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义亨
施少敏
+4 位作者
宋学姝
孟平
张劲松
任荣秀
陆森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8-402,共5页
通过测定两种土壤和一种玻璃珠的两相热导率随气压的变化,分析变压条件下气体分子碰撞平均自由程和多孔介质孔隙结构间的关系。研究计算了表征土壤平均孔隙结构的孔隙特征长度(d),同时依据静态几何学方法计算获取了颗粒平均间距(D)。结...
通过测定两种土壤和一种玻璃珠的两相热导率随气压的变化,分析变压条件下气体分子碰撞平均自由程和多孔介质孔隙结构间的关系。研究计算了表征土壤平均孔隙结构的孔隙特征长度(d),同时依据静态几何学方法计算获取了颗粒平均间距(D)。结果表明,基于热传输方法获取的d值是从气体分子碰撞传热的动态观点获取的孔隙结构表征,标识着土壤颗粒间的热分离特征,是表征土壤孔隙结构的有效指标。由于土壤的d和D值相差3个数量级,但在玻璃珠上无量级差异,这说明d值可能只能表征土壤团聚体间的平均孔隙结构,不能反映团聚体内部及黏土颗粒内部的微细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孔隙结构
热导率
气体分子动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
37
2
作者
任荣秀
杜章留
+2 位作者
孙义亨
宋学姝
陆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991-6999,共9页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团聚性及有机碳分布,进而改变土壤碳循环过程。对太行山南部50年刺槐人工林(R50)、17年刺槐人工林(R17)、自然恢复林(NR)和农田(CL)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20 cm)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湿筛法对土壤团聚...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团聚性及有机碳分布,进而改变土壤碳循环过程。对太行山南部50年刺槐人工林(R50)、17年刺槐人工林(R17)、自然恢复林(NR)和农田(CL)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20 cm)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并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比例AR)及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进而分析弃耕后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自然恢复林与刺槐林的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都高于农田,且自然恢复林的大团聚体增加更显著。MWD的计算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林>刺槐人工林>农田,说明该区域的自然恢复方式更容易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显著改良土壤结构及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弃耕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1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农田,且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研究区域的自然植被恢复和人工造林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且储存的有机碳主要存于大团聚体中,而农田的有机碳大都存于粘粒+粉粒团聚体中。自然植被恢复和人工造林均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是改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义亨
施少敏
宋学姝
孟平
张劲松
任荣秀
陆森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出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8-402,共5页
基金
中国林科院院基金项目(CAFYBB2017QC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019)资助。
文摘
通过测定两种土壤和一种玻璃珠的两相热导率随气压的变化,分析变压条件下气体分子碰撞平均自由程和多孔介质孔隙结构间的关系。研究计算了表征土壤平均孔隙结构的孔隙特征长度(d),同时依据静态几何学方法计算获取了颗粒平均间距(D)。结果表明,基于热传输方法获取的d值是从气体分子碰撞传热的动态观点获取的孔隙结构表征,标识着土壤颗粒间的热分离特征,是表征土壤孔隙结构的有效指标。由于土壤的d和D值相差3个数量级,但在玻璃珠上无量级差异,这说明d值可能只能表征土壤团聚体间的平均孔隙结构,不能反映团聚体内部及黏土颗粒内部的微细孔隙结构。
关键词
土壤
孔隙结构
热导率
气体分子动理论
Keywords
Soils
Pore structure
Thermal conductivity
Kinetic theory of gases
分类号
S152.8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
37
2
作者
任荣秀
杜章留
孙义亨
宋学姝
陆森
机构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991-6999,共9页
基金
中国林科院院基金(CAFYBB2017QC001,CAFYBB2019GC001⁃1)。
文摘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团聚性及有机碳分布,进而改变土壤碳循环过程。对太行山南部50年刺槐人工林(R50)、17年刺槐人工林(R17)、自然恢复林(NR)和农田(CL)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层土壤(0—20 cm)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分级,并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比例AR)及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进而分析弃耕后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自然恢复林与刺槐林的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都高于农田,且自然恢复林的大团聚体增加更显著。MWD的计算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林>刺槐人工林>农田,说明该区域的自然恢复方式更容易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显著改良土壤结构及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弃耕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1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农田,且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研究区域的自然植被恢复和人工造林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且储存的有机碳主要存于大团聚体中,而农田的有机碳大都存于粘粒+粉粒团聚体中。自然植被恢复和人工造林均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是改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Keywords
land use pattern
soil aggregate
soil organic carbon
organic carbon contribute rate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2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孙义亨
施少敏
宋学姝
孟平
张劲松
任荣秀
陆森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任荣秀
杜章留
孙义亨
宋学姝
陆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