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重建指导单孔分体内镜治疗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标志点
1
作者 刘昌震 刘鑫 +3 位作者 李岳飞 王建业 冯志萌 孙兆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9-944,共6页
背景: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但国内外尚无该技术在治疗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中安全性分析的相关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技术,观测上腰椎神经根、椎间隙、骨性标志点的毗邻关系,为单孔分体内镜临床手... 背景: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但国内外尚无该技术在治疗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中安全性分析的相关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技术,观测上腰椎神经根、椎间隙、骨性标志点的毗邻关系,为单孔分体内镜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26例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CT扫描,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L_(1/2)-L_(3/4)节段相关影像学参数:(1)测量垂直距离:在冠状位,上关节突冠状位关节面内侧缘和上终板交点(N)至上关节突尖部(S)距离(a);在冠状位,N所在矢状位和下终板交点(M)至下关节突尖部(X)距离(b);(2)测量水平距离:N至N所在横断面和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N_(2))距离(c);N至N所在横断面和神经组织交点(N_(1))距离(d);N_(1)至N_(2)距离(e);M至M所在横断面和神经组织外侧缘交点(M_(1))距离(f);M至M所在横断面和出口神经根交点(M_(2))距离(g);M_(1)至M_(2)距离(h);M_(2)至N_(1)距离(i);上关节突矢状位关节面后缘(R)至M_(2)距离(j)。结果与结论:(1)随着节段的降低,a、b距离逐渐增大,j距离逐渐减小,L_(1/2)节段和L_(2/3)节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随着节段降低,d距离先减小后增大,f距离逐渐减小,c、e、g、h、i距离逐渐增大,L_(2/3)节段和L_(3/4)节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i距离为自然状态无牵拉神经根情况下的最短距离,M_(1)、M_(2)、N_(1)、N_(2)四点之间即为安全区面积,通过S、X分别向下、向上咬除骨质到上下终板,暴露椎间隙,向外开窗g距离到M_(2),可避免损伤出口神经根;(4)综上所述,上腰椎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点,通过对神经根、硬脊膜、椎间隙进行相关测量,所得参数可为单孔分体内镜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分体内镜 上腰椎 椎间盘突出症 三维重建 影像学解剖
下载PDF
单孔分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专家共识
2
作者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业委员会 +7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定期考核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专家组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基层医疗工作委员会OSE脊柱微创学组 黄卫国 朱腾月 司海朋 冯毅 丁宇 孙兆忠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患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LSS脊柱内镜治疗方法有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单孔分体内镜技术(one-hole split endo...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患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LSS脊柱内镜治疗方法有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单孔分体内镜技术(one-hole split endoscopy,OSE)、同轴内镜技术(即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OSE治疗LSS具有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创伤较UBE更小,对椎管及双侧神经根管的减压较PTED更彻底。虽然OSE这项技术被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已经4年余,但普及程度尚不够,目前缺乏OSE治疗LSS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为提高脊柱外科医生对OSE技术的认识,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定期考核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专家组的主办下,在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基层医疗工作委员会的协办下,于2022年8月20日在山东省老年医学会基层医疗工作委员会OSE脊柱微创学组成立大会上,OSE专家成员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订方法,通过调查确定拟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并对OSE、UBE、PTED领域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经德尔菲法投票及专家组讨论,提出推荐意见。后经反复论证,对OSE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形成共识,包括OSE的适应证、禁忌证、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流程、术后康复注意事项及术前术后评估,旨在为脊柱外科医生采用OSE技术治疗LSS的诊疗决策提供依据和临床指导,以提高中国LSS的脊柱内镜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分体内镜技术 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早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邢建强 王大巍 +3 位作者 王子龙 孙兆忠 李瑞 邵滨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L3-L5)的安全性及早中期疗效。方法采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40例L3-L5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OD...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L3-L5)的安全性及早中期疗效。方法采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40例L3-L5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高度及JOA评分,以及术后1年的椎间融合率、治疗后JOA评分改善率。结果40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LIF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64.1±3.6)%,椎间未融合及椎体塌陷各3例。结论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L3-L5单节段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更好地保护脊柱后方结构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疗效
下载PDF
单通道分体内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4
