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档为媒 促进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1
作者 孙冬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1,共2页
在《北京档案》杂志创刊40年、出版400期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史研究会的所有会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全体同事,向《北京档案》杂志和北京市档案馆的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祝贺!
关键词 北京市档案馆 深化与拓展 纪念意义 全体同事 北京历史文化 创刊40年 《北京档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下载PDF
京杭运河沿线地名文化遗产的形成轨迹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冬虎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4,共10页
京杭运河沿线的河道、沟渠、水闸、水坝与城邑、村镇的命名和更迭,记录了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这些地名逐渐积淀为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至今已被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或产生于运河开凿的过程中,以运河具有的某种自然... 京杭运河沿线的河道、沟渠、水闸、水坝与城邑、村镇的命名和更迭,记录了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这些地名逐渐积淀为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至今已被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或产生于运河开凿的过程中,以运河具有的某种自然或人文的地理特征作为命名依据;或在运河开凿之前就已形成,其命名背景本与运河无涉,但在嗣后随着所指地域上升为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地名本身转而成为运河文化的语言文字标志。河渠命名或派生于起讫点的城邑或河流名称,或以“通”“济”等字为标志反映开凿者的愿望与运河的功能;闸坝的命名语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从写实走向寄意的趋向,某些城邑的名称隐含着不易追寻的非汉语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运河 地名 文化遗产
下载PDF
名似串珠缀运河
3
作者 孙冬虎 《前线》 2023年第5期87-89,共3页
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主体部分是人们熟知的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但在民国以前只称运河。运河沿线众多的河渠沟渎、城邑村镇、水闸水坝的名称,有的伴随着运河的开凿而诞生,有的肇始于此前或此后的某个时... 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主体部分是人们熟知的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但在民国以前只称运河。运河沿线众多的河渠沟渎、城邑村镇、水闸水坝的名称,有的伴随着运河的开凿而诞生,有的肇始于此前或此后的某个时段。这些名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逐渐积淀为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被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 运河沿线 民国以前 水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渠 中国大运河
下载PDF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46
4
作者 孙冬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7-224,共8页
19世纪中叶至 2 0世纪 30年代英美等国在我国南海海域的测绘活动 ,给这里的岛礁留下了一大批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名称。文中论述了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对我国三次公布官方名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分析... 19世纪中叶至 2 0世纪 30年代英美等国在我国南海海域的测绘活动 ,给这里的岛礁留下了一大批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名称。文中论述了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对我国三次公布官方名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处理南海地名问题的缺陷 ,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地名 命名背景 历史影响 南海诸岛 地名
下载PDF
1928~1948年北平日侨的数量及其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冬虎 王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100-104,共5页
192 8~ 1 948年间 ,北平外侨的数量经历了基本平稳、急剧增长、迅速回落三个阶段。八年沦陷期间日侨的增减 ,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方面 ,日本的殖民政策造成了北平的粮荒 ,强占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空间 ,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 192 8~ 1 948年间 ,北平外侨的数量经历了基本平稳、急剧增长、迅速回落三个阶段。八年沦陷期间日侨的增减 ,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方面 ,日本的殖民政策造成了北平的粮荒 ,强占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空间 ,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加剧了毒品娼妓的泛滥。至于沦陷时期的城市建筑、规划对后世所具有的参考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侨民 数量 作用 北平 基本平衡 急剧增长 风速回落 经济利益
下载PDF
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冬虎 王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2-80,共9页
以档案、统计数据、地图及其他历史文献材料为依据 ,研究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点讨论城市人口 (包括市民与侨民 )的数量增减、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历史、经济背景 ,分析在日本侵略与殖民政策之下初步实施《北京都市计划... 以档案、统计数据、地图及其他历史文献材料为依据 ,研究八年沦陷期间北平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点讨论城市人口 (包括市民与侨民 )的数量增减、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历史、经济背景 ,分析在日本侵略与殖民政策之下初步实施《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对城市建筑、功能区和城市设施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年沦陷 城市地域结构 北平 人口数量 人口分布 城市建筑 城市设施
