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P联合动态TCD量化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与预后
1
作者 苻晓慧 孙凌瑜 +5 位作者 刘琳 黄慜 杨萍 连宗德 李哲 胡宗继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9期36-38,共3页
目的:CT灌注成像(CTP)联合动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量化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及其预后。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1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60例MCA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的患者侧支循... 目的:CT灌注成像(CTP)联合动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量化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及其预后。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1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60例MCA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将侧支循环不良者纳入不良组(26例)、侧支循环良好者纳入良好组(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P、动态TCD检查,以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CTP联合动态TCD诊断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情况效能,比较两组患者CTP参数及动态TCD参数,比较入院时以及治疗后7、14、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MCA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与CTP参数、动态TCD参数、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以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CTP联合动态TCD诊断侧支循环状态的灵敏度为84.61%,特异度为91.17%,准确率为88.33%,Kappa值=0.761。不良组患者rCBF、rCBV均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iACA、VmiPCA、VmiACA/VmcACA、VmiPCA/VmcPCA均低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rMTT、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及治疗后7、14、30 d,不良组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不良组患者mRS评分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评分与rCBF、rCBV、NIHSS评分、mR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与VmiACA、VmiPCA、VmiACA/VmcACA、VmiPCA/VmcPCA呈正相关性(P<0.05),而与rMTT、rTTP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TP联合动态TCD可准确评估MCA狭窄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状态和预后,且MCA狭窄患者近、远期预后与其侧支循环状态演变密切相关,在临床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定中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动态经颅多普勒超声 大脑中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预后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由其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与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凌瑜 谭琦 +5 位作者 陈豪 彭全 唐劭年 曾祥高 李哲 胡宗继 《中国医药》 2009年第9期650-652,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I)和CT血管...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2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A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2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9)。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ArCBF下降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CT灌注 临床研究
下载PDF
H型高血压患者颅内、外段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凌瑜 谭琦 +4 位作者 黄灿 李哲 胡宗继 刘琳 刘立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颅外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诊断为H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以颅...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颅外动脉硬化及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诊断为H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以颅外动脉硬化为主者114例,以颅内动脉硬化为主者59例,二者均存在者24例。研究变量包括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高血压心脏病、烟雾病、偏头痛)、家族史、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结果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酗酒及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和颅内段动脉硬化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心脏病、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与颅外段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60岁)、性别(男性)、吸烟均与颅内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H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60岁)、性别(男性)是颅内及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出现及高三酰甘油血症对H型高血压颅外段动脉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动脉硬化 年龄 高血压心脏病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孙凌瑜 黄灿 +2 位作者 刘立雄 刘琳 谭琦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197-199,20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别,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指导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73例)及老年组(86例)。研究变量...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别,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指导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73例)及老年组(86例)。研究变量包括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其他心脏病、偏头痛、烟雾病、脂肪肝)、家族史、有无服用避孕药、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焦虑及抑郁障碍。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从高到低分别为:高血压、性别(男性)、年龄、吸烟、糖尿病、其他心脏病、酗酒、心房纤颤、冠心病。在大于60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男性占56.98%,女性为43.02%,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于60岁患者中,男性占78.08%,女性占21.92%。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于60岁男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纤颤、酗酒、其他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焦虑抑郁。大于60岁女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其他心脏病、糖尿病、家族史、心房纤颤、酗酒、吸烟、冠心病、焦虑抑郁。小于60岁男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酗酒、其他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心房纤颤。小于60岁女性患者中,危险因素依次分别为:高血压病、其他心脏病、糖尿病、烟雾病、吸烟、家族史。结论: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病,对于男性,需重点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戒酒。女性患者需重点控制其他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糖尿病。中青年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更强调血压、血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危险因素 分析
下载PDF
低血糖诱发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表现二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凌瑜 谭琦 陈豪 《中国医药》 2009年第1期78-78,共1页
