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特征恢复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傅强 孙喜天 刘永斗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37-1540,共4页
研究了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气候变迁及古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纬度为北纬31.03°,比现在所处的纬度35.10°偏南4°多,推测晚三叠世时鄂尔多斯湖盆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繁盛,能够形成有机质丰富的... 研究了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气候变迁及古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古纬度为北纬31.03°,比现在所处的纬度35.10°偏南4°多,推测晚三叠世时鄂尔多斯湖盆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繁盛,能够形成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利用泥岩B,Sr,Ba元素测试结果及Sr,Ba质量分数比值法,以及岩石碳酸盐岩胶结物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长8期-长6期湖盆是一个淡水湖盆,长8期-长7期-长6期湖盆水体范围与深度经历了收缩-扩大-收缩的过程,纵向上构成了储层-烃源岩-储层的生储盖组合,从湖盆演化的特征上论证了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油气勘探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古纬度 古水体
下载PDF
孤北洼陷沙四上亚段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2
作者 孙喜天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年第1期63-64,共2页
依据孤北地区沙四上亚段的油源对比、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油气藏特征,将其划分为源内自生自储油气成藏组合和源外旁生侧储油气成藏组成。孤北区域沙四上亚段存有三类油气成藏模式:源内初期成藏垂向运聚形式、近源中期成藏侧向运聚模式... 依据孤北地区沙四上亚段的油源对比、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油气藏特征,将其划分为源内自生自储油气成藏组合和源外旁生侧储油气成藏组成。孤北区域沙四上亚段存有三类油气成藏模式:源内初期成藏垂向运聚形式、近源中期成藏侧向运聚模式、源外晚期成藏混向运聚模式。不整合面、构造圈闭及断层发展是油气成藏组合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成藏模式 孤北洼陷
下载PDF
滑塌浊积扇的地震预测方法
3
作者 孙喜天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9年第25期50-50,共1页
针对滑塌浊积岩相变快、单砂体预测描述难的特点,在对浊积岩沉积特点、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优势地震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凸显、多属性趋势拟合等地震描述技术,预测出浊积砂体的宏观发育区。该方法在东营凹陷滑塌浊积扇预测... 针对滑塌浊积岩相变快、单砂体预测描述难的特点,在对浊积岩沉积特点、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优势地震属性分析、三维可视化凸显、多属性趋势拟合等地震描述技术,预测出浊积砂体的宏观发育区。该方法在东营凹陷滑塌浊积扇预测和隐蔽圈闭刻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浊积岩 沉积特征 优势地震属性 趋势拟合 宏观发育区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北洼陷沙四下压断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4
作者 孙喜天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0年第2期83-83,共1页
利用地震、钻井、录井、地化等资料,对沙四下亚段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研究指出各砂组地层的展布特征,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位置及规模,落实了沙四下油气的主要来源于沙四上亚段的优质烃源岩,油气运移以... 利用地震、钻井、录井、地化等资料,对沙四下亚段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研究指出各砂组地层的展布特征,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位置及规模,落实了沙四下油气的主要来源于沙四上亚段的优质烃源岩,油气运移以断裂、不整合面和骨架砂体为主,主要发育构造、地层不整合油藏油藏类型;受烃源岩、断裂体系和古地貌的影响,油藏主要发育在东西向断层、和南部斜坡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北洼陷 沙四下亚段 冲积扇 成藏条件
下载PDF
CIDNP EFFEC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β-STYRYLMAGNESIUM BROMIDE
5
作者 刘有成 党海山 +2 位作者 孔素玲 刘佩琪 孙喜天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7年第3期167-170,共4页
The free radical character of Grignard reagents during their formation has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some investigators. The development of CIDNP technique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for 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 The free radical character of Grignard reagents during their formation has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some investigators. The development of CIDNP technique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for 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Grignard formation. Bickelhaupt 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STYRENE DIPHENYL subsequent BUTADIENE faster propyl explanation OVERLAP REAG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