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外ATP受体DORN1对盐胁迫下拟南芥种子萌发的调节作用
1
作者 金昱杉 段建功 +4 位作者 王涵琦 贾凌云 孙坤 张继 冯汉青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9-763,共5页
利用植物DORN1突变体(dorn1-3,其中T-DNA破坏了植物细胞外ATP受体DORN1编码基因),研究在盐胁迫下DORN1突变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H_(2)O_(2)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DORN1突变能够显著降低种子的萌发.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植物种子萌发... 利用植物DORN1突变体(dorn1-3,其中T-DNA破坏了植物细胞外ATP受体DORN1编码基因),研究在盐胁迫下DORN1突变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H_(2)O_(2)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DORN1突变能够显著降低种子的萌发.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植物种子萌发中的H_(2)O_(2)含量和H_(2)O_(2)清除酶的活性;且H_(2)O_(2)的淬灭剂能够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的抑制,表明盐胁迫下种子萌发的下降和H_(2)O_(2)代谢密切相关.DORN1突变能够导致种子萌发中H_(2)O_(2)含量和H_(2)O_(2)清除酶活性的显著提高提示DORN1突变可能通过改变H_(2)O_(2)代谢影响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表明在盐压力下细胞外ATP受体DORN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该作用与H_(2)O_(2)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细胞外ATP受体 种子萌发 过氧化氢
下载PDF
细胞外ATP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王涵琦 曹璐璐 +5 位作者 邓雅欣 张悦婧 贾凌云 孙坤 张继 冯汉青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4-758,共5页
利用植物胞外ATP(exATP)受体突变体(dorn 1-3,其中T-DNA破坏了植物exATP受体DORN1编码基因)和外源ATP,研究exATP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ORN1突变显著提高了拟南芥植株根长、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的鲜重;施用外源ATP抑制了拟南芥的根... 利用植物胞外ATP(exATP)受体突变体(dorn 1-3,其中T-DNA破坏了植物exATP受体DORN1编码基因)和外源ATP,研究exATP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ORN1突变显著提高了拟南芥植株根长、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的鲜重;施用外源ATP抑制了拟南芥的根长、下胚轴长、根毛数、叶面积、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外源性ATP或DORN1突变对拟南芥花序高度、千粒重和荚果数等生长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明exATP可能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三磷酸腺苷 拟南芥 生长 DORN1
下载PDF
病原菌侵染下细胞外ATP对光系统Ⅱ光化学反应的调节作用
3
作者 曹璐璐 金昱杉 +6 位作者 张悦婧 王涵琦 邓雅欣 孙坤 张继 贾凌云 冯汉青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598,共6页
以野生型Col-0和细胞外ATP(e ATP)受体突变型dorn1-3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探究e ATP在两种丁香假单胞菌(毒性Pst DC3000和非毒性Pstavr B)侵染下的水平变化以及对其光化学反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Pst DC3000和Pstavr B侵染均导致拟南芥叶... 以野生型Col-0和细胞外ATP(e ATP)受体突变型dorn1-3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探究e ATP在两种丁香假单胞菌(毒性Pst DC3000和非毒性Pstavr B)侵染下的水平变化以及对其光化学反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Pst DC3000和Pstavr B侵染均导致拟南芥叶片中e ATP水平、光适应下叶片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F_(v)′/F_(m)′)、光适应下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升高.Pst DC3000侵染下,dorn1-3拟南芥植株F_(v)′/F_(m)′、Y(Ⅱ)、ETR略低于野生型,Y(NO)略高于野生型,但均未达显著性差异;在Pstavr B侵染下,dorn1-3拟南芥植株F_(v)′/F_(m)′、Y(Ⅱ)、ETR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Y(NO)显著高于野生型.在病原菌侵染下,e ATP受体的突变会增强病原菌对PSⅡ的抑制作用,且在非毒性病原菌侵染下该效应更为明显.在非毒性病原菌侵染对植物光化学反应影响的过程中e ATP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丁香假单胞菌 胞外ATP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坤 唐洁涓 +3 位作者 苏雪 陈纹 张玉娜 温江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3-86,共4页
研究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肋果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15-35℃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肋果沙棘种子在温度为15℃和20℃时发芽率达90%以上,显著高于30℃和35℃处理... 研究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肋果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15-35℃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肋果沙棘种子在温度为15℃和20℃时发芽率达90%以上,显著高于30℃和35℃处理的发芽率;生长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37.22±2.910,52.41±3.030mm)也大于30℃(33.32±1.313mm)和35℃(23.28±1.641mm)的长度,表明肋果沙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萌发和生长情况较好.此外,肋果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1-2d内开始萌发,4-7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迅速萌发的特性.较宽的萌发温幅、在较低温度下的高萌发率以及迅速萌发的特性保证了肋果沙棘能够在低温环境和较为短促的生长季节里顺利完成萌发过程,迅速占有生存资源与空间,这体现出该植物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果沙棘 种子萌发 青藏高原 低温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TC6钛合金不同组织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坤 王富耻 +2 位作者 程兴旺 苗普 赵双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 Bar技术对TC6钛合金等轴组织及网篮组织试样进行了动态剪切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研究了TC6钛合金2种组织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由于组织状态不同,其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机理也不同;等轴...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 Bar技术对TC6钛合金等轴组织及网篮组织试样进行了动态剪切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研究了TC6钛合金2种组织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由于组织状态不同,其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机理也不同;等轴组织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是位错增殖、运动及塞积的结果,而网篮组织绝热剪切带的形成则是动态再结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绝热剪切带 微观分析 机理