低血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血糖低于2.8mmoL/L)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心悸、大汗、躁动等,亦有偏瘫、失语、感觉异常等表现,而表现为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样表现则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此类... 低血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血糖低于2.8mmoL/L)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心悸、大汗、躁动等,亦有偏瘫、失语、感觉异常等表现,而表现为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样表现则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此类患者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糖 椎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CT灌注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凌瑜 谭琦 +5 位作者 陈豪 彭全 唐劭年 曾祥高 李哲 胡宗继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4-48,共5页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TIA组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rCBF下降程度、TIA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脑梗死 CT灌注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重塑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凌瑜 任路明 +2 位作者 黄灿 刘婷 李嘉敏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08-312,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FA)、FA比例(r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值的变化,探讨康复训练对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36例作为... 目的通过测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FA)、FA比例(r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值的变化,探讨康复训练对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21例接受康复治疗者为康复组,同期未行康复治疗的15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脑半卵圆中心、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rFA、FAasy的变化。结果康复组治疗后患侧半卵圆中心、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FA、rFA值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FAasy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的健侧半卵圆中心、大脑脚的FA值较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不仅与患侧皮质脊髓束重塑相关,健侧皮质脊髓束的代偿也起了重要作用。康复训练通过促进健、患侧的皮质脊髓束重塑而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出血 皮质脊髓束 重塑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的二级预防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凌瑜 李哲 +5 位作者 谭琦 黄灿 刘琳 刘立雄 唐邵年 彭全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4期5-7,F0003,共4页
目的:随访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4年本院神经内科伴有H型高血压脑梗死住院患者共598例,所有患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基础治疗上均加... 目的:随访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4年本院神经内科伴有H型高血压脑梗死住院患者共598例,所有患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基础治疗上均加服依那普利叶酸片。随访患者2年,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冠脉事件、周围血管事件、抑郁、痴呆、骨折、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598例脑梗死患者中,失访70例,到达终点患者共528例。脑梗死复发18例,冠脉事件23例,周围血管事件15例,抑郁患者95例,痴呆患者38例。无骨折发生,无新发肿瘤患者,死亡14例。结论: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41%,冠脉事件的发生率4.36%,周围血管事件发生率2.85%,抑郁的发生率8.52%,痴呆的发生率7.2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未增加肿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脑梗死 叶酸 二级预防
下载PDF
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孙凌瑜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7期753-754,共2页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 ,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年~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 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 75例SAH ,病后发生意识障碍者 40例 ,并发肺水肿者 2 0例 ,...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 ,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年~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 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 75例SAH ,病后发生意识障碍者 40例 ,并发肺水肿者 2 0例 ,水电解质紊乱者 2 2例 ,使用尼莫地平治疗者 40例 ,行脑脊液置换治疗者 2 5例。结论 SAH并发肺水肿 ,水电解质紊乱及意识障碍者病死率显著高于无上述并发症组。使用尼莫地平及脑脊液置换治疗较未使用上述方法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态CT灌注成像与缺血再发作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谭琦 孙凌瑜 +6 位作者 何国荣 黄如训 陈豪 彭全 唐劭年 李哲 胡宗继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同时行CT血管造影。1个月后复查脑CT灌注。结果20例患者中,在急性期大部分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呈轻到中度异常,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1个月后复查CT脑灌注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8例患者rCBF呈轻到中度下降,患侧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随访1年,14例未复发。6例两次CT灌注均有异常者在1年内有5例TIA再发,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对于脑灌注量降低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的TIA患者,提示可能出现TIA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应及时强化抗缺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再发 CT灌注显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老年脑梗死病人运动障碍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灿 孙凌瑜 +1 位作者 任路明 李秋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9期1446-145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老年脑梗死病人运动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病人60例,作为脑梗死组,所有病人均进行3个月的康复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接受DTI检查,获得患侧...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老年脑梗死病人运动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病人60例,作为脑梗死组,所有病人均进行3个月的康复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接受DTI检查,获得患侧感兴趣区的部分各项异性值(FA)。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行DTI检查,获得FA值。比较两组感兴趣区域的FA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A值对脑梗死病灶的预测价值。根据脑梗死病人病灶与皮质脊髓束(CST)关系分成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比较3组康复训练后的感兴趣区FA值,利用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评估病人康复训练后的运动功能,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FA值与F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提示内囊后肢前部FA值、大脑脚FA值预测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669。Ⅰ级组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及FM评分高于Ⅱ级组、Ⅲ级组,且Ⅱ级组高于Ⅲ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与FM评分呈正相关(r=0.476,P<0.05;r=0.680,P<0.05)。结论DTI技术的应用能明确老年脑梗死病人患侧感兴趣区的FA值,对评估病情有重要作用,且FA值与FM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运动功能 皮质脊髓束 部分各项异性值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哲 孙凌瑜 +4 位作者 胡宗继 黄灿 唐劭年 刘琳 刘立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6期111-111,113,共2页
