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高轶事——记莫高窟的园林绿化
1
作者 孙儒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6,共4页
看绿树成荫的林荫道相伴古老的石窟,就是如今莫高窟的景观,可是在八十多年前的莫高窟,树木稀疏,一片荒芜,直到1944年莫高窟被国家接管之后,在所长常书鸿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理,特别是重视对莫高窟园林的绿化,对已有的树木倍加爱... 看绿树成荫的林荫道相伴古老的石窟,就是如今莫高窟的景观,可是在八十多年前的莫高窟,树木稀疏,一片荒芜,直到1944年莫高窟被国家接管之后,在所长常书鸿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理,特别是重视对莫高窟园林的绿化,对已有的树木倍加爱护,即便莫高窟搞修建需要木材,也去敦煌城购买,而不采伐窟前林木。同时又在窟前、河岸边、河对岸广种树木,有绿化树、亦有果树,为了让窟前常绿,又引进了敦煌以前从没有种植过的柏树,在长期的植树造林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不断更新,才造就了窟前林木花草的景观。真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开放的莫高窟广纳游人,置身窟前的林荫道中,惬意游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园林绿化 绿树成荫
下载PDF
莫高窟北周第430窟窟门考证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毅华 孙儒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75,共5页
莫高窟石窟内现存的古代木构件数量稀少,最早的有北魏时期的木斗栱,而北周的木构件只存这一低矮狭小的门框,该门框中保留的一些历史信息,为研究古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证据,如木工工具中现在常用的平木工具——刨子,在北周时... 莫高窟石窟内现存的古代木构件数量稀少,最早的有北魏时期的木斗栱,而北周的木构件只存这一低矮狭小的门框,该门框中保留的一些历史信息,为研究古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些有力的证据,如木工工具中现在常用的平木工具——刨子,在北周时期还没有出现。同时,这一木门框中的各个构件名称也与宋代编修的《营造法式》相对应,说明中国古建筑缓慢地发展,它也可能是迄今在中国地面遗存的唯一的北周木门框构件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北周 窟门 门框
下载PDF
我经历的敦煌石窟保护——上世纪40至60年代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儒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3-218,共16页
上世纪40至60年代是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无到有的初创时期,这期间在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下,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对古代壁画、塑像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完成了大型石窟的保护加固工程。
关键词 石窟保护 壁画维修 加固工程
下载PDF
莫高轶事·我的敦煌生涯(六)——关于石室宝藏牌坊和慈氏之塔的拆迁与复原记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儒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7-132,共6页
石室宝藏牌坊与慈氏之塔原本不在敦煌莫高窟。关于它们的来历鲜有人知。笔者对莫高窟石室宝藏牌坊和慈氏之塔的来历、拆迁与复原进行回忆与记述,展现敦煌文物的保护历程。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石室宝藏牌坊 慈氏之塔 来历
下载PDF
莫高轶事·我的敦煌生涯(七)——千相塔残塑的整理及第17窟洪辩像的迁移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儒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125,共4页
这篇短文回忆两件事。其一是关于王圆箓所建千相塔的拆除时间,以及后来对塔中的残塑的处理,反映当时对千相塔发现文物处理不太精心造成残像的进一步残坏。第二莫高窟第17窟即著名的藏经洞,洞窟中现有的洪辩真身塑像,原来不在此窟中,而... 这篇短文回忆两件事。其一是关于王圆箓所建千相塔的拆除时间,以及后来对塔中的残塑的处理,反映当时对千相塔发现文物处理不太精心造成残像的进一步残坏。第二莫高窟第17窟即著名的藏经洞,洞窟中现有的洪辩真身塑像,原来不在此窟中,而是存放在第362窟中。据分析,第362窟塑像应属于17窟中的洪辩真身,1965年经常书鸿所长决定,将该像由第362窟迁回到第17窟中。作者是迁像经手人之一,特回忆此过程备查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相塔 洪辩塑像 王圆箓
下载PDF
莫高轶事——我的敦煌生涯(4)
6
作者 孙儒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8,共7页
这一篇短文是继续我的上一篇《莫高轶事——我的敦煌生涯(3)》的回忆。1949年9月,临近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前,以常书鸿先生为首的一小群中青年业务和行政人员生活窘迫,一直到解放军进军河西,和平解放敦煌。解放军亲临莫高窟,我亲眼所见... 这一篇短文是继续我的上一篇《莫高轶事——我的敦煌生涯(3)》的回忆。1949年9月,临近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前,以常书鸿先生为首的一小群中青年业务和行政人员生活窘迫,一直到解放军进军河西,和平解放敦煌。解放军亲临莫高窟,我亲眼所见解放军纪律严明,可又生动活泼,由衷地感到欢欣鼓舞。当时我们依然贫困,但地方党政领导对我们的关怀、照顾使我们感到温暖,同时也令我们感到困惑,为什么只是照顾,不提接管呢?这期间还经历了敦煌南山残余反动势力的作乱对我们的威胁以及我们的应变。直到1950年8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代表中央文化部到敦煌艺术研究所办理接管,并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从此翻开了敦煌事业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前后 敦煌艺术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 接管 更名
下载PDF
一群早期敦煌壁画临摹工作者的记述
7
作者 潘絜兹 常书鸿 +17 位作者 常沙娜 黄文馥 乌密风 董希文 邵芳 欧阳琳 赵冠洲 张琳英 张民权 孙儒僩 龚祥礼 李浴 段文杰 史华湘 李承仙 范文藻 周绍淼 霍熙亮 《艺术品鉴》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我们这一群美术工作者,尽管是抱着同样仰慕虔敬的心情,抱着同样向古代艺术学习的态度来到敦煌,但真正在思想观念上得到统一,则是在面对着这一无比伟大、丰富的艺术宝藏,经过了一段艰苦的临摹工作之后。确切地说,就是使我们这些过去自认... 我们这一群美术工作者,尽管是抱着同样仰慕虔敬的心情,抱着同样向古代艺术学习的态度来到敦煌,但真正在思想观念上得到统一,则是在面对着这一无比伟大、丰富的艺术宝藏,经过了一段艰苦的临摹工作之后。确切地说,就是使我们这些过去自认为有相当艺术教养的人,开始明白了自己的无知与愚味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工作者 思想观念 教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