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学生群体患手机失联焦虑症的研究及进展
- 1
-
-
作者
林铭佳
盛红
孙嘉燮
范碧昕
-
机构
扬州大学商学院
-
出处
《校园心理》
2020年第5期440-442,共3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C2019111-17002Z)。
-
文摘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在2017年发布的手机拥有率显示:发达国家手机普及率平均达95%以上,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平均为70%;而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也达到98%,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8%[1]。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对95后群体的日常使用手机时间进行了调查,据其4月18日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当前的我国95后群体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8.33 h,其中在社交软件的使用接近2 h,在总时长中占比最大[2]。当代高校学生作为“95后”主体,几乎把一天1/3的时间花费在手机的使用上,使用情况不容乐观。目前,高校学生甚至将手机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上课效率;针对这种情况,部分高校推出“无手机课堂”政策,但是效果与预期总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承受着失去手机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这种状态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生理状态、行为反应。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体现了对技术的依赖,这种依赖会导致包括焦虑、恐惧在内的涉及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后果,这种症状被命名为“手机失联焦虑症(Nomophobia)”,得到了学术界与教育界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前2个阶段。本研究试图回顾手机失联焦虑症的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内容,探讨手机失联焦虑症定义与影响因子,尝试寻找对于学生及青少年有效的可行性干预措施来降低个体患手机失联焦虑症程度。
-
关键词
焦虑症
当代高校
拥有率
学生群体
心理与行为
影响因子
社交软件
手机
-
分类号
G444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