目的: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脑梗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首发性脑梗塞组(FCI组)和复发性脑梗塞组(RCI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研究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 Hcy)水平。结果:空... 目的: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塞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防治脑梗塞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首发性脑梗塞组(FCI组)和复发性脑梗塞组(RCI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研究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 Hcy)水平。结果:空腹血浆t Hcy水平RCI组高于FCI组,FCI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I组HHcy发生率高于F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HHcy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Hcy与脑梗塞关系密切,可能为其独立的一个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脑梗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右向左分流量与隐源性脑梗死病灶数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苻晓慧 孙凌瑜 +4 位作者 刘琳 黄憨 杨萍 黄灿 谭琦 《中国医药》 2017年第5期739-742,共4页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量与隐源性脑梗死病灶数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于东莞东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隐源性脑梗死患者66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试验评估右向左分流的发生率及其分流量,同时进行磁共振成像及...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量与隐源性脑梗死病灶数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于东莞东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隐源性脑梗死患者66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试验评估右向左分流的发生率及其分流量,同时进行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检查统计脑梗死的病灶部位、大小及数量,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右向左分流量与隐源性脑梗死病灶数量的关系。结果TCD发泡试验阳性25例,右向左分流的发生率为37.9%(25/66)。25例中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灶1例,其余24例均为多发性小脑梗死灶。24例小脑梗死灶患者中颅脑DWI检查前循环(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出现小脑梗死灶者21例;后循环+前循环(脑干、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出现小脑梗死灶3例。根据右向左分流程度不同,将TCD发泡试验阳性患者分为小量分流组(微泡≥1但〈10个,17例)和大量分流组(微泡≥10个,包括微泡〉25个的淋浴型或雨帘型,8例)。小量分流组前循环(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的多发性小脑梗死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后循环+前循环(脑干、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82.4%(14/17)比17.6%(3/17)],大量分流组前循环(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的多发性小脑梗死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后循环+前循环(脑干、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7/7比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量分流组中1例为大脑中动脉主干脑梗死灶,因发病机制不明,未纳入统计学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TCD发泡试验栓子数量与颅脑DWI梗死灶数量呈正相关性(r=0.471,P=0.020)。结论右向左分流量与隐源性脑梗死病灶数量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卵圆孔未闭 右向左分流 经颅多普勒检查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不明原因偏头痛及脑梗塞卵圆孔未闭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苻晓慧 孙凌瑜 +2 位作者 刘琳 黄慜 杨萍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2期284-285,共2页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6月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30例不明原因偏头痛及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及经食道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CD与经食道超声检查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结果。TCD对卵...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6月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30例不明原因偏头痛及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及经食道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CD与经食道超声检查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结果。TCD对卵圆孔未闭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3.98%、93.62%、93.85%,经食道超声检查分别为96.39%、91.49%、9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明原因偏头痛及脑梗塞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圆孔未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筛查卵圆孔未闭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卵圆孔未闭 偏头痛 脑梗塞
下载PDF
超声联合CT灌注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评估中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苻晓慧 孙凌瑜 +2 位作者 刘琳 黄慜 杨萍 《医药前沿》 2022年第32期93-95,共3页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CT灌注(CTP)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4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4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单侧MCA(M1段)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选取同期1...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CT灌注(CTP)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4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4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单侧MCA(M1段)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选取同期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TCD及CTP灌注成像检测,评估侧支循环类型。结果:TCD对MCA狭窄的诊断与DSA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049);MCV狭窄或闭塞后出现ACA、PCA软脑膜吻合支侧支开放,重度狭窄或闭塞组侧支开放数量显著(19例),以ACA软脑膜吻合支侧支开放为主(20例)。41例MCA平均血流速度对比值rVm与CTP脑血流量对比值rCBF呈正相关性(r=0.417,P<0.05);MCA血管搏动指数相关参数-脑血流丧失指数rCBFLI与CTP的平均通过时间对比参数rMTT呈正相关(r=0.454,P<0.05);脑血流丧失指数rCBFLI与CTP的达峰时间对比参数rPTT呈正相关(r=0.398,P<0.05)。TCD与CTP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一致性一般(kappa=0.4444)。结论:TCD联合CTP能够更全面评价MCA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MCA狭窄患者临床症状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MCA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CT灌注成像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非侵入性脑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16
