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定位施肥对菜园土壤砷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仲秀 周崇峻 +2 位作者 姜荧荧 刘洋 高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21-2023,共3页
为了解长期施肥对菜园土壤中砷累积和分布的影响,采集了沈阳农业大学蔬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基地5年的土壤样品(跨年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9年,土壤砷含量只施有机肥的处理(A)比不施肥处理(B)高4.43%。2009年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土... 为了解长期施肥对菜园土壤中砷累积和分布的影响,采集了沈阳农业大学蔬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基地5年的土壤样品(跨年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9年,土壤砷含量只施有机肥的处理(A)比不施肥处理(B)高4.43%。2009年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土层土壤中砷的平均含量为0~20 cm 11.73 mg/kg、20~40 cm 8.28 mg/kg、40~60 cm 8.50 mg/kg;20~40 cm土层中As的平均含量比耕层中减少29.41%,40~60 cm土层中As的平均含量比耕层中减少27.54%;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后土壤的砷含量多数有所提高,可见施肥是土壤中砷的主要来源;不施肥处理土壤中砷的含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土壤中的砷不仅仅是由施肥造成的,与小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长期施肥 累积和分布
下载PDF
中国辽宁典型风成黄土分维区间选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仲秀 王秋兵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3-597,共5页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幂指函数关系法,选取粒径R区间为无标度区,使用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和分段线性回归(piecewise linear regression)来确定辽宁典型风成黄土837个样品粒度分维的无标度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元分维的粒度分维...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幂指函数关系法,选取粒径R区间为无标度区,使用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和分段线性回归(piecewise linear regression)来确定辽宁典型风成黄土837个样品粒度分维的无标度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元分维的粒度分维值介于1.446~2.027,决定系数均大于0.900,确定无标度区为0.1~54.4μm;二元分维得到节点平均值为7.64μm±1.21μm(CV=15.87%),决定系数在0.978~0.999之间变化,变异系数为0.438%,确定无标度区为0.1~7.64μm(F_2)和7.64~54.4μm(F_1),且分维值D_(F1)>D_(F2)。二元分维值与一元分维值差异较大,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即使是同一个研究对象,选取不同标度区范围,得到的分维值及其决定系数也不同,因此,使用分维模型前要注意无标度区的选取。分维值包含着土壤发生与沉积环境信息,深入解译分维值信息有助于理解黄土-古土壤的土壤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分维 标度区 中国辽宁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被引量:31
3
作者 韩春兰 邵帅 +3 位作者 王秋兵 李甄 孙仲秀 毛伟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23-3033,共11页
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区,选择不同恢复年限各种火烧强度(重度、中度、轻度)的火烧迹地进行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对火后有机层和矿质层有机碳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森林火灾对区域碳平衡影响的定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 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区,选择不同恢复年限各种火烧强度(重度、中度、轻度)的火烧迹地进行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对火后有机层和矿质层有机碳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森林火灾对区域碳平衡影响的定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包括火烧即时影响和火后生境条件变化带来的间接影响。火干扰样地有机层的积累与转化主要是通过火后林冠郁闭度的变化影响的,其有机碳总储量低于对照样地。对于矿质层土壤,重度和中度火干扰后,如果样地发生植被序列演替,即阔叶林植被入侵,样地郁闭度增加迅速,凋落物积累量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将随着过火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样地发生自我更新,样地郁闭度增加缓慢,凋落物分解量大于积累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将会在一定时间内随着过火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但是,无论样地发生植被序列演替还是自我更新,土壤有机碳含量短时间内均无法恢复到火前水平。轻度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短期内先增加,随着植被更新情况的发展最终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火干扰 群落演替 兴安落叶松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天然针叶林不同强度火干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邵帅 韩春兰 +3 位作者 王秋兵 顾欣燕 孙仲秀 张寅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1-205,210,共6页
在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火烧迹地上,按植被组合类型(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火干扰强度不同选择样区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10年后,各样区有机层的有机碳含量均随深... 在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火烧迹地上,按植被组合类型(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火干扰强度不同选择样区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10年后,各样区有机层的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强度火干扰造成各样区各有机层有机碳含量变化不一;矿质层除了重度火干扰杜香-兴安落叶松植被下土壤以外,土壤有机碳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2种植被类型下,矿质土壤的A层和B层有机碳含量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减小,说明在寒温带针叶林地区不同强度火干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并未恢复到火烧之前水平;不同强度火干扰杜香-兴安落叶松样区的有机层和矿质层的有机碳含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为重度火干扰样区<轻度火干扰样区,反映了有机层对矿质层有机碳的补给作用;不同强度火干扰草类-兴安落叶松样区的有机层和矿质层的有机碳含量并未呈现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火干扰 天然针叶林 大兴安岭
下载PDF
中国北方第四纪黄土发育土壤铁锰结核形成环境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秋兵 蒋卓东 孙仲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8-297,共10页