作者 刘鑫 张强 +6 位作者 朱锴 王建业 李岳飞 胡鹏 窦永峰 耿晓鹏 孙兆忠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63-266,270,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通道分体内镜(OSE)与经皮颈椎后路内镜(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反应、短期疗效,总结手术经验,为临床技术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颈椎CT及颈椎MR...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通道分体内镜(OSE)与经皮颈椎后路内镜(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创伤反应、短期疗效,总结手术经验,为临床技术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颈椎CT及颈椎MR,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33例患者入组。15例患者行OSE技术,18例行PPECD技术,术前均于3D-CT根据关节突关节间隙最内侧端垂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端交点(O点)测量开窗范围,术中镜下寻找“O”点,应用动力钻配合微型椎板咬骨钳开骨窗,实现椎管内减压。比较两者术后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患侧术后骨窗最大横向距离及纵向距离,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术后VAS评分、JOA评分。结果33例患者术后均获6月随访。术后MR复查见33例患者减压位置准确。A、B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磨削直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切口长度、CRP、CK及两指标增长幅度比较,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改善,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损伤、无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PECD及OSE治疗CSR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的优势,可根据患者病情灵活选择。两种术式依据3D-CT评估,O点定位、界定骨窗范围,可实现精准、安全、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经皮颈椎后路内镜技术 单通道分体内镜技术 疗效
下载PDF
高渗盐水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
5
作者 任佳彬 韩雪馨 +2 位作者 李瑞 刘鑫 孙兆忠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HS)对于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大鼠只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大鼠SCI造模后不应用药物治疗。HS组大鼠SCI造模后静脉输注7.5%HS,5 mL/Kg·d。采用改良Allen′s...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HS)对于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大鼠只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大鼠SCI造模后不应用药物治疗。HS组大鼠SCI造模后静脉输注7.5%HS,5 mL/Kg·d。采用改良Allen′s方法在T10节段制作SCI动物模型,SCI后7 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然后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组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表达情况,并用相应试剂盒检测铁离子、ROS、IL-1β和TNF-α的组织内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SCI后,SCI组及HS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脊髓组织出现水肿,组织内AQP4、铁离子、ROS、IL-1β及TNF-α水平升高。而HS组大鼠较SCI组BBB评分明显改善,病理结果显示HS组大鼠脊髓组织水肿程度低于SCI组,并且HS组损伤脊髓组织内AQP4、铁离子及ROS、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SCI组。结论 HS能通过减轻脊髓水肿,降低ROS及炎性因子水平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SCI后大鼠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高渗盐水 继发性损伤 治疗
下载PDF
三维CT评估单孔分体内镜治疗L4/5滑脱症椎间融合术的安全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昌震 孙宁 +6 位作者 朱锴 刘鑫 窦永峰 王建业 毕经纬 朱腾月 孙兆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884-2891,共8页
背景: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但尚无该技术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的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观测骨性标志点与L_(4)、L_(5)神经及椎间隙位置关系,评估单孔分体内镜L_(4/5)滑脱症椎体间融合术的安全性。方... 背景: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但尚无该技术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的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观测骨性标志点与L_(4)、L_(5)神经及椎间隙位置关系,评估单孔分体内镜L_(4/5)滑脱症椎体间融合术的安全性。方法:26例Ⅰ度L_(4/5)滑脱症患者(滑脱组)和26例志愿者(正常组),均行腰椎CT扫描,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参数:①测量垂直距离。a,b:L_(5)上终板与L_(5)上关节突冠状位关节面内侧缘交点(N)分别至乳突后缘最高点(R)和L_(5)上关节突尖部(S);c:L_(4)下关节突尖部(X)至N所在矢状面与L_(4)下终板交点(M)。②测量水平距离。d:R至N所在横断面与L_(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N_(1));e:R至M所在横断面与L_(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M_(1));f:N至N所在横断面与神经组织外侧缘交点(N_(2));g:N_(1)至N_(2);h:M_(1)至M_(2);i:N_(2)至M_(1);j:M_(1)至L_(5)上关节突矢状位关节面后缘(R_(1))。③9例患者行单孔分体内镜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采用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36条目简明量表(Short-form 36,SF-36)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滑脱组b,c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显露L_(4/5)椎间盘只需去除等量的上、下关节突和/或椎板骨质。②两组d,e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根据病理变化数据规划手术。③两组f,g,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退行性滑脱未改变行走与出口神经的位置关系,在两者恒定不变的横向工作区置入融合器是安全的。④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P<0.05)。⑤安全开窗范围:S向下(11.78±2.34)mm至N、X向上达L_(4)下终板分别显露椎间盘上、下缘;向外开窗至M_(1)不会伤及L_(4)神经;向内减压谨防损伤N及其附近的L_(5)神经。