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外源性透明质酸钠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孔清泉 项舟 +2 位作者 鲜思平 汪金平 杨志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 探讨全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关节腔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数量的相关性 ,了解体内条件下外源性透明质酸钠 ( sodium hyaluronate,SH)能否促进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聚集到软骨缺损处。 方法... 目的 探讨全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关节腔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数量的相关性 ,了解体内条件下外源性透明质酸钠 ( sodium hyaluronate,SH)能否促进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聚集到软骨缺损处。 方法  4月龄日本大耳白兔 6 6只 ,用手摇钻制成直径 5 mm、深 4 mm的圆柱形膝关节软骨缺损。从兔股骨提取 MSCs,经体外培养 Brdu标记后 ,单独或与 SH一起注射到自体软骨损伤关节腔中。实验动物共分4组 :A组 ( n=15 ) ,同时注射 SH和兔自体 MSCs;B组 ( n=15 ) ,单独注射自体 MSCs;C组 ( n=18) ,单独注射 SH;D组 ( n=18) ,不给治疗措施。术后 5、8和 12周 ,行大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修复组织厚度测定。 结果 术后 5、8和 12周 ,修复组织厚度 A组与 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1) ;A组与 C组比较及 B组与 D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组织学观察显示 ,修复组织 A组以纤维软骨为主 ,B组以纤维组织为主。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缺损部位均未见到 Brdu标记物。 结论 关节腔内注入体外培养扩增的 MSCs,不能促进软骨缺损修复。外源性 SH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有一定作用 ,但不能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透明质酸钠 膝关节 软骨缺损
下载PDF
骨转换生化指标在诊断原发性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孔清泉 屠重棋 +2 位作者 窦青瑜 汪金平 孙天威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7-399,共3页
目的 探讨骨转换生化指标对原发性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择10例已经确诊为原发性肺癌伴骨转移的患者,10例无骨转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以及10例健康人,分别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 AL P... 目的 探讨骨转换生化指标对原发性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择10例已经确诊为原发性肺癌伴骨转移的患者,10例无骨转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以及10例健康人,分别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 AL P)、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 型胶原羟基末端肽(s CTX)和骨钙素(N-MID)以及酶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 AL P)。结果 健康人群组和原发性肺癌不伴骨转移组中各生化指标的个性指数均小于0 .6。两组中N- MID的临界差异(CD)最小,s CTX的CD值最大。经统计学分析,无骨转移组和对照组中的各骨代谢指标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 .0 5 ) ;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中的t AL P、b AL P和s CTX有明显差异(P<0 .0 5 ) ,N- MID无明显差异(P=0 .0 8)。结论 b AL P和s CTX可以用于随访无骨转移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早期监测骨转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谢 生化标记物 肺肿瘤 肿瘤转移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作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孔清泉 项舟 杨志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 综述近年来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条件及相关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 ,对上述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综合和分析。结果 骨髓基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 ,体外增殖能力强 ,传代多次后仍保持有多分化潜... 目的 综述近年来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条件及相关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 ,对上述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综合和分析。结果 骨髓基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 ,体外增殖能力强 ,传代多次后仍保持有多分化潜能 ;体内成软骨能力明确 ;但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软骨细胞 ,不是终末分化阶段 ,而只是一个中间阶段。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其自身多方面的特点已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的另一种可选择的种子细胞 ,但其进一步分化为成熟软骨细胞的条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髓基质干细胞 软骨 体外培养
下载PDF
地震后一月与地震前ICU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孔清泉 屠重棋 +9 位作者 裴福兴 黄富国 刘浩 宋跃明 杨天府 康焰 王光林 刘立岷 方跃 张晖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6-319,共4页
