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左健 李凯 +3 位作者 郭坚 王少玮 孙子兰 俞世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合并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6月西京医院应用先行复合手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的方法治疗6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应用先行转流术后再行...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合并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6月西京医院应用先行复合手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的方法治疗6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应用先行转流术后再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截瘫和内漏。出院后第1、3、6、12个月复查CT,显示人工血管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血流通畅。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合并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扩大手术适应证,近期效果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复合技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重症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崔会丽 杨秀玲 +1 位作者 贾宏 孙子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920-1920,共1页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
下载PDF
巨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
3
作者 左健 李凯 +3 位作者 郭坚 王少玮 孙子兰 俞世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792-794,共3页
目的:总结巨大腹主动脉瘤腔内(AAA)隔绝治疗经验及中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01月至2015年11月间,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经皮穿刺血管缝合器技术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巨大AAA47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7. 5岁(58 ~ 8... 目的:总结巨大腹主动脉瘤腔内(AAA)隔绝治疗经验及中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01月至2015年11月间,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经皮穿刺血管缝合器技术行血管腔内修复治疗巨大AAA47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7. 5岁(58 ~ 85岁),随访36 ~ 92个月,平均(56. 0 ± 10. 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术中1例近端少量I型内漏,球囊扩张后内漏基本消失;肺部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后好转,肾功能不全患者3例,给予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肌酐、尿素氮指标正常。1例83岁患者术后24h后出现截瘫,给予康复锻炼后恢复,术后47例均临床痊愈出院。其中2例患者随访1年后死亡,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和肺癌,病死率为1. 2%。结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血管腔内修复技术的开展,巨大AAA手术的安全性将会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带膜支架 血管缝合器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与新生儿母亲糖尿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4
作者 王瑞红 左健 +2 位作者 孙子兰 徐宝玲 郭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067-1074,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新生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与新生儿母亲糖尿病(infants of diabetic mothers,IDM)的相关性,为新生儿PDA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究新生儿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与新生儿母亲糖尿病(infants of diabetic mothers,IDM)的相关性,为新生儿PDA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ProQuest、OVID、CNKI、WanFang、VIP、SinoMed数据库,检索词: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开放、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8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检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文献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以医嘱诊断为准,将新生儿分为PDA组和非PDA组。按病例所在区域、研究设计、糖尿病类型进行亚组分析。采用Stata 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11篇(样本总数为1014399例)。Meta分析显示,新生儿PDA组IDM患病率是新生儿非PDA组的1.25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5,95%CI:(0.97~1.61),P=0.086]。按病例所在区域分组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组新生儿PDA的发生与是否存在IDM无关[RR=1.05,95%CI:(0.92~1.21),P=0.471],欧洲组新生儿PDA患儿母亲IDM的患病率是新生儿非PDA组的2.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45,95%CI:(1.98~3.02),P<0.001];队列研究亚组与病例对照研究亚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亚组与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亚组相比较,均提示新生儿PDA的发生与是否存在IDM无关。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结果稳定可靠,无显著发表偏倚。结论新生儿PDA的发生与是否存在IDM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动脉导管未闭 母亲营养生理学现象 糖尿病 妊娠
下载PDF
外科修复和基于临床路径的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对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夏麟 段维勋 +6 位作者 李子林 王少玮 窦宁 孙子兰 金振晓 左健 俞世强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第4期217-221,238,共6页
目的回顾性地比较外科修复和基于临床路径的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 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共206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外科手术修复(n=100)和临床路径指导下的经导管封堵手术(n=106)的医学... 目的回顾性地比较外科修复和基于临床路径的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 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共206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外科手术修复(n=100)和临床路径指导下的经导管封堵手术(n=106)的医学资料被回顾并进行对比研究。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住院时长及费用等被纳入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或主要并发症。常规外科组有21名(21.0%)、经导管组有6名(5.7%)患者出现次要并发症(P=0.006)。两组间费用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49419.2±12376.7)元vs.(51964.5±15151.4)元,P=0.190]。经导管组的住院时长更短[(3.5±1.6)d vs.(11.6±3.3)d,P <0.001]。结论外科修复和经导管封堵同为修复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式。基于临床路径的经导管封堵术诊疗流程规范有序,使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是未来继续探索实践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临床路径 经导管封堵术 外科修补 心脏微创手术