下载PDF
历史地看待京剧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冬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京剧是体现北京人文特色的典型艺术形式。北京京剧繁荣的历史与首都优势下的人口数量、职业结构、文化环境、生活节奏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环境的巨变推进了京剧现代戏的编演。京剧的前途系于剧场观众的增长 ,业内人士有必要客... 京剧是体现北京人文特色的典型艺术形式。北京京剧繁荣的历史与首都优势下的人口数量、职业结构、文化环境、生活节奏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环境的巨变推进了京剧现代戏的编演。京剧的前途系于剧场观众的增长 ,业内人士有必要客观地总结以往的艺术实践 ,创作出贴近现代生活的新剧目。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与艺术规律、经济规律进一步协调起来 ,以促进京剧普及与提高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艺术 现状 传统戏 现代戏 发展 京剧史
下载PDF
论元代大都地区的环境保护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冬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1,共5页
古代农业社会在朴素的自然哲学指导下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晚近工业时代产生的"环境保护"概念不可同日而语,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讨论元代大都地区关于行道树与经济林的种植和保护、皇家苑囿... 古代农业社会在朴素的自然哲学指导下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晚近工业时代产生的"环境保护"概念不可同日而语,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讨论元代大都地区关于行道树与经济林的种植和保护、皇家苑囿内的动植物保护、禁猎区的设置与动物保护等涉及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地区 环境保护 律令
下载PDF
清代国人对西藏地理的考察与记载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冬虎 《测绘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B12期151-153,共3页
清代对西藏地理的考察与记载,是掌握边疆状况、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初步分析了清代国人测绘西藏地图、探索进藏交通路线、考察西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过程、学术成就及其社会背景,... 清代对西藏地理的考察与记载,是掌握边疆状况、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初步分析了清代国人测绘西藏地图、探索进藏交通路线、考察西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过程、学术成就及其社会背景,讨论了记载西藏地理考察成果的相关文献的主要内容、史料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理考察 地图测绘
下载PDF
“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冬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8-53,共6页
关于京津冀地区近千年建置沿革与城市发展的考察证实,帝都时代的北京与周边地区始终在"一体化"的行政区划系统中运转。晚清民国推行市制,促使北京、天津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与河北省逐渐分离,拓展市域的设想则长期受到同级政... 关于京津冀地区近千年建置沿革与城市发展的考察证实,帝都时代的北京与周边地区始终在"一体化"的行政区划系统中运转。晚清民国推行市制,促使北京、天津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与河北省逐渐分离,拓展市域的设想则长期受到同级政区并存及相关利益冲突的阻滞。历史经验表明,当前应根据我国南北方区域发展的不同特点,以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壁垒为前提,致力于从三足鼎立过渡到合而为一,最终消除"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一体化 行政区划
下载PDF
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冬虎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4,共4页
北宋欧阳修、苏颂、苏辙在出使辽国(契丹)途中写下的纪行诗,记录了他们经行的路线和沿途见闻,为认识辽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苏颂的前后《使辽诗》尤其如此。
关键词 使辽诗堆 地理环境 社会生活
下载PDF
近现代北京城区教育、书肆、戏曲的文化地理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冬虎 王均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80-85,共6页
  1 90 0~ 1 949年间北京城区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的发展 ,带动了城市空间的变迁 ,成为维护城市的文化中心地位、支撑城市经济生活的关键因素。书肆和戏曲、曲艺则是显示北京传统文化特色的突出标志。教育、书肆、戏曲、曲艺的地...   1 90 0~ 1 949年间北京城区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的发展 ,带动了城市空间的变迁 ,成为维护城市的文化中心地位、支撑城市经济生活的关键因素。书肆和戏曲、曲艺则是显示北京传统文化特色的突出标志。教育、书肆、戏曲、曲艺的地理分布与变迁 ,构成了城市文化空间演变的重要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北京城区 文化地理特征 高等教育 书肆 戏曲 曲艺 城市文化空间
下载PDF
大栅栏地区街巷名称的变迁及其历史地理背景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冬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27-133,共7页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当代地名调查资料 ,阐述了大栅栏地区街巷胡同名称的发展过程和变迁形式 ,分析了相关的区域历史地理背景 。
关键词 大栅栏地区 街巷名称 名称变迁 历史地理 城市发展
下载PDF
制度与政策影响下的北京南苑环境变迁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冬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28,共5页