下载PDF
组织及应变率对TC6钛合金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坤 程兴旺 +2 位作者 王富耻 苗普 赵双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56-1860,共5页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 Bar技术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TC6钛合金进行了动态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组织状态及不同应变率下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并进行了金相观察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织对TC6钛合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有很大的影响,片状组织的绝...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 Bar技术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TC6钛合金进行了动态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组织状态及不同应变率下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并进行了金相观察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织对TC6钛合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有很大的影响,片状组织的绝热剪切敏感性最小,而球状组织的绝热剪切敏感性最高;随着组织中α相的增加,材料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增加;随着同一类型中晶粒尺寸的减小,材料的绝热剪切敏感性降低;随应变率的提高,TC6钛合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绝热剪切 组织 应变率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试管苗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孙坤 张宏涛 +2 位作者 陈纹 李小伟 苏雪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78,共7页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以肋果沙棘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0%,10%,20%,30%)对叶片类黄酮积累及其合成过程中相关酶PAL、C4H和4CL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总黄酮、槲皮...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以肋果沙棘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0%,10%,20%,30%)对叶片类黄酮积累及其合成过程中相关酶PAL、C4H和4CL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和杨梅素含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低,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0.36%,12.84%,47.81%,63.22%;在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异鼠李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升高,1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高,比对照升高了79.99%.(2)干旱胁迫显著影响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4CL的活性(P<0.05).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PAL活性显著升高;C4H和4C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PEG-6000胁迫下达到最高.(3)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及总黄酮含量均与PAL、C4H和4CL活性负相关.尽管干旱胁迫促进了相关酶的活性,但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并没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果沙棘 PEG-6000 干旱胁迫 黄酮类化合物 PAL C4H 4CL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中国沙棘种子的萌发策略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坤 吕小旭 +2 位作者 苏雪 王瑞雪 侯勤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沙棘属植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种子萌发对策,为探求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边缘至华北等海拔较低地区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的萌发对策,本文对中国沙棘在不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特征... 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沙棘属植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种子萌发对策,为探求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边缘至华北等海拔较低地区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的萌发对策,本文对中国沙棘在不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种子在15~30℃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其中在温度为15、20和25℃时发芽率达88%以上,显著高于30℃(73.33%)和35℃(4.67%)下的发芽率,萌发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也显著大于较高温度(30,35℃)下的长度,过高温度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及其胚根和下胚轴长都产生抑制作用.此外,中国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3~4d内开始萌发,7~15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缓慢萌发的特性.这些特性表明分布于较低海拔区域的中国沙棘具有与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沙棘属其他种类不同的种子萌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种子萌发 温度 萌发策略
下载PDF
应用DNA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药用植物道地性的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坤 张辉 +2 位作者 陈纹 陈学林 马瑞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从药用植物道地性研究中的DNA分子标记、DNA分子标记在道地药材鉴定以及道地性的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等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应用与药用植物道地性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DNA分子标记 药用植物 道地性
下载PDF