了解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特点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单孔分体内镜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MIMICS 腰椎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单孔分体内镜治疗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玉红 张民 +5 位作者 戴国华 田霖 芦怀旺 刘彬 胡鹏 孙兆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4,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和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治疗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21年1月~2021年7月采用OSE技术和UBE技术治疗...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e,OSE)技术和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治疗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21年1月~2021年7月采用OSE技术和UBE技术治疗的159例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UBE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9.63±7.97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27±1.73kg/m^(2),L3/4节段10例,L4/5节段45例,L5/S1节段25例,单侧减压47例,双侧减压33例;OSE组79例,男37例,女42例,年龄56.70±11.75岁,BMI 23.64±1.76kg/m^(2),L3/4节段8例,L4/5节段50例,L5/S1节段21例,单侧减压48例,双侧减压31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前后腰椎动力位X线片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矢状位平移量(sagittal translation,ST)、手术节段三维CT轴位关节面长度及小关节内切角度、MRI T2加权像轴位手术节段椎管横截面积.术前、术后次日、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腰痛和腿痛程度,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评分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OSE组与UBE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BE组相比,OSE组切口更小(2.12±0.22cm vs 2.70±0.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次日、3个月、1年的腰痛及下肢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1年的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手术节段ST、ROM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关节内切角度及关节突保留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手术节段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优良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UBE技术一样,应用OSE技术治疗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充分,早期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分体内镜 单侧双通道内镜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构建腰椎三维模型测量腰椎管减压术区神经组织及骨性结构的位置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建业 刘鑫 +5 位作者 田霖 孙宁 李岳飞 毕经纬 刘昌震 孙兆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9-546,共8页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文献较少,目前尚无该入路镜下定位、减压范围、各结构毗邻关系等深入分析的资料。目的:通过三维CT重建,观测侧隐窝、椎间孔区域的骨性结构、神经组织、椎间隙、黄韧带附着处及腰椎峡部的...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文献较少,目前尚无该入路镜下定位、减压范围、各结构毗邻关系等深入分析的资料。目的:通过三维CT重建,观测侧隐窝、椎间孔区域的骨性结构、神经组织、椎间隙、黄韧带附着处及腰椎峡部的位置关系,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对侧入路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行腰椎CT脊髓造影检查,将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21.0软件重建腰椎三维CT图像。测量L_(4/5)和L_(5)S_(1)节段相关参数:①腰椎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Q)分别至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a)、下位腰椎对侧椎弓根上缘(b)、同序数腰椎下终板(c)、下位腰椎上终板(d)垂直距离;②上关节突尖部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e)、上位腰椎下终板(f)垂直距离;③腰椎下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下缘(g)垂直距离;④腰椎上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垂直距离(h);⑤神经根起点下缘分别至上位腰椎椎弓根下缘(i)、下位腰椎椎弓根上缘(j)垂直距离;⑥经Q(头倾或尾倾)与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建立直径3 mm导棒,测量其外展角度(k)。7例患者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完成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腰椎管减压术,分别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6条目简明量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①Q点、黄韧带上缘可作为镜下重要定位标志;黄韧带上缘压迹线对应的黄韧带上缘可作为内镜下定位标志,以此确定出口神经根、椎间孔上缘及腰椎峡部、下关节突;内镜下经Q点、以垂直于棘突后正中线、无头尾倾方向即可达L_(4/5)对侧椎间孔中1/3水平及L4下终板附近,向下完成椎间盘水平的侧隐窝减压;②L_(5)神经根起点下缘大多投影于对侧L_(4/5)椎间孔下1/3水平,这与L_(4/5)椎间隙投影相一致,说明L_(5)行走神经根多在L_(4/5)椎间盘水平附近受压;③Q点、S_(1)神经根起点下缘、L_(5)出口神经根均对应L_(5)S_(1)椎间孔上1/3水平,应对该区域对应的、神经组织密集的侧隐窝谨慎减压;④L_(4/5)、L_(5)S_(1)椎间隙位置均投影于椎间孔下1/3水平附近、均位于Q点以下,手术通道应经Q点水平适度尾倾对椎间隙水平减压;⑤去除L_(4/5)、L_(5)S_(1)增生上关节突骨赘时,应保留近似正常高度上关节突、避免影响腰椎稳定性;⑥7例对侧入路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2个月;随着术后康复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36条目简明量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⑦提示研究结果可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三维CT 对侧入路 MIMICS 腰椎管减压
下载PDF
脐血干细胞移植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 被引量:8
9
