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声如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江苏邗江县政法委员会孙声如一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江苏邗江县政法委员会孙声如一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幅员辽阔,水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起源 普通野生稻 中国栽培稻 农业考古 长江中游 稻作起源 起源研究 河姆渡遗址 杂交水稻 稻作遗存
下载PDF
试论我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声如 《中国农史》 1984年第1期1-9,共9页
耕作制度,历来是农业生产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尽管耕作制度作为农业科学的一个特定概念是近代形成的。回溯历史,我们可以认为从人类祖先发明种植业的第一天开始,事实上就产生了耕作制度问题。由于农业起源于一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耕作制度,历来是农业生产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尽管耕作制度作为农业科学的一个特定概念是近代形成的。回溯历史,我们可以认为从人类祖先发明种植业的第一天开始,事实上就产生了耕作制度问题。由于农业起源于一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而文字的发明才有四千多年。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农业生产力 种植业 农业起源 传统农业 农业科学 耕作方式 多熟种植 黄河流域 自然资源
下载PDF
畜力的使用及其在农业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声如 《中国农史》 1988年第1期40-49,共10页
土地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础,土地的耕翻整治又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获得经济产量的先决条件。耕作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革命,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牛耕的发明,实现了从人力耕作到畜力耕作的转变,铁器的使用,实现了... 土地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础,土地的耕翻整治又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获得经济产量的先决条件。耕作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革命,是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牛耕的发明,实现了从人力耕作到畜力耕作的转变,铁器的使用,实现了从木石农具、青铜农具到铁制农具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在农业史上便出现了生产力的飞跃。耕作机械的迅速发展,在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量淘汰耕牛的现象。这就使我们制订农业发展战略时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当前,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今后经过定向选育,牛仍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耕 耕作技术 我国古代 甲骨文 公元前 铁器 农业考古 春秋时代 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
下载PDF
我国传统农业的间套混种与当代立体农业的新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声如 《古今农业》 1990年第1期19-27,共9页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历史上一个特定阶段,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上都经历过传统农业阶段。我国的传统农业就是在我国辽阔的疆城内,从春秋战国开始,建立在畜力耕田、铁制农具、手工操作的基础上,依靠血缘关系世代...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历史上一个特定阶段,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上都经历过传统农业阶段。我国的传统农业就是在我国辽阔的疆城内,从春秋战国开始,建立在畜力耕田、铁制农具、手工操作的基础上,依靠血缘关系世代传承和积累直接生产经验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农业 农业经营方式 铁制农具 农业发展 混种 世代传承 科技通讯 马跑泉镇 大豆地 自给性生产
下载PDF
在改革中开拓前进的杨寿乡
5
作者 孙声如 《中国农史》 198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前一期《新乡村志》,我们刊登了苏南水乡枪堂村的材料,这一期我们选刊的,是苏北宁镇扬丘陵地区的杨寿乡。杨寿乡在扬州市邗江县,其生产和经济水平,都不是扬州和邗江最好的,属中等水平。我们选用杨寿乡的材料,不只是为了和枪堂村相比,使... 前一期《新乡村志》,我们刊登了苏南水乡枪堂村的材料,这一期我们选刊的,是苏北宁镇扬丘陵地区的杨寿乡。杨寿乡在扬州市邗江县,其生产和经济水平,都不是扬州和邗江最好的,属中等水平。我们选用杨寿乡的材料,不只是为了和枪堂村相比,使读者清楚看到苏南、苏北中等乡村的实际情况,更主要的,是这个乡在近年改革和建设中,有自己的创造,可供同类型和较差的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区 多种经营 深化改革 耕地面积 农民人均收入 苏南 乡村工业 水土流失 非农业用地 复种指数
下载PDF
中国农业的振兴和我们面临的任务
6
作者 孙声如 《农业考古》 1988年第2期1-11,共11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重大突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各项农村政策的贵彻,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出现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农业总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重大突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各项农村政策的贵彻,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出现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农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1953~1978年间为2.6%,1979~1986年间为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 传统农业 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业问题 超常规 农民
下载PDF
森林、耕地和农业生态
7
作者 孙声如 《古今农业》 1988年第2期100-108,119,共10页
人类是控制陆地和海洋的主人,天赋的智慧胜过一切飞禽走兽。——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经过调整,逐步趋向合理,... 人类是控制陆地和海洋的主人,天赋的智慧胜过一切飞禽走兽。——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经过调整,逐步趋向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整个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政策 农村产业结构 错误的喜剧 农业生态 持续增长 农业生产 地球陆地 农业开发 三千万 半干旱地带
下载PDF
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
8
作者 孙声如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302-302,共1页
民为国本食为天,基础产业溯本源。亿万黎庶开蒙昧,四海川原植粮棉。鉴古知今赖老成,任重道远望青年。首都盛会抒宏篇,共著中华智慧篇。
关键词 中国农学会 农业历史 青年 基础产业 中华智慧 首都 纪念 大会 粮棉 成立
下载PDF
论庭院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
9
作者 孙声如 《古今农业》 1992年第4期40-47,共8页
庭院经济是农村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农民家庭成员利益上的一致性、共同性,可以充分挖掘资金上的潜力,有效地利用剩余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敏才智和创造精神... 庭院经济是农村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农民家庭成员利益上的一致性、共同性,可以充分挖掘资金上的潜力,有效地利用剩余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敏才智和创造精神,利用家前屋后、自留地四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人少地多的边远地区,也包括农民承包开发的荒山和林地),实行立体种植、养殖,发展商品生产,美化生活环境,建设小康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院经济 农民家庭 土地资源 农村家庭经济 剩余劳动时间 成员利益 立体种植 家庭收入 永业田 农村政策
下载PDF
我国当代农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10
作者 孙声如 《古今农业》 1989年第2期133-141,共9页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满目疮痍的农业,和经历了蒋家王朝二十二年统治的饥寒交迫的人民。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农民,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创业。
关键词 当代农业 农业环境 农业科技人员 天安门城楼 蒋家王朝 国民经济基础 土地生产潜力 工农业产品 农业科研成果 全国耕地面积
下载PDF
森林、耕地和农业生态(续)
11
作者 孙声如 《古今农业》 198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十分重视保护森林资源,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苏联森林面积为7.92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木材储量为840亿立方米,占世界木材储量的三分之一。仅1985年1月至8月,全国植树面积就有84万公顷,目前全国防...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十分重视保护森林资源,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苏联森林面积为7.92亿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木材储量为840亿立方米,占世界木材储量的三分之一。仅1985年1月至8月,全国植树面积就有84万公顷,目前全国防护林面积已有520万公顷。(40)在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芬兰,森林覆盖率为71%,人均四点一公顷,居欧洲第一,每公顷森林平均年生长最高达四立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 木材生产基地 土地面积 防护林面积 “三北”防护林 世界林业 粮食面积 林业生产 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