子午岭中国沙棘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坤 陈纹 +1 位作者 马瑞君 陈学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2-75,共4页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子午岭中国沙棘3个亚居群在小地理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8.88%,Nei's基因多样性h=0.1744,Shannon&#...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子午岭中国沙棘3个亚居群在小地理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8.88%,Nei's基因多样性h=0.1744,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0.2687.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亚居群内,亚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24.03%(Gst=0.2403),AMOVA的结果也表明,有18.8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亚居群之间.这一结果符合中国沙棘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特点,但亚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仍要高于异交、风媒植物居群间遗传分化的平均值(Gst=0.1930).该地中国沙棘亚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与其生活环境和限制的基因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亚居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甘肃堇菜属野生早春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坤 杨永利 +1 位作者 王庆瑞 幸华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83-86,共4页
报道了甘肃产堇菜属野生早春观赏植物的资源数量、分布及观赏特性,观赏资源的类型。
关键词 堇菜属 观赏植物资源 开发 利用 甘肃
下载PDF
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坤 张玉娜 +3 位作者 苏雪 张辉 李金霞 温江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1,共4页
比较分析了I-KI染色法、蓝墨水染色法、TTC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5种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在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中的适用性,并探索了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条件.结果表明,I—KI染色法、TTC染色法未能将中国沙棘花粉染... 比较分析了I-KI染色法、蓝墨水染色法、TTC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5种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在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中的适用性,并探索了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条件.结果表明,I—KI染色法、TTC染色法未能将中国沙棘花粉染上色,因此不适合其生活力的检测;蓝墨水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能够快速地测定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但测定值均偏高,误差相对较大;离体萌发法适合中国沙棘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在筛选中国沙棘花粉适宜的培养基时,发现中国沙棘花粉在蔗糖(O.15~0.20g·mL^-1)+硼酸(0.1×10^-4g·mL^-1)的培养基上萌发速度较快,有活力的花粉能够完全萌发且萌发率趋于稳定;附加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花粉生活力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两种橐吾访花昆虫的多样性及访花行为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坤 王柏森 +2 位作者 贾凌云 张世虎 侯勤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87,92,共6页
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重要毒杂草黄帚橐吾与箭叶橐吾两个同域近缘种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活动规律.对不同时段的访花昆虫和传粉昆虫种类调查,捕获并鉴定.两种橐吾的访花昆虫多样,共有分属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11科昆虫访花,蜜蜂... 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重要毒杂草黄帚橐吾与箭叶橐吾两个同域近缘种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活动规律.对不同时段的访花昆虫和传粉昆虫种类调查,捕获并鉴定.两种橐吾的访花昆虫多样,共有分属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11科昆虫访花,蜜蜂科、熊蜂科、眼蝶科和食蚜蝇科的昆虫为两种橐吾的主要传粉者,其中蜜蜂科昆虫的访花频率明显高于其它访花昆虫,其平均访花频率达3.13±2.13次·株^(-1)·h^(-1);两种橐吾的传粉昆虫基本一致,其中蜜蜂科与食蚜蝇科昆虫的访花频率在两种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熊蜂科与眼蝶科昆虫对黄帚橐吾与箭叶橐吾的访花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两种橐吾花期先后有关;一天内不同时间段访花昆虫对橐吾的访花频率不同,访花频率最高的蜜蜂科昆虫的访花高峰期为11:30~12:30,气温、光照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访花昆虫的活动.黄帚橐吾与箭叶橐吾访花昆虫种类多样且泛化,是两种橐吾适应高原环境下的繁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帚橐吾 箭叶橐吾 访花昆虫 访花行为 日活动规律
下载PDF
TC6钛合金绝热剪切带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细结构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坤 王富耻 +2 位作者 程兴旺 苗普 赵双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3-236,共4页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 Bar技术对TC6钛合金进行动态剪切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研究TC6钛合金绝热剪切带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细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高应变率下,材料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是一个由萌生、扩展、完全发...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 Bar技术对TC6钛合金进行动态剪切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研究TC6钛合金绝热剪切带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细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高应变率下,材料绝热剪切带的形成是一个由萌生、扩展、完全发展组成的过程,TC6钛合金绝热剪切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细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从萌生到完全发展,塑性变形剧烈程度逐渐增大,位错在TC6钛合金绝热剪切带的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6钛合金 绝热剪切带 微观分析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坤 王瑞雪 +2 位作者 陈纹 侯勤正 李梅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5-79,共5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1条引物对3个中国沙棘居群共6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6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29%.