目的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后一月内我院ICU病房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特点,并且同既往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了解耐药变迁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6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一月内我院ICU病房住院患者革兰阴性菌医院感染病... 目的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后一月内我院ICU病房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特点,并且同既往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了解耐药变迁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6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一月内我院ICU病房住院患者革兰阴性菌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并同地震前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MicroScan Walk away 96SI或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同时进行手工鉴定。结果地震后一月内伤口感染所占比重明显增加,从地震前的7.9%上升到20.2%,但呼吸道感染仍然是最主要的医院感染。地震后一月ICU病房分离率最高的前三位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不动杆菌属细菌(36.2%),铜绿假单胞菌(22.7%),克雷伯菌属细菌(12.3%)。与地震前相比,地震后一月各菌属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亚胺培南仍是治疗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细菌的最敏感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明显增加,但对阿米卡星有较高的敏感性;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但对加替沙星和头孢西丁有较高的敏感性。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从地震前的52.6%和48.8%升高到地震后一月的55.0%和87.5%。结论地震后一月与地震前ICU病房病原菌的耐药性均有一定程度变化,因此应动态监测细菌耐药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大量的外伤伤员可能是导致地震后一月ESBLs发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提示在重大灾难事故中要注意预防医院感染,尤其是产ESBLs细菌在重症监护室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革兰阴性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ESBLS
下载PDF
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孔清泉 黄富国 +2 位作者 张世琼 岑石强 杨志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表现,对29例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应用重建钢板或与拉力螺钉合用固定肩胛骨骨折,克氏针或重建...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的临床表现,对29例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应用重建钢板或与拉力螺钉合用固定肩胛骨骨折,克氏针或重建钢板固定锁骨或肩峰骨折.结果29例随访7~63个月,平均19.4个月,肩胛骨或锁骨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根据美国肩肘关节协会评分标准(ASES),非手术治疗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5~100分,平均为81.5分;手术组为61~100分,平均为89.1分.结论根据不稳定性肩胛颈骨折中的关节盂骨折块的稳定程度,可将其分为关节盂骨折块绝对不稳定和相对不稳定两类.第一类应尽早手术治疗,第二类如果关节盂移位不超过10 mm、成角不超过40°应首选非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颈骨折 锁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非手术治疗
下载PDF
兼具高孔隙率和梯度孔隙结构的多孔钯块材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英文)
6
作者 孔清泉 冯威 +2 位作者 朱晓东 张靖 孙成华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8-1044,共7页
钯材料广泛用于氢同位素储存和分离、催化和传感等领域.传统的负载钯催化材料具有优异的乙醇和甲醇等电化学催化氧化性能.除此之外,负载钯催化材料还具有优异的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然而,很多研究显示负载钯催化材料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工... 钯材料广泛用于氢同位素储存和分离、催化和传感等领域.传统的负载钯催化材料具有优异的乙醇和甲醇等电化学催化氧化性能.除此之外,负载钯催化材料还具有优异的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然而,很多研究显示负载钯催化材料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工程应用过程中不稳定,纳米颗粒会发生聚集和长大,进而引起材料性能急剧下降等.不同于钯片、海绵钯粉末和负载钯催化材料,多孔钯具有三维连通的孔隙结构,可避免团聚现象的发生.同时,多孔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表明,梯度孔隙结构是一种高效的电化学催化结构.因而近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探索具有高孔隙率和梯度孔隙结构多孔钯块材的制备方法.已有的研究包括造孔剂法和模板法等,但上述方法制得的多孔钯块材均存在比表面积低或难以获得块体材料缺点.我们研究组发展了一种制备兼具高孔隙率和梯度孔隙结构的多孔钯块材的新方法.即通过以一定粒度的NaCl颗粒作为造孔剂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PdAl合金复合块材,然后通过去离子水溶解获得多孔PdAl合金,最后经过在盐酸溶液中去合金化得到具有数十微米的宏观大孔和约10纳米的纳米孔等梯度孔隙结构的多孔钯块材.当造孔剂添加量为20 vol.%,制得了孔隙率高达88%且完整的多孔钯块材.对该多孔钯块材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其压缩强度为0.5 MPa.对该块材进行氮吸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其比表面积达到54 m^2/g.我们进一步对该多孔钯块材的乙醇电化学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扫描速度下多孔钯块材在KOH(1 mol/L)+乙醇(0.8 mol/L)溶液中电催化活性进行分析.随着扫描速率从10 mV/s提高到50 mV/s,正扫描峰电流密度也逐渐提高,且峰电位向正电位方向移动.对峰电流密度和扫描速率的平方根进行拟合,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该电催化氧化行为是一个受扩散控制的过程.随着溶液中乙醇浓度不断增加,正扫描方向乙醇氧化峰的峰电流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乙醇基和羟基在钯表面的竞争性吸附造成的.当乙醇浓度较高时,乙醇基会占据钯表面大量的活性位,从而阻碍和抑制羟基的吸附.此时,羟基在钯表面的吸附成为电氧化反应的控制因素.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乙醇浓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当乙醇浓度为2 mol/L时,峰电流最大,达到120 mA/cm^2,表明多孔钯块材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这与该材料的梯度孔隙结构、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密切相关.进一步对多孔钯块材的催化稳定性进行研究.该多孔钯块材显示出了优异的催化稳定性,当经过50次循环后,乙醇氧化峰的峰电流仅下降到~110 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孔隙结构 电催化 乙醇氧化 放电等离子烧结
