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份白茶饼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变化与通径分析
1
作者 谢克孝 王志华 +3 位作者 张宁宁 李琳玉 孙威江 陈志丹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分析不同年份白茶饼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变化,以评价白茶饼储藏年份与感官品质的关系。以储藏2年陈至19年的白茶饼为试验材料,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探讨... 分析不同年份白茶饼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变化,以评价白茶饼储藏年份与感官品质的关系。以储藏2年陈至19年的白茶饼为试验材料,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探讨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随着储藏年份的增长,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茶红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最低值分别为50.71,5.78 mg/g和6.82 mg/g;而总黄酮、茶褐素呈上升趋势,最高值分别为62.18 mg/g和27.09 mg/g。主成分分析、感官分析表明,储藏4年的白茶饼的内质综合排名第1,感官品质最高(总分为96.8),具有最佳品质。聚类分析表明白茶饼储藏第2年、第4年和第6年时转化反应剧烈,而8~19年趋于稳定且感官品质逐渐上升。通径分析得出不同年份白茶饼感官品质的变化,咖啡碱含量与陈化白茶饼感官品质呈显著正相关,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白茶饼感官品质以储存4,10,19年的整体较佳。咖啡碱和总黄酮含量可作为评价陈年白茶饼品质的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饼 不同年份 化学成分 感官分析 聚类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乌龙茶茶树品种制白茶的风味特征及特征组分分析
2
作者 戴浩民 张灵枝 +6 位作者 梁轶琳 王治会 汪莹 曹士先 荣杰峰 孙威江 陈志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统白茶暗,观感欠佳;而滋味和香气优于传统白茶。生化成分检测分析发现电导率、pH值、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滋味迥异的重要因素。挥发性物质检测表明:反式-2-壬醛、顺-3-壬烯-1-醇、棕榈酸甲酯、芳樟醇、亚油酸甲酯、柏木脑、甲酸香叶酯、苯乙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植酮是影响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香型呈现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本研究揭示了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间的风味品质差异,证明了乌龙茶品种具有开发花香型白茶的潜力,可为白茶风味进一步多元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茶树品种 白茶 适制性 挥发性物质 品质差异
下载PDF
不同贮藏时间武夷岩茶风味品质化学差异
3
作者 吴俊 王治会 +6 位作者 李晶 戴浩民 宋博 张灵枝 徐杰 岳彬 孙威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24,共11页
以7个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水仙)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非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检测,联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可分为3个转化阶段:0~5、10~15、20~30 ... 以7个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水仙)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非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检测,联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可分为3个转化阶段:0~5、10~15、20~30 a。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滋味逐渐由醇厚转化为陈香,贮藏中期出现酸味并在后期逐渐褪去;香气逐渐由花香、果香转化为陈香、木香、药香。茶多酚、儿茶素类、茶黄素等化合物含量的显著降低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是滋味转化的主要原因。吲哚、反式-橙花叔醇、二氢猕猴桃内酯、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等15种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变化是影响香气转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武夷岩茶在贮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并提出科学见解,以期为武夷岩茶贮藏及消费者科学饮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贮藏时间 风味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六大茶类快速识别
4
作者 张灵枝 黄艳 +2 位作者 于英杰 林刚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皆适于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的构建;2)SVM分类器更适于结合原始光谱(original spectrum,OS)建模,预处理易使基于该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鉴别性能减弱;3)随机森林(RF)分类器更适用于预处理后光谱建模,所得模型较OS模型在识别正确率(recognition accuracy,RA)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得到明显提升;4)特征提取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表现最好,所得模型的RA较OS模型明显提升,其中最佳模型OS-LDA-SVM的RA为100.00%,AUC为1.00,识别正确率高、泛化能力强、模型性能优异,可产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结合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建立模型,进行六大茶类识别的可行性强,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性能优异,可为茶叶贸易的茶类快速识别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国际茶类识别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类识别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不同管理方式的武夷水仙岩茶品质差异及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5