北京南苑地区在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苑囿,清末民国年间被垦为农田。各个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策对此发挥了关键作用,显示出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于环境变迁的影响。本文讨论制度与政策刻意保护之下的南苑历史自然面貌、制度与政策被迫松动后... 北京南苑地区在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苑囿,清末民国年间被垦为农田。各个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策对此发挥了关键作用,显示出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于环境变迁的影响。本文讨论制度与政策刻意保护之下的南苑历史自然面貌、制度与政策被迫松动后的南苑土地开垦、清末全面招垦后南苑土地功能的急剧转换与聚落的迅速增长等问题,由此探讨制度与政策因素对区域环境变迁的影响,并为认识当代社会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政策 南苑 环境变迁
下载PDF
从燕都蓟城到人民首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冬虎 《前线》 CSSCI 2017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城址变迁与功能转换是城市文脉最突出、最直接的线索之一,北京沿着从早期聚落到燕都蓟城,由北方军事重镇到帝王之都再到人民首都的轨迹曲折前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关键词 首都 人民 功能转换 军事重镇 历史画卷
下载PDF
明朝前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活动及其社会作用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冬虎 刘文彰 《地理研究》 1987年第3期34-41,共8页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过多次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本文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社会背景、迁移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论述了人口迁移在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农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人口迁移(移民) 社会
下载PDF
辽金时期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管窥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冬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5,共8页
史籍和诗文的有关记载表明,辽金时期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气候从多雨转变成以干旱、大风、寒冷为主要特征;河湖众多的区域水文状况,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农业栽培和植被等等,都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战争与城市建设的影响。本文将追溯人类活... 史籍和诗文的有关记载表明,辽金时期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气候从多雨转变成以干旱、大风、寒冷为主要特征;河湖众多的区域水文状况,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农业栽培和植被等等,都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战争与城市建设的影响。本文将追溯人类活动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动物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史实,并从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做出宏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时期 环北京地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簸箩仓、龙须沟语源蠡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冬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地名语源及其命名背景的探索,有助于发现若干容易被忽视的历史事实,北京的簸箩仓胡同与龙须沟,就是文献记载相对较少却具有这类学术价值的地名。本文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地名学和历史地理学角度,推测了它们的命名之源并分析了相... 地名语源及其命名背景的探索,有助于发现若干容易被忽视的历史事实,北京的簸箩仓胡同与龙须沟,就是文献记载相对较少却具有这类学术价值的地名。本文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地名学和历史地理学角度,推测了它们的命名之源并分析了相关的历史地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簸箩仓 哮啰仓 龙须沟 隆禧寺 地名语源
下载PDF
运河文化带: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冬虎 《前线》 CSSCI 2017年第8期101-103,共3页
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誉为“万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的山川形胜之外,“会通漕运便利,天津... 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誉为“万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的山川形胜之外,“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另一个地理因素。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从放眼全国的视角考察,自江南以迄华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 文化源流 城市发展进程 地理标志 襟河 地理因素 居庸 古帝 地域文化 供应国
下载PDF
“京西太平鼓”史迹考索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冬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西太平鼓",是我国北方太平鼓的一个地域性分支。唐代以前的几种舞蹈与它具有渊源关系,直接的源头则是宋代定名的"太平鼓"。明清大量诗文记录了北京太平鼓的兴盛,证明这种民间艺...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西太平鼓",是我国北方太平鼓的一个地域性分支。唐代以前的几种舞蹈与它具有渊源关系,直接的源头则是宋代定名的"太平鼓"。明清大量诗文记录了北京太平鼓的兴盛,证明这种民间艺术已经从农村走进城市。受清朝道光年间危害城市治安事件的牵连,太平鼓表演逐渐从北京退回郊区农村。今人主张的清末才由北京传入京西之说,则与史实大相径庭。隐含在古籍中的许多重要史料,尚需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鼓 京西 史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