下载PDF
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74
7
作者 聂鸿飞 曾建成 +5 位作者 宋跃明 王贤帝 陈果 李柱海 蒋虎山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比较经皮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PEID组与PETD组,各30例,分别采用PEID与PET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定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为65.0±14.9min,术中C型臂X线透视次数为3.0±1.1次,术后卧床时间为6.5±1.1h,住院时间为4.8±1.1d;PETD组分别为86.0±15.4min,37.5±7.5次,5.0±1.1h,4.6±1.2d,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均明显低于PETD组(P〈0.01),两组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2例,复发1例;PETD组术后并发神经根痛1例,无复发病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随访27.2±3.7个月,PETD组随访28.2±3.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90±1.42分、(59.0±16.0)%,末次随访分别为2.20±1.37分、(20.4±7.7)%;PETD组术前VAS、ODI分别为7.60±1.40分、(60.1±13.7)%,末次随访分别为2.30±1.02分、(22.0±9.1)%。每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PEID组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0.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近期疗效与PETD相当,但PEID具有穿刺定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放射线暴露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椎板间入路 经皮椎间孔入路 微创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38
8
作者 汪雷 李涛 +6 位作者 宋跃明 刘浩 裴福兴 刘立岷 龚全 孔清泉 曾建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54-658,共5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81岁,平均65.2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9例,4个节段狭窄15例,5个节段狭窄6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术后3d、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5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出现C5神经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9~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7±0.8分,术后6个月为15.2±1.1分,改善率为(75±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3d、6个月时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0.8mm,术后3d、6个月均为15.9±1.2mm,椎管扩大率为(71.8±11.0)%。术后6个月时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症 椎管扩大成形术 单开门 Centerpiece钛板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铰链侧骨断端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华 刘浩 +6 位作者 邹黎 李涛 龚全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9-60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椎板骨断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1年3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椎板骨断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1年3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1岁。5个节段开门56例,4个节段开门1例,3个节段开门1例。其中225个椎板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62个椎板采用传统悬吊法固定。根据术后1周CT影像评估铰链侧椎板骨折情况,分为不完全骨折组、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组和完全骨折骨断端移位组三个亚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行CT检查评估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固定椎板的骨断端愈合情况。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124个椎板不完全骨折,118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无移位,45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有移位。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椎板再关门及椎管再狭窄。椎管矢状径由术前9.9±2.4ram扩大到17.0±2.9mm,JOA评分由7.7±3.3分改善到12.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椎板与悬吊法固定椎板术前及术后1周影像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骨断端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VS70%,P=O.042),铰链侧骨折情况(P=0.728)及术后6个月骨断端愈合率(P=O.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节段椎板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较悬吊法固定椎板铰链侧术后3个月(86%VS57%,P=0.004)及6个月(92%VS85%,P=O.048)均有较高骨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完全骨折组及完全骨折有移位组两种方法固定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能稳定椎板铰链侧骨折断端,有助于铰链侧发生完全骨折但无移位椎板的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 单开门 Centerpiece微型钢板 铰链侧 骨愈合
下载PDF
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 被引量:25
10