作者 吴全金 周喆 +4 位作者 林馥茗 漆思雨 周明帅 彭良清 孙威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91,共16页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 福建水仙属于小乔木型茶树,是加工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武夷山茶园管理过程中存在水仙茶树自然生长的现象(不修剪),其制茶品质与修剪水仙有明显区别。为明确自然生长和修剪条件下,武夷水仙岩茶的香气和呈味物质基础及其差异,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寻自然生长和修剪下武夷水仙岩茶在焙火前(毛茶)和焙火后(成品茶)香气物质、滋味成分与品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共鉴定出261种挥发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可知,自然生长水仙茶树和修剪水仙茶树制成的毛茶和成品茶的香气物质差异明显。与修剪水仙毛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毛茶有4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差异标准:VIP>1,且FC≥1.5或FC≤0.67),己酸己酯、植物醇、异植醇、反式-橙花叔醇等花果香物质的相对含量更高;而β-雪松烯、γ-杜松烯、2-甲氧基呋喃等相对含量更低。与修剪水仙成品茶相比,自然生长水仙成品茶有71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差异,呈果香型的己酸己酯、己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Z)-β-法呢烯、1-庚醇、2-庚酮等挥发物,呈烘烤香型的3-乙基-1H-吡咯、2-甲酰基-4,5-二甲基吡咯、乙基甲基吡嗪等挥发物的相对含量更高。修剪水仙和自然生长水仙茶焙火前后的香气物质也存在很大差异,分别有91和70种差异物质。通过香气活性值(aroma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E)-3-己烯醇、吲哚、反式-橙花叔醇、环氧-β-紫罗兰酮、(E)-芳樟醇氧化物、2-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可能是自然生长水仙香气形成的重要物质。主要呈味物质分析表明,自然生长和修剪水仙茶的儿茶素组分和咖啡碱存在明显差异。感官审评结果与理化检测结果一致,表现为自然生长水仙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品质更佳。本研究对科学管理茶园和茶叶品质调控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水仙 自然生长 修剪 毛茶 成品茶
下载PDF
氟处理下茶树根系的组织细胞形态差异及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的表达分析
6
作者 宋博 贾培凝 +3 位作者 叶文祺 吴俊 孙威江 薛志慧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茶树是一种氟含量较高的植物,具有聚氟性。基于扫描电镜技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10 mg·L^(-1)和50 mg·L^(-1))及不同时间(1 d和16 d)氟处理下,氟高富集茶树品种黄棪和氟低富集茶树品种佛手根系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差异,并对前期... 茶树是一种氟含量较高的植物,具有聚氟性。基于扫描电镜技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10 mg·L^(-1)和50 mg·L^(-1))及不同时间(1 d和16 d)氟处理下,氟高富集茶树品种黄棪和氟低富集茶树品种佛手根系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差异,并对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出氟处理下茶树蜡质合成的差异基因WSD1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 mg·L^(-1)氟处理后,黄棪根部表皮细胞表面覆盖的蜡质稍有增多,细胞排列较为疏松,而佛手根部表皮细胞界限模糊,覆盖蜡质明显增多,细胞壁出现扭曲断裂等氟不耐受症状。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荧光定量结果显示,WSD1经外源氟处理后,其对茶树根部的蜡质有较为明显的上调作用;WSD1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及相关性分析显示,WSD1受CSS0041298、CSS0012327及CSS0049082的负调控。本研究从茶树与蜡质合成互作角度探究茶树缓解氟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深入探究茶树氟吸收调控和耐氟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SEM 蜡质合成基因
下载PDF
公共品牌营销策略研究——以三江县茶产业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郑菲菲 张端阳 +1 位作者 孙威江 雷国铨 《科技经济市场》 2017年第10期124-125,共2页
本文在深入调研分析三江茶叶公共品牌营销现状的基础上,从品牌战略、渠道整合、宣传推介、运营维护等方面提出适合三江县茶产业公共品牌建设的多元化营销策略。
关键词 茶产业 公共品牌 营销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8