土壤铁锰结核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记录着土壤发育过程和成土环境变化信息,也是土壤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常认为铁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但在我国东北地区位于高平地、地下水位较深,发... 土壤铁锰结核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记录着土壤发育过程和成土环境变化信息,也是土壤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常认为铁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但在我国东北地区位于高平地、地下水位较深,发育于第四纪黄土状物质的土壤中有铁锰结核的分布,对该地区土壤分类造成了很多问题。为了摸清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第四纪黄土状物质发育土壤中铁锰结核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并收集整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对中国北方10个省份的345个处于高平地(地下水位深)、发育在第四纪黄土状物质的土壤剖面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有铁锰结核存在的土壤剖面分布具有明显规律,即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地区(41.19°~49.01°N,120.82°~133.37°E),该区域年均降水量在370.6~917.7 mm之间,年均气温在0.9~14.9℃之间,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降水量大、蒸发量小、冬季土壤结冻持续时间长、春季土壤冻融交替持续时间久,且土壤"返浆现象"明显。研究进一步表明,位于高平地、发育在第四纪黄土状物质土壤中铁锰结核的形成与土壤冻融交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核 冻融交替 第四纪黄土状物质 温带地区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品牌专业建设背景下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裴久渤 贾树海 +2 位作者 王秋兵 孙福军 孙仲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6期225-226,232,共3页
从土壤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历史沿承、教学内容、科学前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国际热点研究与现行政策为引领—课程基础知识讲授与教学实习相配合为过程—新技术教学手段融入为辅助—提升... 从土壤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历史沿承、教学内容、科学前沿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国际热点研究与现行政策为引领—课程基础知识讲授与教学实习相配合为过程—新技术教学手段融入为辅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合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期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品牌专业的建设服务,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专业建设 土壤地理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辽西地区古气候重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秋兵 崔东 +3 位作者 韩春兰 白晨辉 张寅寅 孙仲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4-252,共9页
通过对我国现代气候条件下发育的22个土壤剖面发育指标的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转换函数,并将之运用于辽宁朝阳凤凰山古土壤剖面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71~423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参数值:403~423... 通过对我国现代气候条件下发育的22个土壤剖面发育指标的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壤发育指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转换函数,并将之运用于辽宁朝阳凤凰山古土壤剖面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71~423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参数值:403~42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523.92~574.42 mm,年均温为10.6~11.0℃;311~40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184.6~1 277.2 mm,年均温为15.6~16.6℃;243~311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517.24~669.08 mm,年均温为9.18~12.2℃;225~243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302.7 mm,年均温为16.5℃;208~225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642.54~731.42 mm,年均温为10.1~11.6℃;176~208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231.4 mm,年均温为16.0℃;148~176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640.49~682.09 mm,年均温为8.49~9.13℃;71~148 ka BP期间年均降雨量为1 128.2~1 294.0 mm,年均温为16.1~16.6℃。辽宁朝阳现今全年平均气温9℃,年均降水量450~500 mm,说明该地区42万年以来气候有过多次波动,但总的趋势是由温暖湿润向寒冷干旱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育指标 转换函数 古气候 辽宁西部地区
下载PDF
辽宁省白浆化土壤中白土层的特征及其形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秋兵 王燕平 +1 位作者 孙仲秀 孙忠戈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0-407,共8页
本文以辽宁省浑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阶地上的黄土状物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形态学特征、基本理化性质和母质均一性判定等研究,探讨了浑河三级阶地白浆化土壤的白土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土壤粉粒中的稳定元... 本文以辽宁省浑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阶地上的黄土状物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形态学特征、基本理化性质和母质均一性判定等研究,探讨了浑河三级阶地白浆化土壤的白土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土壤粉粒中的稳定元素钛与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级阶地上的21-003、21-009、07和21-076剖面和二级阶地上的21-001、21-200、03和04剖面的母质均一;(2)由于土体发育程度不同,一级阶地土体中无淀积层;二级阶地土体中有淀积层且无白土层,尚未出现白浆化现象;三级阶地土体中淀积层和白浆化现象明显,出现了白土层,其形成以黏粒的机械淋溶和潴育淋溶为主;三级阶地上土壤比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发育时间长,但尚未达到漂白层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土层 白浆化土壤 黄土状物质 阶地 浑河流域
下载PDF
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事务管理体制 被引量:4
9
作者 姜荧荧 刘洋 +2 位作者 高华 张茂仁 孙仲秀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96-98,共3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导师负责制下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有效性探讨,分析在导师负责制下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提高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力求对改善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 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事务管理
下载PDF
不同深度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寅寅 孙仲秀 +2 位作者 顾欣燕 刘杨杨 李晓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年第18期130-130,共1页
以辽宁朝阳喀左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土壤剖面中不同深度的干筛、湿筛测得的团聚体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土壤团聚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非水温性团聚体