下载PDF
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FIM研究
6
作者 左健 刘金成 +6 位作者 俞世强 易蔚 张静隆 陈佳 李超 孙子兰 李子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4-900,共7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主动脉弓部病变还是以常规全弓置换为主要治疗手段。常规全弓置换术需要在开胸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状态下完成,手术时间可达10余小时,是名副其实的“血战、夜战、死战”手术。由于主动脉弓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长期被视... 背景与目的:目前,主动脉弓部病变还是以常规全弓置换为主要治疗手段。常规全弓置换术需要在开胸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状态下完成,手术时间可达10余小时,是名副其实的“血战、夜战、死战”手术。由于主动脉弓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长期被视为腔内治疗的“禁区”。虽然主动脉弓部腔内技术日新月异,但其瓶颈问题始终无法突破,目前仍很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报告笔者中心采用一款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first-in-man(FIM)研究结果,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分析2023年10月—202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为3例主动脉弓部存在病变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结果。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病变特点、术中相关指标、术后主动脉弓部修复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0~74岁。手术全部成功,无短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3例患者包括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1例,主动脉弓部瘤伴溃疡2例;其中2例患者因胸痛就诊,1例为体检发现。3例患者均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例。2例患者病变位于1~3区,累及左颈总动脉;1例患者病变位于0~3区,累及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平均手术时间125 min。1例带管入重症监护室(ICU),其余2例均于手术室内拔管。术中无脑部缺血过程,未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术中支架均由股动脉入路导入,支架植入顺利,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支架位置、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病变区域完全隔绝,无内漏及分支动脉狭窄的不良事件出现。ICU平均停留时间31 h。术后复查主动脉血管成像显示主体及分支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良好,无内漏及分支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术后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应用新型全腔内经股动脉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术中无脑缺血过程,输送系统均由股动脉入路,操作更加简便,创伤进一步减小。手术过程平顺,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短期疗效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 血管内操作 支架 三分支重建
原文传递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临床效果
7
作者 张静隆 陈佳 +3 位作者 李超 孙子兰 李子林 左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60例Stanfor... 目的评估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6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患者,利用AERD进行治疗,收集术前术后CTA影像资料,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流体力学进行分析,评估术后远端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术后30天内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无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术后短期结果显示,应用AERD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是安全的。AERD治疗明显增加夹层段真腔体积,增幅达到88.44%,同时AERD治疗明显减少夹层段假腔体积,减幅达到61.04%,效果显著。AERD治疗除对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长径和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长径无明显影响外,相比于主动脉真腔最长径的变化,主动脉真腔最短径的变化更为显著,支架远端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32.29%,主动脉短径最窄处真腔最短径增幅204.15%,肠系膜上动脉上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80.76%,肾动脉下缘主动脉真腔最短径增幅115.26%,左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52.01%,右髂动脉开口处真腔最短径增幅144.21%,AERD显著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主动脉良性重塑。结论AERD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远端残余夹层治疗中安全有效,术后早期就能促进真腔扩张、假腔缩减,促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主动脉远端良性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残余夹层 主动脉腔内重塑装置 远端主动脉重塑
原文传递
胸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左健 李凯 +4 位作者 杨剑 郭坚 王少玮 孙子兰 俞世强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851-853,F0003,共4页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壁的中层弹力纤维与平滑肌变性,在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下出现裂缝,强大的血液冲击局部撕裂的内膜而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沿主动脉长轴方向分离并扩展,形成主动脉壁二层分离状态,是...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壁的中层弹力纤维与平滑肌变性,在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下出现裂缝,强大的血液冲击局部撕裂的内膜而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沿主动脉长轴方向分离并扩展,形成主动脉壁二层分离状态,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胸主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血流动力学变化 主动脉壁 动脉中膜 弹力纤维 平滑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