作者 勒尔阿都 钟文玉 +6 位作者 姜明鑫 胡海琴 冯艳 田丽娟 周子钦 孙威江 陈李林 《茶叶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研究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茶树上重要的鞘翅目害虫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的变化,可为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指导,有效防止其大范围扩散造成更大危害。【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 【目的】研究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茶树上重要的鞘翅目害虫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的变化,可为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指导,有效防止其大范围扩散造成更大危害。【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适生程度。【结果】模型重复运行10次的平均AUC值为0.907,标准差为0.007,测试样本遗漏率与预测遗漏率基本吻合,预测效果表现为非常好。当前气候条件下,茶角胸叶甲的潜在适生区均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大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67.73万km^(2)。未来气候情景下沿当前适生区继续向北方扩张,最北扩散至黑龙江省,在2061—2080年SSP5_85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达到最大,为376.58万km^(2),占中国总面积的39.23%。影响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最干月份降水量、最湿月份降水量、最热月份最高温、温度变化方差。【结论】茶角胸叶甲当前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模拟结果与其实际分布区域相符;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茶角胸叶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呈明显扩张趋势,中国更多地区均有可能成为其适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胸叶甲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最大熵模型
下载PDF
县域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竞争力框架构建——以广西三江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正花 马永强 +6 位作者 张端阳 高水练 郑菲菲 陈志丹 范水生 雷国铨 孙威江 《南方论刊》 2016年第12期67-69,84,共4页
以广西省三江县的茶产业发展为例,在深入考察调研该县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对三江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三江县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以期对国内其他县域的茶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县域茶产业 SWOT分析 竞争力构建 广西三江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气相离子迁移谱的白茶等级评价研究
10
作者 黄艳 罗玉琴 +4 位作者 张灵枝 戴伟东 林智 林刚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48-357,共10页
茶叶等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主观性系统工作,从其相关品质数据中提取等级信息,进而建立茶叶等级快速识别方法,这对指导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快速评价白茶等级的判别模型,本研究搜集了200份不同等级的白牡丹白茶,采集其近红外光谱... 茶叶等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主观性系统工作,从其相关品质数据中提取等级信息,进而建立茶叶等级快速识别方法,这对指导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快速评价白茶等级的判别模型,本研究搜集了200份不同等级的白牡丹白茶,采集其近红外光谱和气相离子迁移谱的原始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或线性判别分析进行数据降维,结合7种分类器算法开展白茶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线性判别分析适合近红外光谱和气相离子迁移谱的原始数据降维;原始数据使用线性判别分析降维后,基于近红外光谱建立的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模型的正判率均>94%,模型评价指标AUC≥0.95;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筛选的图谱数据建立的MLP、SGD和SVM模型的判别率为91%~93%,AUC值为0.94~0.96;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的标记物质数据构建的Adaboost、决策树(decision tree,DT)、KNN、MLP、SGD和SVM模型正判率均为100%,AUC为1.0,RF的正判率为96%、AUC值为0.98。综上,以近红外光谱和挥发性化合物特征数据作为白茶等级评价的重要参数,分别建成了6个和10个等级判别模型,可准确判定白茶等级,分类器算法适用于这2种类型数据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评价 近红外光谱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分类算法
下载PDF
CsPPR和CsCPN60-like在茶树白化叶片中的表达分析及互作蛋白验证
11
作者 王涛 漆思雨 +6 位作者 韦朝领 王艺清 戴浩民 周喆 曹士先 曾雯 孙威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8-231,共14页
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筛选出2个与‘白鸡冠’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白化相关的基因(CSS0013384和CSS0036305),为探明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互作蛋白,以‘白鸡冠’茶树叶片为材料,克隆CSS0013384和CS... 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筛选出2个与‘白鸡冠’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白化相关的基因(CSS0013384和CSS0036305),为探明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互作蛋白,以‘白鸡冠’茶树叶片为材料,克隆CSS0013384和CSS0036305 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酵母单杂交和酵母双杂交,分析其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结构、蛋白调控与互作网络和基因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S0013384和CSS0036305分别属于三角状五肽蛋白(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PPR)和伴侣蛋白(chaperone,CPN60-like)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1893 bp和1752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631和575,蛋白质质量为71.87 kD和60.79 kD,等电点为8.93和6.21。