下载PDF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的建模方法
11
作者 姜荧荧 周崇峻 +3 位作者 孙仲秀 张广才 刘洋 高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5182-5185,共4页
以辽西朝阳挖掘的17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为例,基于系统观测和描述土壤野外形态特征,确定了评价古土壤发育的8项土壤剖面野外形态指标,建立了土壤剖面野外形态发育综合指数模型。
关键词 土壤剖面野外形态 发育综合指数 建模方法
下载PDF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壤地理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12
作者 韩春兰 王秋兵 +2 位作者 孙仲秀 吴岩 王冰 《大众科技》 2020年第2期105-106,111,共3页
《土壤地理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壤地理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科研体会,提出了关于进... 《土壤地理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壤地理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科研体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壤地理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土壤地理学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程程 孙仲秀 +4 位作者 王秋兵 姜荧荧 段斯译 张永威 孙福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7-912,共16页
【目的】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为古红土健康评价提供重要的生物性状数据,并为古红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耕地第四纪古红土和附近处于同一地层的... 【目的】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为古红土健康评价提供重要的生物性状数据,并为古红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耕地第四纪古红土和附近处于同一地层的埋藏第四纪古红土为研究对象,并以埋藏古红土作为对照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古红土理化性状,系统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特征。【结果】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间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较埋藏古红土,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和耕地古红土的细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以及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均显著增加,耕地的真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②埋藏古红土出露地表后不同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较埋藏古红土,其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古红土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和林地的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疏林荒草地和耕地的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林地的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③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坐标分析以及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其中,荒草地与林地的群落结构最为相近。【结论】埋藏古红土出露地表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细菌和真菌丰富度、多样性以及群落组成都发生显著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古红土健康状况评价提供重要的生物性状数据,并为科学地管理与利用古红土资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第四纪古红土 土壤微生物 细菌 真菌 群落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段斯译 孙仲秀 +6 位作者 王秋兵 姜荧荧 韩春兰 张永威 吕梦菲 孙福军 陈留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8-1084,共7页
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和耕地)第四纪古红土和埋藏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测定古红土各发生层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剖面及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 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疏林荒草地、荒草地、林地和耕地)第四纪古红土和埋藏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测定古红土各发生层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剖面及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埋藏古红土有机碳含量较低,随深度分布均一,各粒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降低;(2)埋藏古红土出露地表后,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表层全土有机碳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增加,呈现林地>耕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埋藏古红土的特征,其中,林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说明林地是古红土分布区的一种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3)耕地0~10 cm土层粒径>1 mm和<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逐渐降低。其余土地利用方式下古红土均呈现>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降低,<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第四纪古红土 有机碳分布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团聚体的组成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段斯译 孙仲秀 +2 位作者 王秋兵 姜荧荧 孙福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7-596,共10页
以林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耕地、埋藏古红土等不同利用方式下的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内扣除黏粒的粒度组成、Ti/Zr比值和野外剖面形态观察等方法分析,判定了古红土母质均一性,接着利用湿筛法筛分了供试古红土水稳性... 以林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耕地、埋藏古红土等不同利用方式下的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内扣除黏粒的粒度组成、Ti/Zr比值和野外剖面形态观察等方法分析,判定了古红土母质均一性,接着利用湿筛法筛分了供试古红土水稳性团聚体,比较分析了各利用方式下古红土与未经人为利用的埋藏古红土的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古红土的成土母质是均一的,埋藏于地下的古红土由于未被人为利用,受人为干扰小,因压实等影响结构性不良,主要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2)古红土被利用后土壤团聚体<0.5 mm的减少、>0.5 mm的增加,利用方式不同,古红土的团聚体(粒级)变化不同(土层深度);(3)团聚体林地以>5 mm为主,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和耕地以>5 mm、5~2 mm和2~1 mm为主;(4)古红土被开发利用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且林地的稳定性强于耕地,是古红土分布地区一种较合理的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第四纪古红土 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 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