作者 孙兆忠 李瑞 +4 位作者 房清敏 王光林 耿晓鹏 任佳彬 杨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6,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恢复起促进作用,而电针也能够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来减少损伤部瘢痕形成,故推测两者结合可能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局部移植联合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 背景: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恢复起促进作用,而电针也能够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来减少损伤部瘢痕形成,故推测两者结合可能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局部移植联合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损伤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联合组。对照组单纯性背部切口后缝合,损伤组脊髓横断处(T10水平)放置约1 mm×2 mm×2 mm大小、浸润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移植组及联合组在脊髓横断处放置浸润人脐血干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联合组于造模后1 h开始给予督脉电针治疗。在相应处理7,14,28 d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移植组与损伤组相比,联合组与移植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在7,14,28 d表达量均增加(P<0.05)。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果显示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与电针联合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协同作用,显著上调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水平,有利于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移植 电针 脊髓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3 干细胞 移植 人脐血干细胞
下载PDF
单孔分体内镜钩状突切除术椎动脉的安全性分析
10
作者 刘昌震 王红艳 +3 位作者 张东进 孙宁 冯志萌 孙兆忠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观测骨骺环后缘、钩状突、椎弓根峡部和椎动脉的毗邻关系,测量分析单孔分体内镜在钩状突切除过程中动脉的安全距离。方法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重建三维模型,分别测量C_(3/4)~C_(6/7)骨骺环...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观测骨骺环后缘、钩状突、椎弓根峡部和椎动脉的毗邻关系,测量分析单孔分体内镜在钩状突切除过程中动脉的安全距离。方法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重建三维模型,分别测量C_(3/4)~C_(6/7)骨骺环后缘最低点(L)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a)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b),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c)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d),L所在横断面上椎动脉后壁所在冠状面和钩状突外侧壁的交点(P)至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e)、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前后距离(f)。结果C_(3/4)~C_(6/7),L、P和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a、b、c、d、e均逐渐增加,P<0.05。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f先增加后减小,P<0.05。L向前减压(1.23±0.75)mm~(4.06±1.07)mm至椎间孔区出口处(椎弓根峡部)完成颈神经减压,继续向前(2.74±0.60)mm~(5.34±1.19)mm至椎动脉后壁,P向外(0.99±0.42)mm~(1.29±0.41)mm至椎动脉内侧壁。椎动脉位于椎弓根峡部外侧缘附近,向前至椎动脉后壁,向外或向内至椎动脉内侧壁。减压至椎间孔区出口处要谨防损伤椎动脉。结论钩状突切除术以L作为标志点,术前精准定位椎动脉,为术中椎动脉的安全提供了临床参考,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分体内镜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钩状突 椎动脉
下载PDF
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 被引量:25
11
作者 孙兆忠 刘涛 +2 位作者 房清敏 程艳 肖建如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423-424,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例颈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例患者经一般处理及手术切口旁持续硬膜外引流于2~15 d内治愈,无切口不愈合、脑脊液囊肿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再次手术修补病例.... 目的探讨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例颈椎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例患者经一般处理及手术切口旁持续硬膜外引流于2~15 d内治愈,无切口不愈合、脑脊液囊肿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再次手术修补病例.2例患者经传统方法处理,分别发生脑脊液囊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论手术切口旁持续硬膜外引流脑脊液,是预防和处理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脑脊液漏
下载PDF
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兆忠 朱锴 +2 位作者 李瑞 郑振阳 刘鑫 《中国医院统计》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以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方法根据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DMAIC流程,探讨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住院日延长的原因,寻找高度相关且可控的因素,明确影响住院日的关键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 目的探讨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以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方法根据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DMAIC流程,探讨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住院日延长的原因,寻找高度相关且可控的因素,明确影响住院日的关键点,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行改进。结果研究显示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关键点有院内会诊、节假日等待、治疗方案、高龄、术后并发症等。针对可控措施我科进行了改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8.83±4.23)天下降到(7.12±3.16)天。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找出关键问题,优化住院后诊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西格玛管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平均住院日 质量管理