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CSS0013384定位于叶绿体,CSS0036305定位于线粒体。通过白鸡冠茶树第二叶的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与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的RT-qPCR发现,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芽叶中高表达。CSS0002807属于PIF转录因子家族,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CSS0002807可以结合CSS0013384启动子。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体和线粒体发育,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化 三角状五肽蛋白 伴侣蛋白 表达分析 互作蛋白
下载PDF
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乌龙茶中呈味核苷酸及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呈味核苷酸变化分析
12
作者 黄艳 周孝森 +3 位作者 高晨曦 张灵枝 荣杰峰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核苷酸是茶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也是茶汤中重要的鲜味物质之一。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核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可在4 min内测定茶叶中胞苷-5’-单磷酸(C... 核苷酸是茶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也是茶汤中重要的鲜味物质之一。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核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可在4 min内测定茶叶中胞苷-5’-单磷酸(CMP)、尿苷-5’-单磷酸(UMP)、腺苷-5’-单磷酸(AMP)、肌苷-5’-单磷酸(IMP)和鸟苷-5’-单磷酸(GMP)等5种呈味核苷酸,并分析这5种核苷酸在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核苷酸的检出限为0.87~1.47μg·g^(-1),定量限为2.62~4.41μg·g^(-1),线性范围为50~1 000 ng·mL^(-1),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17%~4.17%和2.95%~4.74%,回收率为72.89%~91.98%;铁观音茶树品种可检测出UMP、CMP和AMP 3种核苷酸,含量分别为16.98~26.78、14.31~17.56、7.80~9.91μg·g^(-1),由高到低依次为UMP、CMP、AMP,CMP在做青后期缓慢增加;呈味核苷酸总量变化范围为40.78~56.69μg·g^(-1),呈现稳定性波动。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和精密度好,可为茶叶加工过程中风味化学物质分析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 鲜味 做青 呈味核苷酸
下载PDF
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20716:2022)解读
13
作者 陈志丹 李琳玉 +1 位作者 黄艳 孙威江 《中国茶叶》 2023年第6期22-25,共4页
2022年9月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Oolong tea-Defini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该标准规定了乌龙茶的定义、基本要求、工艺要求、化学指标要求,以及包装和标志要求等内容。文章从... 2022年9月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Oolong tea-Defini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该标准规定了乌龙茶的定义、基本要求、工艺要求、化学指标要求,以及包装和标志要求等内容。文章从该标准的制订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实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以期促进国际标准的宣贯和认识,推动标准的落实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 20716 乌龙茶 国际标准 内容解读 实施应用
下载PDF
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少玲 王治会 +3 位作者 商虎 朱陈松 叶婷婷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90,共13页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凸显。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α-萜品醇、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正辛醛等香气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形成香气差异的关键。不同堆青时间处理下,堆青12 d茶样的风味品质最佳,既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含量的增加,也能最大限度降低茶汤中的苦涩味指数,同时提高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香气化合物的含量,促进白茶中甜香和花香的形成。本研究可为白茶堆青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堆青时间 风味
下载PDF
茶树功能性成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梦月 孙悦 +4 位作者 韦朝领 宋博 陈志丹 曹士先 孙威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8,共11页