作者 邓思敏 陈伟杰 +2 位作者 刘效荣 刘婷 孙凌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8期92-99,共8页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2022年5月前已发表在PubMed、Cochran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库关于NIBS治疗MCI患者的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共373例真刺激者和335...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2022年5月前已发表在PubMed、Cochran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库关于NIBS治疗MCI患者的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共373例真刺激者和335例伪刺激者,对两组MCI患者经NIBS治疗后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MoC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NIBS能有效改善MCI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SMD=2.00;95%CI=1.34,2.67;P=0.01;I^(2)=84.4%).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能显著改善MCI患者的MMSE评分(SMD=1.92;95%CI=1.30,2.53;P=0.00001;I^(2)=52%),且能显著改善MCI患者的MoCA评分(SMD=2.45;95%CI=1.50,3.41;P=0.00001;I^(2)=94%).NIBS治疗过程中较易出现不良反应(SMD=2.81;95%CI=1.63,4.87;P=0.0002;I^(2)=0%).结论NIBS治疗对MCI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脑刺激 轻度认知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META分析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PM_(2.5)浓度估算及其健康效应评估 被引量:10
17
作者 蔡清楠 车扬子 +4 位作者 孙凌瑜 田佳欣 房德琳 陈彬 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977-8990,共14页
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城市出现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空气污染问题,PM_(2.5)污染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因此,厘清PM_(2.5)时空分布特征并估算其带来的健康影响,对于PM_(2.5)的区域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中,为弥补地面监测数... 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城市出现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空气污染问题,PM_(2.5)污染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因此,厘清PM_(2.5)时空分布特征并估算其带来的健康影响,对于PM_(2.5)的区域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中,为弥补地面监测数据的不足,借助机器学习算法估算PM_(2.5)浓度成为研究热点,此外,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健康效应模型也被广泛用于评估PM_(2.5)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2014-2018年5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实时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多要素联合估算2000-2018年监测站点的PM_(2.5)浓度,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应用全球暴露死亡(GEMM)模型,评估珠三角地区的PM_(2.5)健康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期间,珠三角地区的PM_(2.5)算术年均浓度维持在35μg/m^(3)左右,呈现"西北-东南"递减空间分异;降水量、温度、风速和水汽压等气象因子对PM_(2.5)浓度具有负向影响,GDP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子对PM_(2.5)浓度具有正向影响。(2)2000-2018年期间,珠三角地区PM_(2.5)人口加权年均浓度均低于PM_(2.5)算术年均浓度,表明珠三角地区人口密度和PM_(2.5)浓度未呈现明显的空间匹配关系,例如肇庆PM_(2.5)浓度较高但人口密度较低,深圳PM_(2.5)浓度较低但人口密度较高。(3)2000-2018年期间,珠三角地区PM_(2.5)污染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健康影响较显著,而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健康影响较弱。区域PM_(2.5)相关过早死亡人数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PM_(2.5)浓度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例如珠三角中心地区,以广州中心城区表现明显。本研究建议珠三角地区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关注城市人口结构,引导城市人口有序流动迁移,以缓解PM_(2.5)带来的健康影响,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模型 PM_(2.5)时空分布 GEMM模型 健康效应 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治安 彭全 +3 位作者 谭琦 李哲 孙凌瑜 陈豪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405-1406,共2页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服用三七通舒胶囊和复方血栓通胶囊28d;同时,2组静脉输注706代血浆10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服用三七通舒胶囊和复方血栓通胶囊28d;同时,2组静脉输注706代血浆10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6.1%、36.7%(P<0.01)。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对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三七通舒胶囊 复方血栓通胶囊 疗效
下载PDF
深圳市居民健康与环境水平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夕瑶 黄异琪 +1 位作者 孙凌瑜 关彦辉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20年第2期30-40,共11页
旨在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实现对居民个体健康水平和社会公共卫生与环境状况的科学评估,为城市健康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对于居民个体健康评估模型,本文结合慢性病的形成原因,通过直接分析身体层面与心理层面指标的影响作用确定权重;对于社... 旨在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实现对居民个体健康水平和社会公共卫生与环境状况的科学评估,为城市健康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对于居民个体健康评估模型,本文结合慢性病的形成原因,通过直接分析身体层面与心理层面指标的影响作用确定权重;对于社会公共卫生与环境评估模型,则依据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于综合评估指数,考虑到模型内部指标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多具有的"一票否决"特性,因此本文均采用几何加权法对两个模型的健康评估指数进行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个体健康评估模型 社会公共卫生与环境评估模型 非线性(几何平均)加权 熵权法
下载PDF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脑卒中的预防性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哲 孙凌瑜 +1 位作者 谭琦 胡宗继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3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脑卒中的预防性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22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111例。观察组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规格:10m...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脑卒中的预防性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22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112例和对照组111例。观察组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规格:10mg/0.8mg/片),口服,1片/次,1次/d;对照组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规格:10mg/片),口服,1片/次,1次/d。疗程12个月,于第1个月和治疗开始后的每3个月随访一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的变化,脑卒中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中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和CIMT。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BP和DBP显著下降(P〈0.05),但是两组患者治疗后SBP和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中Hcy显著低于对照组,叶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维生素B12水平和CIMT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以有效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中Hcy水平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预防性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H型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脑卒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