下载PDF
MIS-T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初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兆忠 任佳彬 +3 位作者 房清敏 李瑞 朱锴 郑振阳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436-440,共5页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初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患者23例,应用PLIF技术治... 目的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术后初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科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患者23例,应用PLIF技术治疗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前1d及术后1d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节段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K水平、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少于PL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d血清CK水平均低于PLIF组(P<0.05);两组VAS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3d、1个月及3个月时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但6及12个月随访时VAS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显示手术效果满意,在随访期内均获得较好的融合。结论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微创 后路腰椎融合 临床疗效 腰椎滑脱症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区域静脉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兆忠 李瑞 +3 位作者 房清敏 王光林 张汉立 邢建强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6,56,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ZJ)区域的静脉走行,以期了解腰椎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为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成人灌注尸体标本,显露腰椎侧方、后方及横突前方静脉,解剖显微镜下观测腰椎...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ZJ)区域的静脉走行,以期了解腰椎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为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成人灌注尸体标本,显露腰椎侧方、后方及横突前方静脉,解剖显微镜下观测腰椎后方椎外后静脉丛、由椎管内穿出的椎间静脉、来自腰椎侧方的横突前静脉,以及注入的1-4腰静脉(Lumbar Vein,LV)和腰升静脉(Ascending Lumbar Vein,ALV),获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V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椎外后静脉丛由后向前走行并分为内、外丛,在峡部中份表面的外径:L1(0.93±0.13)㎜<L2(1.01±0.21)㎜<L3(1.20±0.12)㎜<L4(1.24±0.16)㎜;椎旁静脉丛由外向内走行并汇合至横突前静脉,其外径对比:L1(1.06±0.24)㎜<L2(1.11±0.32)㎜<L3(1.17±0.24)㎜<L4(1.20±0.15)㎜;部分椎管内静脉行至椎间孔下缘时汇合形成椎间静脉,其外径对比L1(0.88±0.16)㎜<L2(0.90±0.10)㎜<L3(0.94±0.30)㎜<L4(0.95±0.31)㎜。两侧观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J区域静脉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了解其分布特点,可方便术中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避免重要组织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突关节 静脉 临床解剖学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以上随访的疗效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大巍 邵滨 +2 位作者 邢建强 房清敏 孙兆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以上随访的疗效。方法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并随访2年以上...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以上随访的疗效。方法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并随访2年以上,比较患者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椎体活动域、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80例随访24~35个月(平均28.5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中位数6(1~9)分,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3(1~5)分和末次随访时1(0~3)分(P<0.05);术前腿痛VAS评分中位数6(1~9)分,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2(0~6)分和末次随访时1(0~3)分(P<0.05);ODI术前(70.8±4.6)%,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16.6±1.6)%和末次随访时(9.9±1.2)%(P均=0.000);病变节段椎体活动域(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术前L 4~5节段椎体间角度活动域为9.62°±0.78°,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9.91°±0.72°(P=0.037),但与末次随访9.91°±0.61°无统计学差异(P=0.058);L 5~S 1节段椎体间角度活动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为10.78°±1.27°、10.84°±1.43°和°,10.92°±0.97°,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260,P=0.771);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前(6.52±1.12)mm,与术后3个月(6.38±0.93)mm和末次随访(6.42±1.29)mm无统计学差异(F=0.329,P=0.720)。按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患者术后优良率95.0%(76/8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能明显缓解症状,中期临床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视觉模拟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不同材料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和关节镜再观察的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窦永峰 耿晓鹏 +4 位作者 陈百成 高巍 房清敏 孙兆忠 张新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53-2256,共4页