对30个适制乌龙茶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Linn.)O.Ktze.)品种(品系)的14个功能性成分含量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根据筛选出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对茶树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30份茶树材料间各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对30个适制乌龙茶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Linn.)O.Ktze.)品种(品系)的14个功能性成分含量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根据筛选出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对茶树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30份茶树材料间各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天福星1号’(‘Tianfuxing 1’)的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可可碱和茶叶碱含量均最高。14个成分含量的变异系数为4.98%~79.96%,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1.90。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EGCG、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茶素(GC)和咖啡碱含量6个代表性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3.5处,30份茶树材料分为4类,各类具有不同的品质功能特点,Ⅰ类和Ⅱ类可作为选育高茶多酚、高EGCG茶树的亲本,Ⅲ类可作为选育高游离氨基酸茶树的亲本,Ⅳ类可作为选育低咖啡碱茶树的亲本。综合排名在第2至第7的材料集中分布在Ⅰ类,其中,‘金福星1号’(‘Jinfuxing 1’)的综合得分最高(3.88);Ⅱ类的‘天福星1号’综合得分最高(4.70);综合排名在第8至第29的材料集中分布在Ⅲ类,其中,‘肉桂’(‘Rougui’)的综合得分最高(1.39);Ⅳ类的‘毛蟹’(‘Maoxie’)综合得分最低(-2.79)。整体而言,综合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Ⅳ类,Ⅱ类和Ⅰ类茶树材料的综合功能性较好。综上所述,供试茶树材料功能性成分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类型较丰富,具备选育功能优良茶树种质资源的潜力。‘天福星1号’、‘金福星1号’、‘水仙’(‘Shuixian’)、‘白牡丹’(‘Baimudan’)、‘桂福星1号’(‘Guifuxing 1’)、‘佛手’(‘Foshou’)和‘丹桂’(‘Dangui’)为综合功能性较好的种质资源。聚类分析结果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基本吻合,选取的6个指标可作为初步评价功能性茶树种质资源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乌龙茶 功能性成分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茶树SMAS基因家族的鉴定及互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艺清 王涛 +4 位作者 韦朝领 戴浩民 曹士先 孙威江 曾雯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6-258,共13页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ase,SAMS)是催化甲硫氨酸和ATP合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唯一酶,研究表明SAMS参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对‘黄棪’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中鉴定的SAMS基因家族,进行表达模式及...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ase,SAMS)是催化甲硫氨酸和ATP合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唯一酶,研究表明SAMS参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对‘黄棪’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中鉴定的SAMS基因家族,进行表达模式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挖掘可能参与木质素合成的CsSAMS候选基因。以‘黄棪’茶树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CsSAMS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结构、表达模式,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Y2H)研究其蛋白互作网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方法对‘黄棪’‘铁观音’‘金观音’‘福鼎大毫茶’一芽二叶部位的木质素含量进行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黄棪’茶树中共鉴定到4个CsSAMS家族成员,其编码氨基酸个数为345-519,等电点为6.12-6.47。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CsSAMS1定位于叶绿体,CsSAMS2、CsSAMS3定位于细胞质,CsSAMS4定位于细胞骨架。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的CsSAMS表达量和木质素含量检测发现,CsSAMS2、CsSAMS3、CsSAMS4可能潜在调控木质素的含量,另外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CsSAMS4可以与自身形成同源二聚体。本研究鉴定并分析了4个CsSAMS成员的理化性质并预测其功能,明确了不同组织部位和氮、氟处理下CsSAMS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CsSAMS对木质素合成过程的潜在参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SAMS 生物信息学分析 木质素 表达分析 互作蛋白
下载PDF
炭焙和电焙白茶的关键风味物质和品质差异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全金 周喆 +2 位作者 漆思雨 吴颖 孙威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59-267,共9页
