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炎症因子、D-dimer和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动态监测的临床预后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嫩英 孔风娟 +1 位作者 余瑞云 徐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36-1839,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炎症因子、D-二聚体(D-dimer)和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对评估老年重症肺炎(S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治疗的老年SP患者54例,根据患者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炎症因子、D-二聚体(D-dimer)和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对评估老年重症肺炎(S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治疗的老年SP患者54例,根据患者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所有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史等。监测患者入院时,入院第3、7天时体温、血压、呼吸频率、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气分析等指标,并根据结果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入院第3、7天监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D-dimer和Fn水平。结果存活组各时间点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随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死亡组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入院时,两组血清IL-6和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存活组显著下降(P<0.05),而死亡组呈轻微上升趋势(P>0.05);存活组各时间点血D-dimer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随后存活组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死亡组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存活组各时间点血浆Fn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随后存活组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死亡组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结论血D-dimer和血浆Fn水平的监测对老年SP患者病情预后判断的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炎症因子 D-二聚体 纤维结合蛋白
下载PDF
不同繁殖期杀菌剂联合静止期杀菌剂在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嫩英 余瑞云 +1 位作者 孔风娟 徐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528,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繁殖期杀菌剂联合静止期杀菌剂在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应用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80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采用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B组60例采... 目的分析不同繁殖期杀菌剂联合静止期杀菌剂在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应用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80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采用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B组60例采用头孢哌酮联合胸腺肽进行治疗,C组60例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进行治疗。于治疗前采集患者痰液,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内毒素(ET)水平。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感染症状、体征、病原学及实验室检查情况,以判定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腹痛、腹泻或恶心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判定用药安全性。结果180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检出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杆菌占比较高。经过不同繁殖期杀菌剂联合静止期杀菌剂治疗后,3组血清PCT及E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3组治疗方案均达到较高的总有效率,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结论不同繁殖期杀菌剂联合静止期杀菌剂在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杀菌剂 静止期杀菌剂 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从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看支柱产业的培育
3
作者 孔风娟 杨晓杰 《黑龙江财会》 1998年第2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消费结构 支柱产业 化学工业 工业发展中国
下载PDF
FHL2在胃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中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孔风娟 师雷锋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365-368,共4页
目的通过SGC-823胃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模型,研究四个半结构域蛋白2(FHL2)的改变和相关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1)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CCT-823细胞(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持续刺激法诱导SGC-823细胞成为耐奥沙利铂胃癌细... 目的通过SGC-823胃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模型,研究四个半结构域蛋白2(FHL2)的改变和相关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1)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CCT-823细胞(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持续刺激法诱导SGC-823细胞成为耐奥沙利铂胃癌细胞,制作EMT模型(实验组);(2)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形态学差异;(3)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两组细胞侵袭能力;(4)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两组细胞波形蛋白、E-钙黏蛋白和FHL2蛋白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表型由上皮样细胞向间质样细胞表型转变;(2)对照组穿过膜的细胞数为65.7±11.65,实验组穿过膜的细胞数为123.4±28.13,实验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434,P<0.01);(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胃癌细胞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下调(1.47±0.13 vs 0.76±0.1),波形蛋白(0.65±0.21 vs 1.01±0.25)和FHL2蛋白(0.34±0.09 vs 0.71±0.11)表达水平上调(P均<0.05)。结论经奥沙利铂刺激后,SGC-823胃癌细胞发生EMT,细胞表型由上皮样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变化,且将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波形蛋白和FHL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奥沙利铂 上皮间质转化 波形蛋白 E-钙黏附分子 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