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明东北工业题材小说中工厂内部关系的建构与想象
1
作者 孙冬迪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草明自1946年到达哈尔滨,至1964年离开东北,创作了数篇以东北地区工厂为主题的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其作品中的工厂作为当时社会的缩影,集中展示了工人、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代表)、管理者(新政权领导干部的代表)这三个群体间复杂而微妙... 草明自1946年到达哈尔滨,至1964年离开东北,创作了数篇以东北地区工厂为主题的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其作品中的工厂作为当时社会的缩影,集中展示了工人、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代表)、管理者(新政权领导干部的代表)这三个群体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变化,呈现出这一历史时期内,东北工厂的内部景观。一、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巩固东北地区的工业自近代发端以来,至伪满统治结束时,已形成相当规模。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并恢复生产的地区,工厂原有的工人跟随工厂一同被新政权接管,来自解放区的革命干部组织工人恢复生产并支援其他地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员 东北地区 集中展示 群体间 工厂 解放区 管理者
下载PDF
战斗·归来人·地方性经验重建——东北作家群的工业想象及书写(1949-1966)
2
作者 孙冬迪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6,共8页
1949-1966年间,以舒群、萧军、雷加和白朗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创作出一批以东北地区为背景的工业题材小说。作家的主观工业想象与作品的表现内容皆以“战斗”作为核心关键词,完成了由“乡土东北”到“工业东北”的地方性经验重建。作为... 1949-1966年间,以舒群、萧军、雷加和白朗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创作出一批以东北地区为背景的工业题材小说。作家的主观工业想象与作品的表现内容皆以“战斗”作为核心关键词,完成了由“乡土东北”到“工业东北”的地方性经验重建。作为战斗胜利者的“归来人”重新审视东北时,认识到解放前后东北的社会面貌与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随着工业建设的目标从“救国”转换为“兴国”,东北作家群战斗的场所由现实战场转移到文学领域,战斗精神得以在工业人物身上继续发扬。作家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磨砺出的战斗姿态渗透到文学观念中,使得工业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成为作家内心情感的寄寓。“归来人”的工业想象与创作实践最终将“工业东北”纳入革命话语秩序,并蕴含着知识分子关于工业文明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题材小说 东北作家群 工业想象 地方性经验
下载PDF
充盈的对待与空灵的飘飞——王静纸上刀绘的生命气韵与审美旨趣
3
作者 吴玉杰 孙冬迪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4,53,共5页
王静在28年间绘制出二百余幅刀绘作品。她的纸上刀绘作品融合了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作品塑造出表现对象的外在形象,又将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联,有序表现对象与环境之间的纽带,用充盈的对待关系显示饱满生动的生... 王静在28年间绘制出二百余幅刀绘作品。她的纸上刀绘作品融合了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作品塑造出表现对象的外在形象,又将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联,有序表现对象与环境之间的纽带,用充盈的对待关系显示饱满生动的生命气韵。同时王静以独到的艺术眼光和技巧,处理作品中诸多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关系,以神思妙想建构作品的艺术张力。王静在空灵的飘飞中意象化地表现审美旨趣,展现思想化的力量,表达独特的艺术理想,个性化风格日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上刀绘 对待关系 生命气韵 空灵 审美旨趣
下载PDF
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特性分析及屏蔽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庆祥 姚烨 +2 位作者 崔喆 孙冬迪 薛文安 《环境技术》 2014年第S1期159-162,167,共5页
本文讨论了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包括传导浪涌、辐射电磁场、感应电压,分析雷电电磁脉冲的特性;并以磁屏蔽为主介绍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以及磁屏蔽材料的选择。
关键词 雷电流 雷电电磁脉冲(LEMP) 电磁屏蔽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的个人文学史书写——以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为例
5
作者 孙冬迪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71-76,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往往注重学理性与客观性,编写者的个人判断与主观情感介入较少。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当代文学部分的叙述则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情感性。以国内学者编撰的当代文学史为比较对象,顾彬所写的文学史实现了向文本...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往往注重学理性与客观性,编写者的个人判断与主观情感介入较少。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当代文学部分的叙述则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情感性。以国内学者编撰的当代文学史为比较对象,顾彬所写的文学史实现了向文本内部结构性的回归,研究视野延伸向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维度,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显示出主体情感的介入与判断。史学传统的分野与文学史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顾彬与国内学者所著的文学史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顾彬 个人文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