以炭焙和电焙的不同等级白茶为实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二者的香气物质、主要呈味物质与感官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共检测出262种挥发性化合物,以萜类、杂环化合物、醇类、酯... 以炭焙和电焙的不同等级白茶为实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二者的香气物质、主要呈味物质与感官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共检测出262种挥发性化合物,以萜类、杂环化合物、醇类、酯类和酮类为主,相对含量较高的有2-苯乙醇、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月桂烯、(E)-芳樟醇氧化物等。对比电焙的白茶,炭焙银针、白牡丹和寿眉分别筛选出77、16种和93种差异挥发性物质。香气活性值分析表明,芳樟醇、香叶醇、2-苯乙醇和月桂烯是炭焙白茶的重要香气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呈现天然清香、花果香或甜香。通过检测非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炭焙与电焙白茶的儿茶素组分及总量、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差异显著。感官审评分析表明,审评结果与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的检测结果较一致。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炭焙白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化学,为提高白茶品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焙白茶 芳香物质 香气活性值 芳樟醇及其氧化物 呈味物质
下载PDF
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研究
18
作者 孙悦 刘梦月 +6 位作者 高晨曦 吴全金 曹士先 余顺甜 陈志丹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5-543,共19页
为探究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对11个茶树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通过田间枝条室内孵化试验和室内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佐证了田间种群密度作为抗性分级标准的可靠性;并测定色差及叶片单位叶面积蜡质含量,用... 为探究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对11个茶树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通过田间枝条室内孵化试验和室内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佐证了田间种群密度作为抗性分级标准的可靠性;并测定色差及叶片单位叶面积蜡质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未被病虫为害的一芽二叶新梢的挥发物进行检测,以期筛选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物。结果显示,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趋向于叶片色彩较暗、黄色较淡的茶树品种;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趋向色彩鲜亮、饱和度高、黄色偏高的茶树品种,且茶棍蓟马更重视叶背的色泽。在挥发物方面,小贯松村叶蝉种群密度与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壬醛、十二烷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茶棍蓟马的种群密度与十二烷和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十二烷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作用不同,其含量和茶树叶片蜡质含量与种群密度间的关系呈现相同趋势,这说明同一种挥发物对不同昆虫会产生不同的趋向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小贯松村叶蝉 茶棍蓟马 叶色 挥发物 抗性
下载PDF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19
作者 黄维 张灵枝 +7 位作者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7-680,共14页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的香气特征差异明显,BMD0以毫香、清香、甜香、花香为主,随贮藏时间延长,毫香、清香、甜香、花香减弱,陈香、木香增强。不同贮藏年份的政和白牡丹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为主,BMD0和BMD5醇类含量较高,BMD10和BMD15酯类含量较高,随贮藏年份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显著降低,相对含量的组成与占比变化显著。所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将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进行有效区分,分别以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为依据,筛选出14种和3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以rOAV>1且VIP>1为依据,筛选出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反式-橙花叔醇、苯甲醇、苯乙醛、α-亚麻酸共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为白茶科学储藏、陈年白茶风味解析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和白茶 白牡丹 贮藏年份 挥发性成分 相对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福鼎白茶初加工设备与配套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家雅 谢凤 孙威江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白茶初加工工艺是白茶品质形成的基础。文章梳理了福鼎白茶的发展和品质特征,以六妙白茶为例,总结了福鼎白茶的初加工设备与配套技术,包括茶青采运、茶青验收评级、进厂茶青管理三个茶青管理过程;日光萎凋、萎凋房萎凋、萎凋机萎凋三种... 白茶初加工工艺是白茶品质形成的基础。文章梳理了福鼎白茶的发展和品质特征,以六妙白茶为例,总结了福鼎白茶的初加工设备与配套技术,包括茶青采运、茶青验收评级、进厂茶青管理三个茶青管理过程;日光萎凋、萎凋房萎凋、萎凋机萎凋三种不同萎凋方式;养茶的设备与配套技术;日晒干燥、焙笼干燥、烘干机干燥三种不同干燥方式等。同时展望了福鼎白茶智能化加工和品质提升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初加工设备 配套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