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地区二叠—三叠纪牙形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守仁 孙存礼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43-256,共14页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地区的二叠—三叠纪的牙形石动物群;根据牙形石和菊石、双壳类、腕足类,将“铁石口系”划分为三部分:下部(层1~10)、中部(层11~20)、上部(层21~23),它们分别相当于Griesbachian阶、Nammalian阶...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地区的二叠—三叠纪的牙形石动物群;根据牙形石和菊石、双壳类、腕足类,将“铁石口系”划分为三部分:下部(层1~10)、中部(层11~20)、上部(层21~23),它们分别相当于Griesbachian阶、Nammalian阶、Spathian阶。层2~8中发现了二叠纪型和三叠纪化石伴生的混生动物群。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可暂时以层1厚约3cm的黄白色粘土岩为界线,二系为整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三叠系 牙形石 动物群 江西
下载PDF
赣西南“阳岭砾岩”微古植物的发现及其时代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存礼 黄冬保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1期32-35,31,共5页
首次在“阳岭砾岩”的夹层中,获大量微古植物及几丁虫化石,为其时代置于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提供了有力证据。另外,对含义不清的“阳岭砾岩”重新厘定了定义,作为“组”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关键词 砾岩 微古植物 阳岭砾岩 赣西南 晚寒武世
下载PDF
江西省早三叠世枣木段的建立
3
作者 孙存礼 凌联海 《江西地质科技》 1996年第2期64-67,共4页
在江西西部、北部早三叠世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中,发现一套砾屑灰岩,分布广,并自南向北明。显穿时,故将其单独划出,新建枣木段。另外,对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枣木段 早三叠世 江西 地层
下载PDF
赣西南加里东造山带磨拉石相沉积的发现 被引量:15
4
作者 龚由勋 孙存礼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利用最新研究资料描述了赣西南地区阳岭砾岩3个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等。根据阳岭砾岩上下地层接触关系、采获微古植物化石、砾石成分及来源判断,其成岩时代为志留纪。从区域大地构造分析,该区位于华南与... 利用最新研究资料描述了赣西南地区阳岭砾岩3个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等。根据阳岭砾岩上下地层接触关系、采获微古植物化石、砾石成分及来源判断,其成岩时代为志留纪。从区域大地构造分析,该区位于华南与扬子板块结合部位,表明阳岭砾岩是加里东造山带中的一套磨拉石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磨拉石相 沉积 加里东造山 赣西南
下载PDF
江西省岩石地层单位汇总——推荐江西采用的岩石地层单位
5
作者 孙存礼 李中兰 《江西地质》 1998年第2期101-108,共8页
《江西省岩石地层》是地矿部“八五”项目《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组以现代地层学———地层多重划分的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为依据,对江西近百年来的大量地层资料及400多个地层名称,进行了全面清... 《江西省岩石地层》是地矿部“八五”项目《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组以现代地层学———地层多重划分的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为依据,对江西近百年来的大量地层资料及400多个地层名称,进行了全面清理。经筛选,最终共确定江西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219个(含引用外省的少量岩石地层名称),其中群级单位20个、组级181个、段级18个,包括新建岩石地层单位1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单位名称 年代 江西 岩石地层单位
下载PDF
江西省西南部加里东造山带同造山期糜拉石相的发现
6
作者 孙存礼 龚由勋 《江西地质》 1994年第4期264-271,共8页
本文从阳岭砾岩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区域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入手,论证了阳岭砾岩是加里东造山带、同造山期磨拉石相的新认识,这对研究华南大地构造格架、演化和成矿规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加里东 造山带 同造山期 磨拉石相 江西
下载PDF
赣西北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发现和西坑组的厘定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怿 蒋青 +5 位作者 唐鹏 张小乐 黄冰 詹仁斌 孙存礼 戎嘉余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依据对赣西北地区线形植物、大型虫管遗迹和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原西坑组上部划出了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对原西坑组进行了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为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西坑组。厘定后的西坑组以黄绿色、紫红色薄—中... 依据对赣西北地区线形植物、大型虫管遗迹和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在原西坑组上部划出了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对原西坑组进行了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为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西坑组。厘定后的西坑组以黄绿色、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属于"上红层",与下伏夏家桥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其地质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晚期。基于皖赣鄂边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的研究,表明在扬子上升后,皖赣鄂边区发育志留纪晚期沉积,证明该区遭受过海侵,在一定区域内沉积了一定厚度的地层;陆生线形植物和早期维管植物在该区的产出,表明其沉积区距物源区不远,该区河流发育,海域的海水发生淡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线形植物化石 小溪组 西坑组 特列奇中期 志留纪晚期 赣西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