背景:目前有关MRI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的精确性仍存在争议,同时观察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关节镜下表现及MRI有关信号强度改变的研究资料较少。目的:对经关节镜检查证实的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价,确定其主... 背景:目前有关MRI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完整性的精确性仍存在争议,同时观察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关节镜下表现及MRI有关信号强度改变的研究资料较少。目的:对经关节镜检查证实的健康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价,确定其主要表现。方法:对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效果优良的25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关节镜再观察,自体骨-髌腱-骨移植14例,四股腘绳肌腱移植11例。对26例次的关节镜结果和28例次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26例次关节镜再观察中,有22例次(84.6%)滑膜覆盖良好,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张力正常的23例次(88.5%)。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建术后健康的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主要磁共振成像表现为低信号束移植物,合并有纵向的信号增强的条纹状束,保持良好的连续性和紧张有力的走向,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信号强度基本都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矢状位直径均值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矢状位直径趋于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移植物 膝关节重建术后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检查 生物材料
下载PDF
不同方向关节软骨缺损时软骨修复及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有无差异? 被引量:5
17
作者 耿晓鹏 王霞 +5 位作者 杨震 窦永峰 朱锴 房清敏 孙兆忠 李建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背景:目前关于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方法较多,其中微骨折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目的:观察不同方向(冠状位与矢状位)关节软骨缺损时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及组织修复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建立兔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全厚2 mm关节软骨缺损模型... 背景:目前关于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方法较多,其中微骨折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目的:观察不同方向(冠状位与矢状位)关节软骨缺损时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及组织修复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建立兔膝关节股骨内侧髁全厚2 mm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切口方向分为冠状位组与矢状位组。分别在造模5,10,20周时行大体观察,取标本做石蜡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胶原蛋白染色,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学检查观察关节软骨缺损处的组织修复情况。造模后定期检查2组兔的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2组缺损处均可见越过股骨髁的一条白线,缺损修复的关节面与原位软骨平齐,并达到了骨性愈合,手术处理的膝关节对功能无影响。光学显微镜下2组均可见软骨下骨的部分重建,主要由纤维软骨修复,骨重建的水平低于邻近的原位软骨的潮线。免疫组织学检查可见2组标本的缺损处均呈现Ⅰ型胶原染色逐步减弱,Ⅱ型胶原染色逐步增强。提示不同方向(冠状位与矢状位)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修复及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关节软骨 缺损 冠状位 矢状位 病理学 免疫组织学
下载PDF
腰神经根的应用解剖及CT影像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文彬 于苏国 +3 位作者 刘希伟 张成岭 孙兆忠 秦东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为临床提供腰神经根各段与椎间盘关系的解剖学基础及CT资料。方法:在21具成人脊柱腰段标本和100例青壮年CT片上观测了腰神经根各段的毗邻及其与椎间盘的距离。结果:L2~S1神经根在硬膜囊内段紧贴硬膜囊前壁;在出... 目的:为临床提供腰神经根各段与椎间盘关系的解剖学基础及CT资料。方法:在21具成人脊柱腰段标本和100例青壮年CT片上观测了腰神经根各段的毗邻及其与椎间盘的距离。结果:L2~S1神经根在硬膜囊内段紧贴硬膜囊前壁;在出硬膜囊处与相邻上椎间盘下缘间的距离由L2至S1神经根递减;在出椎间孔处神经根与下位椎间盘中部断层间的距离平均值:L2~4神经根为6.0mm左右,L5神经根为5.0mm左右。结论:当L4、5、L5、S1椎间盘向后外侧突时,L5神经根最易受累,当椎间盘向椎间孔方向侧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根 CT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前列腺动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19
作者 高文彬 孙兆忠 +1 位作者 施利国 周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42,共3页
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前列腺动脉的来源、行程、进入前列腺的部位等进行了观测。前列腺动脉来源丰富,多在膀胱与前列腺底交界处的沟内进入前列腺底,占76.1%±2.9%;前列腺各区均有动脉进入,以3、4、9和10区居多... 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前列腺动脉的来源、行程、进入前列腺的部位等进行了观测。前列腺动脉来源丰富,多在膀胱与前列腺底交界处的沟内进入前列腺底,占76.1%±2.9%;前列腺各区均有动脉进入,以3、4、9和10区居多,各占9.0%左右,其它各区都各占5.0%左右。作者认为,在膀胱和前列腺底之间的沟内,环周结扎前列腺动脉,止血更为彻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前列腺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荣祥 侯成玉 +6 位作者 孟凡学 迟玉友 燕东亮 尹洪山 高文彬 孙兆忠 施利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7,共3页
20具尸体解剖结果提示,前列腺动脉来源广泛,主要经腺体底部和尖部进入腺体,底部的动脉呈环形分布。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膀胱内环扎血管前列腺切除术,经临床应用36例,表明该新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损伤小... 20具尸体解剖结果提示,前列腺动脉来源广泛,主要经腺体底部和尖部进入腺体,底部的动脉呈环形分布。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膀胱内环扎血管前列腺切除术,经临床应用36例,表明该新术式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肥大 外科手术 前列腺 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