作者 高博 项舟 +6 位作者 方跃 孔清泉 黄富国 岑石强 钟刚 马俊 王雷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术前术中注意事项。方法:2010年5月至12月,采用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骨折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54岁,平均37岁;车祸伤5例,重物压伤5例,高坠伤6例。单纯...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术前术中注意事项。方法:2010年5月至12月,采用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骨折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54岁,平均37岁;车祸伤5例,重物压伤5例,高坠伤6例。单纯前环骨折1例,前后环均骨折15例,其中骶髂关节脱位6例,骶骨骨折9例(均未累及骶管)。根据Tile分型:C型15例,B型1例。观察内容包括螺钉置入时间,螺钉置入准确率,术中失血量,神经、血管、脏器损伤情况,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等。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方法包括骶髂螺钉固定、耻骨支空心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空心钉固定。16例患者中单纯骶髂螺钉固定4例;骶髂螺钉固定、耻骨支空心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空心钉固定2例;骶髂螺钉固定及耻骨支空心钉固定8例;单纯行耻骨支空心钉固定2例。结果:置入螺钉36枚,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约20min,术中出血10~20ml。术后骨盆X线片及三维CT显示,所有骨折良好复位,螺钉无错误置入。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及固定失败;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及其他脏器损伤。结论: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固定可靠、无须输血等优点,能很好地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但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应注意充分的术前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随访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丁琛 刘浩 +7 位作者 胡韬 石锐 李涛 洪瑛 宋跃明 刘立岷 曾建成 孔清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047-3052,共6页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mm增加到(8.44±0.43)mm(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临床效果 活动度 并发症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Ⅰ型胶原支架材料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18
12
作者 项舟 胡炜 +2 位作者 孔清泉 周海涛 张喜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种植在型胶原支架材料(typecollagen-glycosaminoglycan,CG)上,软骨定向诱导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将来源于10只成年实验犬骨髓的贴壁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收集后...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种植在型胶原支架材料(typecollagen-glycosaminoglycan,CG)上,软骨定向诱导后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将来源于10只成年实验犬骨髓的贴壁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收集后以2×106密度种植于直径9mm,厚3mm(干样品尺寸)干热交联处理(dehydrothermaltreatment,DHT)的CG材料中,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21d。观察每日细胞-材料复合体直径与初始直径的百分比,反应其收缩性。型胶原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actin,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体外软骨形成情况。将体外诱导培养的细胞-材料复合体植入实验犬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12周后取材观察。结果诱导培养过程中细胞-材料复合体直径随时间延长而下降。21d后,细胞-材料复合体收缩至初始直径的64.4%±0.3%;组织学见:材料的孔隙收缩,新合成的基质使细胞-材料复合体的多数区域变为实体组织;型胶原及SMA染色阳性。植入实验犬膝关节软骨缺损12周后,犬膝关节功能恢复,关节软骨缺损处有软骨样组织填充。结论将MSCs种植于CG材料中,经软骨诱导培养后并植入软骨缺损后能形成含有II型胶原的软骨样实体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Ⅰ型胶原支架材料 软骨
下载PDF
天然生物支架材料在软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天威 孔清泉 杨志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1-464,共4页
关键词 生物支架材料 软骨修复 天然 软骨细胞培养 骨组织修复 软骨缺损 免疫排斥反应 细胞死亡 软骨细胞悬液 细胞培养支架
下载PDF
悬吊牵引预矫形手术融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颈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立 孙宇 +3 位作者 李锋 潘胜发 吴奉梁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6-211,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悬吊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融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颈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4例青少年严重颈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13~18岁,平均16岁;颈椎后凸角45°~125°,平均85.3°;所有病例均先行... 目的:探讨颈椎悬吊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融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颈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4例青少年严重颈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13~18岁,平均16岁;颈椎后凸角45°~125°,平均85.3°;所有病例均先行颈椎悬吊牵引7~21d,再行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在颈椎悬吊牵引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悬吊牵引预矫形度数平均为66.7°,预矫形率平均68%;手术后矫形至平均后凸17°,平均矫形度数68.3°,平均矫形率80%。悬吊牵引对总矫形效果的贡献率为86%;手术矫形角度平均为-3°,手术矫形率为-2%,手术对总矫形效果的贡献率为-4%;颈椎自身活动度为13.3°,对总矫形效果的贡献率为18%。3例有慢性脊髓病症状者其不全瘫症状均有改善。3例在3个月 ̄1年随访时神经功能全部正常,固定融合节段的后凸角均无变化;1例失访。结论:颈椎悬吊牵引治疗过程安全、方便,患者易于耐受,结合手术融合内固定对于青少年颈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有良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凸畸形 悬吊牵引 矫形 手术
