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近端动脉瘤多因素分析及治疗方式探讨
1
作者 孙丰兵 丁培源 +2 位作者 陶帮宝 华续明 张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并发供血动脉近端动脉瘤(APIA)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了352例AVM病人,按有无APIA,分为Non-APIA组(321例)和APIA组(31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AVM的血供和大小、引流静脉类型,是否出血及出血部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对于AVM合并APIA的病人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组,对不同治疗方式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治疗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结果:APIA组病人年龄高于Non-APIA组(P<0.01),后循环供血率51.6%(16/31)明显高于Non-APIA组的22.7%(73/321)(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及AVM血供均为API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治疗、手术治疗、手术+血管内治疗3组病人动脉瘤的供血动脉、动脉瘤最大径、AVM最大径、术后再出血率及GOS预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越大发生APIA的可能性越高,后循环供血的AVM越容易并发APIA,在优先处理动脉瘤的原则指导下,手术、血管内治疗以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综合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SolitaireAB型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5
2
作者 孙丰兵 李轶 +3 位作者 荆朝晖 杨晓笙 华续明 万亮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9-1073,I0013,共6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栓塞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技术要点。方法2015—01~2016—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应用SolitaireAB型支架取栓治疗42例颅内大血管急性栓塞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MCA... 目的探讨SolitaireAB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栓塞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技术要点。方法2015—01~2016—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应用SolitaireAB型支架取栓治疗42例颅内大血管急性栓塞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MCA)栓塞28例;颈内动脉颅内段(ICA)闭塞7例;伴有大脑前、中动脉栓塞2例;基底动脉(BA)栓塞5例,分析开通的耗时、效果及术后情况。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随访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0min~2h进行穿刺,平均(59.31±33.58)min。仅3例(7.14%)未开通。从发病到开通的时间为3.5—7.0h(超过6h4例),平均(5.289±0.932)h。死亡7例,来院时NIHSS评分18~30分。90dmRS〉2有18例(42.85%),来院时NIHSS评分13~28分,15分以下2例。90dmRS≤2有24例(57.15%),来院时NIHSS评分10—18分,其中15分以上3例。大部分栓子病理检查为血栓。术后CT及MRI检查发现,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及严重的梗死性出血共10例,基底节区梗死5例,小片状梗死3例,少量梗死性出血5例,散在多发小梗死8例。出院时NIHSS评分0~18分,平均(6.58±5.72)分。结论运用SolitaireAB型支架进行动脉取栓能获得较好的再通率,且安全有效。每个患者的有效取栓时间窗不完全一致,有效时间窗内开通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 AB型支架 急性卒中 取栓 有效时间窗 NIHSS评分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丰兵 丁培源 +3 位作者 张健 孟佑强 黄盛 游轶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52例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实施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实施阿司...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52例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实施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头颅动脉瘤造影结果及颅内出血、血栓栓塞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共发现动脉瘤62枚,其中观察组31枚,对照组31枚。瘤直径范围1.5~15 mm,平均直径(6.2±1.1)mm。两组各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术中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栓塞发生率11.52%低于对照组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尼莫地平联合替罗非班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预防围术期栓塞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替罗非班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急性血栓事件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孙丰兵 李世亭 万亮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2,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炎症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HMGB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炎症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HMGB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血浆或脑脊液中HMGB1即可明显升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整个炎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介导作用。同时在动物模型中应用HMGB1抑制药物,可以明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疾病预后。这些发现使HMGB1逐渐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及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炎症反应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下载PDF
副神经切断联合远端毁损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孟佑强 薛泳华 +6 位作者 浦奔放 华春晖 孙丰兵 刘春 刘开章 黄振宇 李心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19期3673-3675,3633,共4页
目的:探讨副神经切断联合远端毁损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痉挛性斜颈患者100例,其中单纯副神经切断组30例,副神经切断+神经远端毁损组70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 目的:探讨副神经切断联合远端毁损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采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痉挛性斜颈患者100例,其中单纯副神经切断组30例,副神经切断+神经远端毁损组70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均行Tsui评分评估治疗疗效,同时术后观察是否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发音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结果:单纯副神经切断组患者术前Tsui评分平均为(22.14±2.19),术后2周为(15.23±1.2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神经切断+神经远端毁损组患者术前Tsui评分平均为(23.09±1.23),术后2周为(8.23±0.9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副神经切断组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Tsui评分分别为(13.03±1.11)和(11.34±1.02),副神经切断+神经远端毁损组Tsui评分分别为(6.09±0.25)和(4.41±0.2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副神经切断+神经远端毁损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予以相应处理后好转,均为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发音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神经切断联合远端毁损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疗效较单纯副神经切断术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Tsui评分法 运动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闵令钊 施娟红 +3 位作者 孙丰兵 陶帮宝 张文博 王晓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4期4646-4650,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5例男性和1例女性,平均年龄9.8...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5例男性和1例女性,平均年龄9.8岁;5例病变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区;5例头痛起病,1例表现为多尿;术前血液学检查提示:4例患者甲胎蛋白明显升高,1例患者β亚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升高;3例患者手术全切,平均生存期32.0月,3例患者手术次全切,平均生存期21.0月;4例患者术后接受规范放化疗,平均生存期32.0月,1例仅行化疗,生存期22.0月,1例术后未行放化疗,生存期9.0月。结论: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多见于年轻男性,病变多位于松果体区;术前血液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患者预后差,手术切除程度是一重要预后影响因素,术后放化疗或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胚胎性癌 生殖细胞肿瘤 肿瘤标记物 预后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毛涌馨 赵殿东 +5 位作者 陈珑 曹晓萌 谭亮 许涛 孙丰兵 张朔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7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颅脑重症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85例颅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3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亚低温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于伤后24h内接受轻度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颅内压...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颅脑重症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85例颅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3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亚低温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于伤后24h内接受轻度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颅内压在20mmHg以上或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高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颅内血肿形成或脑水肿加重。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价2组患者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亚低温组恢复良好11例、中残1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7例,恢复良好率为25.58%(11/43);常规治疗组恢复良好6例、中残6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0例,恢复良好率为14.29%(6/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P〈0.05)。结论亚低温具有减轻颅脑重症患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可提高颅脑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颅脑重症 脑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