同原理的技术应用,涉及多相混合传质及其反应器的工程/工业化生产需求,其中,溶气过程原理与技术特征对应用技术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综合文献及技术报道,从气泡特征、絮体特征来讨论溶气气浮技术,从传质过程、反应过程与能耗评价方面来讨论废水生物处理好氧技术,从O_3发生与性质、传质与催化过程来讨论生物处理尾水的O_3催化氧化深度净化技术。在回顾原理以及分析技术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案例总结和讨论了溶气原理的废水处理技术/工程实践的发展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过程原理 技术特征 水处理 气浮分离 生物好氧 O3氧化
下载PDF
改性凹凸棒负载硫化亚铁的制备及其对水中Mo(Ⅵ)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练建军 邬洪艳 +5 位作者 叶天然 孔巧平 徐晴 吴朝阳 陈波 牛司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647-5656,共10页
以凹凸棒为载体,制备出一种热加酸改性凹凸棒负载硫化亚铁复合材料(MATP-FeS),并对其除Mo(Ⅵ)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4.0和7.0的反应条件下,铁土质量比为1∶2合成的MATP-FeS对Mo(Ⅵ)的去除率分别为76.96%和54.60%,而未改性FeS对Mo... 以凹凸棒为载体,制备出一种热加酸改性凹凸棒负载硫化亚铁复合材料(MATP-FeS),并对其除Mo(Ⅵ)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4.0和7.0的反应条件下,铁土质量比为1∶2合成的MATP-FeS对Mo(Ⅵ)的去除率分别为76.96%和54.60%,而未改性FeS对Mo(Ⅵ)的去除率分别为23.79%和13.28%.MATP-FeS对Mo(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和Temkin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等温过程,且由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在318 K下MATP-FeS对Mo(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6.86 mg·g^(-1).Mo(Ⅵ)去除率在pH为2.0~3.0时达到最大值(95.25%);氮气、空气和纯氧条件下MATP-FeS对Mo(Ⅵ)的去除率分别为77.58%、83.97%和83.96%;MATP-FeS在老化60 d后对水中10 mg·L^(-1)的Mo(Ⅵ)仍有70.53%的去除率,远高于未改性的FeS(14.97%).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后MATP-FeS表面Mo均以正六价形态存在,结合反应过程模型得出,Mo(Ⅵ)去除机制主要是表面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钼 吸附 凹凸棒 硫化亚铁 改性
原文传递
氨基修饰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孔巧平 李乐利 +1 位作者 麻微微 施雪卿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003-4012,共10页
为获得价格低廉、吸附性能优良的石墨烯基吸附剂,以氧化石墨烯(GO)、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基材,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试剂,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制备了氨基修饰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吸附剂(GO-PEI-CMC).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 为获得价格低廉、吸附性能优良的石墨烯基吸附剂,以氧化石墨烯(GO)、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基材,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试剂,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制备了氨基修饰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吸附剂(GO-PEI-CMC).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证实了CMC、氧化石墨烯与PEI已成功复合.静态吸附实验表明GO-PEI-CMC对Cr(Ⅵ)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由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所得最大吸附量值为243.92 mg·g^(-1).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GO-PEI-CMC对Cr(Ⅵ)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过程.GO-PEI-CMC对Cr(Ⅵ)吸附性能优良,且具有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的优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r(Ⅵ)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纤维素 氨基 吸附 Cr(Ⅵ)
原文传递
微电解耦合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强化煤化工废水脱氮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麻微微 施雪卿 +3 位作者 孔巧平 于童 赵飞 赵丹丹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研究探讨微电解耦合同步硝化反硝化(ICME-SND)工艺对煤化工废水氮去除的强化效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在ICME-SND工艺中,煤化工废水的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99%、85.81%和75.59%,SND效率达到83.06%,显著高于非强化SND工艺.同时,I... 研究探讨微电解耦合同步硝化反硝化(ICME-SND)工艺对煤化工废水氮去除的强化效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在ICME-SND工艺中,煤化工废水的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99%、85.81%和75.59%,SND效率达到83.06%,显著高于非强化SND工艺.同时,ICME-SND工艺中活性污泥与微电解反应释放的铁离子相结合,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提高,其中紧密型EPS(TB-EPS)占EPS总量的68.39%.微电解反应有效提高SND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ICME-SND工艺中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共存,其中硝化细菌主要包括Nitrosospira、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反硝化细菌成为系统内的优势菌属,主要包括兼性厌氧反硝化菌Thauera与自养反硝化菌Adoxiviro.此外,Geothrix和Geobacter等铁营养型细菌被富集.因此,ICME-SND工艺内形成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和自养反硝化共存的氮代谢体系.本研究结果为煤化工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反硝化 微电解 煤化工废水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铁碳微电解强化煤制气废水酚类物质去除效能
11
作者 麻微微 施雪卿 +2 位作者 孔巧平 于童 韩洪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24,共7页
探讨了铁碳微电解(ICME)技术对煤制气废水(CGW)中酚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废水可生化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单一活性炭和单质铁相比,铁碳复合(Fe/C)填料具有较高的铁碳比、更丰富的孔隙结构以及更高的微电解反应活性。单因素... 探讨了铁碳微电解(ICME)技术对煤制气废水(CGW)中酚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废水可生化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单一活性炭和单质铁相比,铁碳复合(Fe/C)填料具有较高的铁碳比、更丰富的孔隙结构以及更高的微电解反应活性。单因素分析表明,在煤制气废水处理中,低溶解氧(DO)和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微电解的作用过程,而Fe/C填料投加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微电解反应。由响应曲面分析获得ICME处理煤制气废水酚类物质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为6.50,Fe/C填料投加量为62.22 g/L,ρ(DO)为0.47 mg/L。在此最佳条件下,COD和总酚去除率分别达到80.98%和75.03%,BOD_(5)/COD值由0.21提高到0.36。结果表明,ICME在强化煤制气废水酚类污染物去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为后续生化处理工艺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气废水 铁碳微电解 酚类物质 响应曲面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