下载PDF
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贾云兵 杨进 +2 位作者 孔清泉 幸嵘 宋跃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制定内窥镜下经椎间孔人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19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制定内窥镜下经椎间孔人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19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髂嵴高度、髂嵴最高点和S1椎弓根内侧缘所连直线与S1椎体上缘水平线的夹角(仅)、L5椎弓根下缘5mm(即L5椎弓根下缘距穿刺针的距离)与髂嵴最高点之间的连线(d)、椎间隙后缘高度(HI)、椎间孔的垂直高度(H2)。将d与S1椎体上缘相交的位置分为3个区域,1区:L5/S1椎间隙中点以及对侧区域;2区:L5/S1椎间隙中点(不含此点)到S1椎弓根内侧缘;3区:S1椎弓根内侧缘以外的区域。所有患者均观察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并测量H1、H2,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者加测髂嵴高度、饯、d、d所落手术区域。H14mm及H2≤15mm为椎间孔狭窄。记录术中18G穿刺针穿刺达到靶向手术区域的次数。结果:L5/S1椎间盘突出85例(44.50%),L4/5及以上突出106例(55.50%)。突出位置在中央区17例(8.90%),在侧隐窝区146例(76.44%),在椎间孔区24例(12.57%),在椎间孔外侧区(极外侧区)4例(2.09%);椎间孔狭窄9例(4.71%)。85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髂嵴高度平对L4椎体中、上1/3者3例(3.53%),平对L4椎体下1/3及以下者82例(96.47%);d≤30。者69例(81.18%),30。〈仪≤40。者16例(18盘2%);d落在1区68例(80.00%),2区14例(16.47%),3区3例(3.53%)。当髂嵴高度平对L5椎体及以下者时,穿刺次数平均为16次(12~41次);平对L4椎体下1/3~IA/5椎间隙时,穿刺次数平均为29次(16~46次):平对L4椎体中、上1/3时.穿刺次数平均为39次(36~44次)。结论:髂嵴高度、&、d及d所落手术区域主要影响L5/S1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操作,对于突出节段在L4/5及以上者,穿刺针可水平进入而基本上不受上述影像学因素的影响。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H1、H2则对所有节段操作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前影像学评估 经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袁海峰 宋跃明 +5 位作者 刘浩 刘立岷 龚全 李涛 曾建成 孔清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36-838,共3页
目的探讨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6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的94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均为E级。CT提示椎管占位>50%,骨... 目的探讨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6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的94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均为E级。CT提示椎管占位>50%,骨折块突入椎管>10 mm。患者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其中应用Kaneda内固定6例,Z-plate内固定40例,VentroFix内固定14例,Antares内固定28例,其他6例。椎体及上下椎间盘后3/4切除植骨71例,椎体上部和上位椎间盘切除植骨23例。结果术后无神经系统损伤加重的症状,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平均Cobb’s角2°,矫正率90%。伤椎平均椎体矢状面指数为4°。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6年,脊柱高度恢复,后凸矫正度数无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前路手术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是有效的。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生理曲线。后期随访后凸角度矫正丢失少。无远期腰背慢性疼痛的症状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无神经损伤 前路手术 内固定
下载PDF
Centerpiece钢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华 刘浩 +7 位作者 林书 邹黎 宋跃明 李涛 曾建成 刘立岷 孔清泉 龚全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12-15,67,共5页
目的观察探讨Centerpiece钢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2009年9月-2011年3月手术治疗的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患者,其中男性65人,女性13人,平均年龄60岁﹙35-81岁﹚。采用JOA评分... 目的观察探讨Centerpiece钢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2009年9月-2011年3月手术治疗的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患者,其中男性65人,女性13人,平均年龄60岁﹙35-81岁﹚。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管失状径并计算相应Pavlov值,术前术后CT上测量椎管横截面积、开门角度。结果手术时间136±34min,手术出血量266±156ml,平均随访时间23﹙14-34﹚月。术前椎管失状径、Pavlov值、最狭窄平面横截面积、JOA评分分别为9.7±2.0mm、0.47±0.12、135±30 mm2、7.5±3.4,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0.1±3.1mm、0.89±0.15、275±44mm2、12.7±4.1,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术后2年随访观察无明显变化。术后神经功能缓解率为﹙60±29﹚%,开门角度31.7±6.4°。结论Centerpiece钢板应用于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的椎板固定,无螺钉松动和钢板断裂,有效维持了椎板的开门状态,防止再关门的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单开门 椎板成形术 Centerpiece钢板 再关门
下载PDF