五台山中国沙棘总的Shannons信...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1条引物对3个中国沙棘居群共6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6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29%.五台山中国沙棘总的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55 6,Neis指数(h)为0.301 1,表明亚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五台山中国沙棘居群水平也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PPB平均为62.55%,I平均为0.323 5,h平均为0.203 0.五台山高海拔的中国沙棘居群S15和S16较低海拔居群S14遗传多样性丰富.POPGENE分析表明,五台山中国沙棘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Gst=0.316 1),在总的遗传变异中31.61%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仅为1.081 8,限制的基因流可能是居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较高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暗示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应考虑对不同地方居群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五台山 海拔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国产堇菜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坤 王漪 +2 位作者 王晓东 彭伯异 王庆瑞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1-87,共7页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国产32种堇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除V.tricolorL.外,堇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比校一致,对本属的分类意义不大。在扫描电镜下的花粉外壁纹饰亦表明本属...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国产32种堇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除V.tricolorL.外,堇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比校一致,对本属的分类意义不大。在扫描电镜下的花粉外壁纹饰亦表明本属是一个较为自然的类群。但国产四亚属之间的花粉在外壁纹饰,颗粒的多少和有无,穿孔的多少和有无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而在亚属内则分化校小。支持了Juzepchuk(1949)和王庆瑞(1991)的分类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堇菜属 花粉 形态 堇菜科
下载PDF
川蔓藻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坤 马瑞君 杨永利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58-60,63,共4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川蔓藻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川蔓藻科植物花粉为异极、两侧对称 ,花粉中部稍弯曲呈弓形 ,无萌发孔 ,花粉外壁纹饰为网状或拟网状 .花粉特征表明 ,该科植物与...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川蔓藻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川蔓藻科植物花粉为异极、两侧对称 ,花粉中部稍弯曲呈弓形 ,无萌发孔 ,花粉外壁纹饰为网状或拟网状 .花粉特征表明 ,该科植物与眼子菜科十分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蔓藻科 花粉形态 眼子菜科 近缘科 光学显微镜
下载PDF
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现状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坤 汪淑敏 +2 位作者 田冬 杨晓忠 朱震环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2年第5期468-471,共4页
在对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整合资源,构造休闲度假新格局;调查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创新产品,提升竞争力等。为发展安徽休闲度假旅游,编制休闲度假旅游规划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安徽省 休闲度假 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优化
下载PDF
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进展及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8
19
作者 孙坤 陈家宽 陈之端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558-568,共11页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评论。作者认为植物的形态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时空过程,在系统学研究中对花部性状的分析和认识应该树立动态的观点。今后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开展被子植物花的发生和发育以及性状在不同类群间的比较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并加强对在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花部同源异型现象的发育过程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花的发育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高山植物甘青铁线莲花冠下垂现象适应性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坤 范宝强 +2 位作者 侯勤正 王思源 张世虎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0,76,共7页
以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Maxim.)Korsh.)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花朝向改变(花朵上举),研究花粉数量和质量、访花昆虫、结籽率以及种子特征的变化,从传粉者和非传粉者因素等角度探讨甘青铁线莲花期花冠下垂现... 以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Maxim.)Korsh.)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花朝向改变(花朵上举),研究花粉数量和质量、访花昆虫、结籽率以及种子特征的变化,从传粉者和非传粉者因素等角度探讨甘青铁线莲花期花冠下垂现象的适应意义.结果显示,花朵人工上举后,在模拟雨水冲刷条件下甘青铁线莲花粉数量和花粉萌发率显著下降,而在阳光直射条件下甘青铁线莲花粉萌发率显著下降,表明花冠下垂可以通过减缓雨水对花粉的冲刷和避免阳光直射对花粉的破坏而起到雄性生殖器官的保护作用,进而提高其雄性适合度;花朵人工上举后,甘青铁线莲的单花结籽率和种子萌发率都显著降低,表明花朵朝向改变会降低其雌性适合度;甘青铁线莲的主要传粉者为熊蜂和中华蜜蜂,在花朵人工上举后,两种传粉者的访花频率和单花停留时间与自然状态下(下垂)相比并没有差异,说明甘青铁线莲花朵朝向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主要访花昆虫对其繁殖成功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甘青铁线莲花期花朵下垂现象对有效传粉昆虫的影响不大,但可以显著提高植物雄性适合度和雌性适合度,并作为一种有效的适应策略保障了其繁殖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铁线莲 高海拔 花下垂 繁育系统 花朝向改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