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曦 宋跃明 +3 位作者 刘立岷 吕超亮 孔清泉 屠重棋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n-HA/PA66支撑体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n-HA/PA66支撑体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6.8岁。损伤节段:C35例,C414例,C,12例,C67例,C74例。伤后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1例,C级13例,D级9例,E级5例。28例行前路伤椎次全切减压,14例行椎问盘切除减压。根据FrankeⅠ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融合节段高度以及前凸角度;通过三维CT评估支撑体位置、外形以及植骨块融合情况。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3-5.2年,平均4.1年。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1例,D级8例,E级18例,较术前明显改善(Z=-4.845,P〈0.001)。术后3d及朱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6±1.8和1.3±1.0,均较术前改善(P〈0.05)。无支撑体脱出、塌陷、破裂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2.4%)支撑体轻微移位(〈2mm),总体植骨融合率为97.6%(40/41)。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及前凸角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撑体下沉距离平均为(1.5±1.1)mm,下沉率(下沉距离〉3m)为4.8%。结论:n-HA/PA66支撑体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支撑植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折 脱位 脊柱融合术 减压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修鹏 宋跃明 +8 位作者 李涛 杨曦 周忠杰 王亮 刘浩 刘立岷 龚全 曾建成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88-895,共8页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间支撑体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前瞻性地纳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间支撑体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椎体重建应用中的长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前瞻性地纳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18~63岁,平均40.6±7.8岁。手术节段胸椎(T3~T10)8例,胸腰段(T11~L2)8例,腰椎(L3~L4)2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4例,D级9例,E级5例;合并冷脓肿形成15例,椎管内受累13例,窦道形成2例。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n-HA/PA66椎间支撑体结合自体骨椎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治疗18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胸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按照ASIA分级)变化;并根据X线片及CT观察植骨融合、支撑体下沉、后凸畸形纠正和维持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除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外,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本组病例随访5~10年,平均7.5±1.8年。除1例术前为ASIA分级C级的患者恢复为D级外,其余病例均恢复为E级;胸背痛VAS评分由术前7.0±1.8分缓解为术后2.4±0.6分,至末次随访时为1.4±0.4分;术前后凸为11°~82°(31.0°±11.6°),术后即刻为2°~46°(18.2°±9.6°),后凸矫正10°~36°(13.0°±8.3°),末次随访时后凸为3°~56°(22.5°±8.1°),后凸丢失1°~11°(4.3°±0.8°);术后6个月10例(56%)获得骨性融合,术后1年17例(94%)获得融合,术后2年所有病例均获得融合,骨融合发生较慢主要见于2个以上运动节段病椎切除重建的病例;支撑体下沉发生11例(61%),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下沉0~6mm(3.0±0.7mm),1例椎旁脓肿复发和窦道形成,经过换用二线抗结核药物、加强营养、换药等处理治愈。结论:经过5年以上的长期随访证实,n-HA/PA66椎体支撑体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前柱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前路手术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下载PDF
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忠杰 李涛 +5 位作者 宋跃明 刘浩 刘立岷 孔清泉 龚全 曾建成 《西部医学》 2016年第8期1074-1077,108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评估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核病灶部位及范围、合并症、疼痛评分、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方法、...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评估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核病灶部位及范围、合并症、疼痛评分、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方法、手术时间、失血量、手术并发症等信息。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后凸畸形等影像学结果、结核复发情况等。VAS评分、矢状面成角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配对t检验;血沉、CRP的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结果手术治疗老年脊柱结核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61~83岁,平均68.9岁。48例(81.4%)存在合并症,32例(54.2%)伴有神经损害。前路手术26例,后路手术29例,前后路联合手术3例,1例为颈、胸椎跳跃性病灶,一期行颈椎前路及胸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获得平均18.2月(12~38月)随访。术后2例脑脊液漏,3例肋间神经痛,1例植骨不融合伴内固定断裂,1例结核复发,椎管内脓肿形成伴不全四肢瘫。内固定断裂及结核复发病例均为耐药结核,更换二线抗结核药物。29例神经症状逐渐改善。VAS评分由术前(6.3±3.6)分下降到(2.6±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3,P=0.00)。末次随访血沉及CRP均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合并症多,机体代偿能力差。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防止术后复发及内固定失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